进口低价凶猛 大豆保卫战内外交困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12-29
12月24日,广州。两艘散装运粮船并排停靠在码头边。一艘已经清空,另一艘船上还堆积着黄灿灿的大豆巨大的卸船抓斗将大豆从船舱上抓起,经传送带送入不远处的两座桶仓。码头另一侧,几艘散装船正在轮流装运豆粕,厂区内还停着十多辆大卡车等着装货。整个厂区弥漫着浓浓的豆粕香味。

这是广州一家民营大豆加工企业的自用运粮码头。自从10月份以来,这个码头就比平时更显繁忙。

来自官方的消息称,随着国际粮价大幅下挫,境外大豆开始加速涌入中国。这些大豆的价格在3000元/吨左右。这些不断涌入的低价大豆正无情击碎着一个保护伞——在中国大豆主产区东北,政府正在以3700元的保护价收储大豆。这是一个情非得已的价格——为了保护豆农的利益。

对于中国大豆业来说,这颇有戏剧性的局面并不陌生,只是,这可能意味着此次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无疾而终,并让中国大豆业举步维艰。

进口大豆凶猛

“这段时间进口量确实上升了。”广东一家外资大豆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赵建(化名)对本报说。

赵建是从10月底开始加大采购力度的。“那时候说要提高进口关税,所以多进一些。”在整个11月份,这个公司的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7.3万吨,远远超过正常月份5万吨的采购量。

不过传说中的关税变动并没有出现,他开始有些后悔。“这些大豆的平均到岸价3030元,现在已经不到3000元了。”为了消化这些过剩的库存,他只好派专人到内地联系买主。结果还算让他满意,一位来自四川的油脂商人以略高的价格收购了其中的一大部分。

像赵建一样,记者采访的多位进出口贸易商和加工商都认为,现在是大规模采购的好时机。这是因为,相对于国内大豆价格来说,进口大豆的价格要低得多。

目前进口大豆包含运费、税费等成本在内,到岸价约为3000元左右。而在中国东北,政府正在以3700元的保护价收储大豆,当地大豆现货价格也因此被拉升至3200-3400元不等。

这无疑让依赖进口大豆的加工和贸易企业看到了商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们纷纷加大了采购力度。

来自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称,在过去的11月份中国进口大豆332万吨,相对于此前10月份的212.6万吨上涨了57%。今年1-11月累计进口3414万吨,同比增加22.4%。

“我们预计今年全年进口量会超过3700万吨。”中华油脂网的一位专家对本报说。而中国2007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不过3080万吨。

压力

进口量的猛增反过来进一步冲击了中国通过政府收储拉升大豆价格的努力。东北地区大豆收购市场也进一步面临降价的压力。

这个地区生产优质的非转基因大豆,今年上半年这个地区的大豆价格一度直逼万元,大量的农民受此激励,扩大大豆种植规模。但今年10月中旬以来大豆价格已跌至3300元左右。

10月20日和12月2日,中国政府先后宣布在东北地区启动两批大豆收储计划,总额共计300万吨。不过这些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经过短暂的观望和摇摆之后,政策利好就被稀释殆尽,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下跌进程。

期货市场上,大豆价格从10月底的3300元左右一路下跌到目前的3000元左右。而在现货市场上,则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挂牌3200、3300的都有,但是没有一个加工厂真心收购。”黑龙江肇庆豆农鹿玉槐说。就在今年上半年,一家榨油厂曾经以8700元的价格买走了鹿玉槐的20吨陈豆。

一些停收大豆的企业称,政府通过高价收储政策拉大了本土大豆与外盘大豆的价差,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经营困难。“我们的原料豆3400,人家进口原料豆3000,我们榨一吨就要亏好几百。”肇庆一位加工企业的老板对记者说。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协会的一位官员称,该省95%的大豆加工企业出现了停产限产措施。其结果就是,很多企业干脆就不收大豆了。

粮食主管部门认为,眼下遭遇的尴尬局面是前所未有的。8月份,国家粮食局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如果粮价下滑幅度太大,我们肯定会出手干预。”但12月23日,这位官员坦言,“当时确实比较乐观,没有想到下滑的势头这么猛,调控这么难。”他认为,粮食市场的回暖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

困局

事实上,中国大豆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价格。现在,进口大豆在中国境内攻城略地的同时,中国大豆“走出去”又陷入困境。欧盟执委会日前称在产自中国的豆粕中发现三聚氰胺,并以此为由禁止进口中国制造的含大豆成分的婴幼儿食品。

目前,国产大豆年产量在1700万吨左右,其中近1000万吨左右是用于食用的豆制品加工等,其余几百万吨用来榨油。去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豆制品或含大豆成分的产品共约6.8万吨,价值约3400万欧元,其中包括大豆、豆粉、豆粕、酱油、浓缩蛋白和人造蛋白物质。

“一切仿佛是历史再重演,跟2003、2004年那一轮洗牌相比,看不出有什么好的改进。”九三油脂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说。

“在全国粮食局长会之前,很难再推出什么新的政策了。”国家粮食局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而据官方学者分析,新的政策很难实现大的突破,“进出口政策和加工政策都难有作为。”

由于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下降,同时作为粮食消化渠道之一的燃料乙醇产业也陷入危机。这就意味着,部分专家所建议的重新启动粮食加工提振粮食价格的做法失去了可行性。

而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所建议的控制进口政策遥不可期。“采用关税这样的贸易手段风险太大了。”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军说。目前中国3%的大豆进口关税是中国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承诺过的,“单方面提高,必然会引发贸易冲突。”尤其现在全球贸易战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单方面实施保护还可能付出政治代价。

提高进口成本的政策也招来了相关企业的反对。中国80%以上的油脂压榨企业依赖进口大豆作为原料,而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也十分庞大,“国家在考虑提高进口门槛的时候,不能不顾及这部分人的声音。”

杨军认为,“中国想要控制进口大豆已经不可能了。”2004年,中国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曾试图以防范转基因大豆的潜在风险为由对进口大豆设限,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还是很快宣告失败。

救与不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淡中国大豆的前景。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政府不应该再出手拯救大豆产业。

“大豆现在可以说有充分的条件实现市场化,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太多反而扰乱了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哈尔滨一位资深的大豆产业专家对本报说。

宏观调控部门今年上半年为了控制CPI上涨,对于包括油脂在内的食品实施最高限价政策。“作任何生意都有高峰和低谷,如果两者相抵,企业也就不会出现大的困难。但是最高限价等于说把我们的高峰给削掉了,现在我们处于低谷的时候他们又不管了。”一家外资榨企的负责人说。

前述哈尔滨地区的大豆专家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实表明,在大豆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托起这个市场。”

中储粮一位官员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大豆本身是一个小产业,而且不属于基本粮食作物范畴。因此,放弃对大豆产业的管控,对于农民和消费者来说都不会造成过重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样我们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保障三大谷物的安全。”这位官员说。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观点,包括一些官员和有官方背景的学者。”国家粮食局一位专家告诉本报。但是,放弃调控的可能性也不大。“也许从道理上讲是这样,但是,真正要下这个决心却很难。”

事实上,粮食的调控要远远超出经济范畴。官方之所以竭尽全力防止粮价大幅下挫,除了保障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保障农民的收益稳定,缓解农民工回潮带来的就业压力。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村市场还被认为是拉动内需的潜在发动机。

据了解,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提供过很多建议,比如说完善对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保险和补贴体系、通过土地集中推广规模化经营等。但是,记者此前采访的相关官员都认为,这些建议过于理想,“可行性不大”。

前述国家粮食局专家也认为,补贴农户的做法不可行,不过“是不是可以考虑给加工企业一些补贴?只要企业搞活了,有动力,愿意入市收购,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卖豆难、卖粮难的问题。”而且相对于分散的农户,补贴企业要简单得多。

黑龙江省粮食局一位官员告诉本报,相关部门确实正在考虑这项政策。“但是很多细节还需要多个部门协商论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