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畜牧饲料经济运行形势及2009年预测分析--于康震同志在第十届全国饲料添加剂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1-16

 

 

2008年畜牧饲料经济运行形势及2009年预测分析

 

国家首席兽医师      于康震

    



    一、30年来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饲料工业更是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短短的3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包括饲料加工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工业在内的结构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一是畜产品产量持续上升。1978 ~ 2007年,我国肉、蛋、奶产量年递增率分别为10.8 %、15.2 %和19.0 %。2007年全国肉产量达到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 %和37.7 %,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633.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5.4 %,居世界第三位;二是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17.8斤、4.8斤和2.0斤,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104.0斤、38.0斤和55斤,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是畜禽存出栏快速增长。2007年底,我国生猪存栏43989.5万头、牛存栏10594.8万头、羊存栏28564.7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1.5倍、1.5倍和1.7倍。2007年,生猪出栏56508.3万头、牛出栏4359.5万头、羊出栏25570.7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5倍、17.1倍和8.8倍;2007年家禽出栏957867万只,比1986增长了5倍;四是畜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肉蛋奶产品结构中,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 %下降到2007年的52.8 %,而奶类比重从8.2 %提高到2007年的27.9 %,禽蛋比重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19.7 %上升到1996年的27.0 %,目前稳定在20 %左右。在肉类结构中,从牛、羊、禽肉的比重上看,猪肉比重下降。1978年猪、牛、羊肉的比重分别是94.3 %、2.2 %和3.6 %,到2007年猪、牛、羊和禽肉的比重分别为64.3 %、8.9 %、5.6 %和23.0 %,肉类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五是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78 ~ 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加到16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 %上升到33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六是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显著增加。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0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5倍。出口产品包括生猪、家禽、肠衣、羽绒、乳品、牛产品、动物毛和蜂产品等多门类产品;进口畜产品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种用畜禽和绵羊毛等发展到目前几乎包括所有产品,其中动物毛、动物生皮、家禽产品、乳品、生猪产品和动物生毛皮六类产品占到进口额的90 %左右。

    此外,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也快速增长,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747万吨,是1978年的10倍,自1989年起连续18年位居世界首位,全国渔业总产值达4458亿元,是1978年的200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水产蛋白消费占动物蛋白消费的三分之一。

    (二)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进程逐步加快

    一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优势逐步显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畜禽养殖以农户饲养为主,到2007年末,我国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和蛋鸡规模化程度①分别达到了48.4 %、34.6 %、41.3 %、58.9 %、80.1 %和72 %。二是产业化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达7万多个,约占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50 %以上。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7.7 %。在合同关系中,定单关系占44.1 %,订单合同履约率达86.5 %。三是区域化进程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开始得到发挥。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长江流域、中原和东北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带;以中原和东北为主的肉牛产业带;以中原、西北牧区、西南地区以及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禽肉产业带;以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省份为主的禽蛋产业带;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主产区为主的奶业产业带。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畜禽良种繁育取得突破

    有力地支持了畜牧业快速发展。一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良畜禽良种。引进了大白猪、荷斯坦牛、罗曼蛋鸡、艾维茵肉鸡等,培育出了湘北白猪、苏太猪、中国荷斯坦牛、中国西门塔尔牛、中国曼利奶羊、南疆黄羊、北京白鸡、江村黄鸡等几十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如以清远麻鸡等优良地方品种为基本素材培育出的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既保持了地方黄鸡品种的良好肉质和独特风味,又提高了生产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家种畜禽场,初步形成了以种畜禽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相配套,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能够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三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也得到加强,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得到有效及时的抢救。

    (四)畜禽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一是消灭了牛肺疫,控制马传贫、马鼻疽。我国政府于1996年正式宣布消灭牛肺疫,这是继1956年我国消灭牛瘟后,消灭的第二个动物传染病;二是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禽流感、口蹄疫也实现稳定控制状态,鸡新城疫、猪瘟防控均取得实效,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也得到有效遏制。

    (五)饲料产业快速发展,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一是饲料产量快速增长。1980 ~ 2007年,饲料产品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12331万吨,27年增长112倍,年递增率为19.1 %。1990 ~ 2007年17年间,饲料加工业产值由1119亿元增长到3335亿元。饲料结构随着养殖业结构调整而不断优化。2007年,在全国配合饲料中,肉禽料比重最大,达到了34 %;反刍料比重最小,为4 %;猪料、蛋禽料和水产料分别占26 %、20 %和14 %;其他饲料2 %。饲料产品结构与养殖业的结合度更加紧密。二是饲料添加剂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饲料添加剂工业是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国产饲料添加剂品种少、产量低、质量较差,饲料添加剂基本上依靠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饲料添加剂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快速增长,彻底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许多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氯化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饲料添加剂已占国际市场30 % ~ 50 %。以赖氨酸为例,1999年产量为9327吨,2006年达到50.2万吨,7年增长53.8倍,并从2001年开始出口,2005年第一次实现出口量(6.5万吨)大于进口量(5.4万吨)。目前,国产赖氨酸市场占有率达到94 %。三是饲料机械工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饲料机械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零星生产,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机械制造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几十个系列200多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饲料生产的需要,而且远销国际市场。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饲料机械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新西兰、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四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各种饲料原料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产量稳定增长,除蛋白质原料外,大部分产品基本上可以满足饲料工业的需要。2007年,全国豆粕、菜籽粕、棉籽粕、鱼粉和肉骨粉的产量分别达到2740万吨、773万吨、510万吨、49万吨和42万吨。1992年以来,国家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秸秆养畜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秸秆利用规模和利用效率大为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汇总,2007年,我国青贮秸秆1.8亿吨(鲜重,折风干秸秆6000万吨),氨化和微贮5000万吨,养殖户通过简单切碎压块等处理后直接饲喂的约1.1亿吨,每年用于反刍动物养殖的秸秆总量约为2.2亿吨。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节约了大量粮食,推动了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五是企业群体迅速扩大,做强做大优势明显。1990年,全国饲料工加工企业14010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551个,不到4 %;2007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5376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4415个,占22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集团化和兼并联合趋势加快。2007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157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337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 %。

    (六)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国畜牧饲料行业获得国家级奖项近300项。二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生猪出栏时间由1978年的300天左右缩短增加到180天左右,肉鸡生长周期由65天缩短到42天,蛋鸡产蛋量由100多枚增加到260枚以上,奶牛单产由不到300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猪、牛、羊出栏率由62 %、4.7 %和23 %提高到137.6 %、40.2 %和89.4 %,肉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1.8∶1,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4∶1提高到3∶1,蛋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3∶1提高到2.4∶1,水产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2∶1。

    (七)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饲料质量安全是保障养殖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农业部和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1999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随即启动了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饲料质量标准体系,加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不法生产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1987年,第一次全国抽查饲料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仅为20 %,2008年达到88.6 %。2001年以来,全国配合饲料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 %以上,高品质的饲料产品已成为主流。饲料和养殖环节违禁药物检出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3.83 %下降到2008年的0.64 %。其中饲料中瘦肉精检出率已连续4年为零。饲料中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当前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生产形势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关于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

    2008年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先后蒙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损失,历经三鹿奶粉事件的严峻考验,遭遇到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和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在农业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畜牧兽医饲料部门连续奋战,攻坚克难,畜牧业生产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总体仍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275万吨、2630万吨和3940万吨,可望比2007年分别增长6.0 %、4.0 %和8.5 %。

    1.生猪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生猪存出栏持续增长。经对20个生猪主产省1800个规模场和1800个散养户的跟踪监测,11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5.4 %,环比上升0.2 %;出栏同比增长3.8 %,环比增长0.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56亿头,增长6.6 %;前三季度出栏4.24亿头,增长5.8 %;猪肉产量3196.1万吨,增长5.7 %。二是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在中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和市场养殖效益的双重拉动下,生猪规模养殖加快发展。福建省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全省出栏总量的77 %,浙江省达73.5 %;山东等省示范推广自然养猪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已建标准化猪舍4149栋。今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将突破50 %。三是价格下降但全年平均仍有盈利。虽然活猪价格从4月份逐步下跌,10月份降至12.5元/公斤,同比下降5.4 %,部分养殖场(户)已出现亏损。但从今年整体情况看,养猪收益仍然较好。1 ~ 10月份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5.37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36.6 %,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出栏一头100公斤肥猪总收入1537元,平均支出约1350元,盈利187元左右,全年平均仍处于盈利水平。

    预计年末生猪存栏为4.72亿头,同比增长7.5 %,其中母猪存栏约4800万头,增长13.3 %;全年生猪出栏6.0亿头,增长6.0 %。

    2.家禽生产稳定增加 今年以来,各地养殖户补栏基本稳定,家禽生产平稳增长。据我部对23家重点种禽企业的监测,全年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蛋雏鸡产销较为平稳。从蛋鸡生产看,2008年二季度以来,鸡蛋价格开始止跌回升,养殖积极性逐步恢复,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受供港鸡蛋个别批次中检出三聚氰胺的影响,11月初曾出现生产和消费双下滑的迹象,但随着应对措施的及时跟进和舆论宣传的正面引导,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鸡蛋价格开始回升,蛋鸡养殖逐渐恢复正常。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国禽蛋产量1710.7万吨,同比增长4.9 %。从肉鸡生产看,今年1 ~ 10月,活鸡价格平均价格为14.20元/公斤,处于历史较高价位,养殖效益较好,生产增长较快,产销两旺。预计全年家禽出栏100亿只,同比增长4.5 %;禽肉产量1490万吨,增长5 %。

    3.奶牛生产全年仍呈增势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奶牛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农户生鲜乳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养殖效益回升,农户养殖积极性提高。据农业部监测数据,今年三季度末奶牛存栏1320万头,同比增长约10 %,牛奶产量2746.1万吨,增长11.0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给第四季度的奶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但不会根本改变奶业全年增长的总体形势。预计全年奶牛存栏1340万头,同比增长10 %,牛奶产量3830万吨,增长8.7 %。

    (二)关于当前饲料工业生产形势

    2008年,我国饲料工业继续呈稳定发展态势。据预测, 2008年我国饲料总产量达到1.31亿吨,同比增长6.2 %。其中,配合饲料产量9950万吨,同比增长6.8 %;浓缩饲料2600万吨,同比增长4.4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540万吨,同比增长3.7 %。总体看,我国饲料生产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猪饲料大幅增长 为保证畜产品供给,2007年国家连续出台养殖补贴、保险等多项有利政策扶持生猪生产。迅速恢复的生猪养殖有力拉动了饲料需求,预计猪饲料产量将达到4400万吨,同比增长10.0 %。一举扭转2007年猪饲料产量下滑的趋势。

    2.禽饲料小幅攀升 鸡蛋价格全年先抑后扬,虽然10月受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出现波动,但恢复较快,未对鸡蛋消费造成长期影响;价格虽有下滑,但养殖效益相对稳定。预计蛋禽饲料产量2600万吨,同比增长3.2 %;肉禽饲料产量3900万吨,同比增长6.5 %。

    3.水产饲料产量下滑 今年是水产养殖较为困难的一年。年初南方广东、浙江等省份遭遇冰冻雨雪灾害,造成鱼虾等大量水产品死亡;加之部分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更加严格的检测标准,鳗鱼、对虾等水产品出口受阻,水产养殖量有所减少,水产饲料需求不旺、产量下滑。预计水产饲料产量1320万吨,同比下降0.5 %。

    4.反刍动物饲料产量持续提高 消费市场牛羊肉需求旺盛,牛肉价格持续攀升、羊肉价格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上涨趋势,反刍动物养殖效益稳中有升。9月受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倒奶现象,但10月已基本得到控制,生产正在逐渐恢复,预计对全年生产影响不大。在此环境下,反刍动物饲料需求消费较为平稳,预计产量600万吨,同比增长5.6 %。

    5.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在产量提升的同时,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配合饲料比重继续上升,浓缩饲料比重略有下降,添加剂预混和饲料保持稳定。在小型饲料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大型饲料企业加速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百万吨级大型饲料企业平均产量增长幅度达到23.7 %,2008年我国年产百万吨的饲料企业将增加到13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三)关于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畜牧业和饲料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是发展问题。

    现阶段,我国畜产品和饲料质量安全形势虽然处于历史上的较好时期,但相对于畜产品和饲料质量安全要求、食品安全的需求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对抓好畜产品和饲料质量安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给婴幼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更使我国奶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乳制品消费市场一度陷入低迷;生产企业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紧张,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奶牛主产区普遍出现倒奶现象,个别地区出现宰杀奶牛现象,广大奶农生产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民族品牌信誉受损,一些国家(地区)禁止进口我国乳制品。

    从9月21日至12月2日,全国13个奶牛主产省累计倒奶138574.1吨,占累计产奶量的3.3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74亿元。其中,9月22日最高倒奶量达16176.5吨,占日产奶量的23.6 %。在开展奶站专项整顿行动中,全国农业和畜牧兽医系统累计派出49.1万人次参加奶站专项整顿行动,其中各省(区、市)派出1.8万人次;各市(地、县)派出47.3万人次。全国共派出奶站监管员3.45万人次,开展奶站检查22.2万人次。

    自2007年4月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级谷物蛋白粉导致美国宠物事件发生以来,农业部高度重视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蛋白精”(主要成分是三聚氰胺)的查处工作。一年多来,先后开展了检测标准制定、饲料原料和产品监测、安全评价试验、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等工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农业部开展了以饲料原料和饲料中三聚氰胺查处为重点的饲料质量安全整治行动。整治期间,全国累计出动饲料专项整治和执法人员36.93万人次,检查饲料企业、养殖场(户)25.04万个,取缔非法生产饲料的黑窝点 238个,立案调查违法企业和养殖场(户)278个,移交公安机关27家,查获没收、封存和销毁不合格产品3682.2吨。共对2.27万批次饲料样品进行了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为97.61 %,比今年上半年提高3.51个百分点。对不合格的产品全部进行封存、销毁和无害化处理,对相关企业进行依法查处,有力保障了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经过前一阶段的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国饲料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整治阶段性成效显著。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饲料质量安全仍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有薄弱环节。一是饲料原料质量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我国饲料原料来源广泛复杂,影响原料质量安全因素众多,玉米中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蛋白质原料中掺杂使假等问题都给饲料质量安全从源头上带来的不少隐患。二是向饲料中添加违禁添加物的行为仍然存在。从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红心蛋、宠物饲料等突发事件可以看出,个别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为牟取私利,向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仍有存在,严重影响饲料质量安全、威胁养殖生产。三是监管对象多、监管措施落实难。我国有1.5万家饲料生产企业和数万家饲料经营店,企业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监管难度大。一些饲料企业对原料和产品质量把关不严,饲料管理机构不健全,日常监管不到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一大难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饲料整治的各项要求,巩固扩大专项整治成果,保障饲料和养殖产品安全,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11月12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对饲料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做了再动员、再部署。《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作风、最严厉的纪律、最有力的措施和最严格的标准全面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严格按照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2毫克/千克标准,对不合格饲料、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查处;要强化对蛋白质饲料原料的监管措施,建立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环环相扣、紧密相联的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问题饲料的违法行为;要求各级农业和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承担起保障饲料质量安全的重要职责。《通知》同时要求各地畜牧饲料管理部门加强宣传,争取投入,为保障饲料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地畜牧饲料管理部门和饲料企业要按照加强专项整治的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再从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生产发展看,当前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1.生猪生产面临养殖效益大幅下滑的压力 2月份以来,全国猪肉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截至11月份第4周,猪肉价格已连续下降42周,比今年以来的最高价格下降27.2 %。从4月份以来,仔猪价格连续33周下降,降幅为50.2 %;活猪价格上周小幅回升之前连续32周下降,以上周价格与今年最高价比较,降幅为30.5 %。由于生猪收购价持续下跌,养殖效益已经临近盈亏平衡点。据对6000户生猪定点监测户的效益核算,10月份平均出栏头重107.4公斤,出栏一头肥猪平均获利仅23元,比今年1月份减少543元。由于多数散养户高价购进仔猪育肥,出栏时又遇到肥猪价格低谷,造成严重亏损。

    预计春节消费高峰过后,生猪生产将进入较关键的转折期。从生产看,农业部监测10月份能繁母猪占生猪存栏的比重达到11.3 %,高于9 %左右的正常水平,断奶前仔猪同比增长21.8 %。综合能繁母猪产能过剩和断奶前仔猪增加较多的情况,明年一、二季度能繁母猪产能将集中释放,肥猪供应量将明显增加。预计明年2、3月份春节过后,生猪出栏仍将继续增加。从消费看,近期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虽猪肉价格缓慢下降,但消费仍然不旺,尤其是主销区消费动力不足。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猪肉购买量为9.29公斤,比上年同期下降0.79公斤。据农业部集贸市场价格监测,10月份,广东和浙江省的猪肉价格为20.83元/公斤和21.46元/公斤,而湖南、四川分别为21.46元/公斤和22.47元/公斤,生猪主产区价格高于主销区价格。春节过后消费进入季节性低谷,价格将会出现较大回落,养殖效益将进一步下滑,亏损面将继续扩大。

    2.奶牛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清理整顿的深入,奶站监管和奶业生产恢复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较大困难。按照《条例》规定,生鲜乳收购站只能由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办。从清理整顿的结果来看,超过四分之三的兴办主体是个体私营投资和养殖小区,相当一部分还是流动收奶点,这些奶站经营主体成分复杂、数量较多,硬件设施达标难度很大。目前奶站布局不尽合理,规范奶站工作十分紧迫。

    3.原料问题成为当前制约饲料和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原料是饲料生产的源头和基础,也是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饲料消费国,第二大商品饲料生产国,但蛋白质原料长期短缺,一直依赖大量进口,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大豆3000万吨以上,进口鱼粉100万吨以上,蛋白质饲料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饲料和养殖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当前国际市场饲料原料价格一体化趋势明显,国外资本利用资金、区位和信息优势,拥有玉米、豆粕、鱼粉等大宗饲料原料定价权,使我国饲料原料长期受制于人,导致了近几年饲料原料价格的大起大落,增大了我国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另外,从近3年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看,我国饲料料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原料质量安全水平呈下降趋势,原料霉变、蛋白质原料掺假等问题已成为影响饲料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尽管当前重大动物疫病基本稳定,但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非常艰巨;加之由于畜牧业生产水平整体不高,规模养殖比重相对偏低,生产方式落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国内畜牧业生产、畜产品消费和畜产品出口市场形成严峻挑战。

    三、近期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工作重点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2009年,实现畜牧业持续平稳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切实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质量安全作为第一责任,把完善体制机制、依法办事和提高工作执行力作为第一目标,把加强基础工作、增强消费信心、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和农牧结合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认真贯彻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强化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畜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生猪价格和生产。进一步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出台,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调整生产结构,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生猪品种改良计划,加快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切实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强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制种供种能力,稳定母猪生产能力,继续落实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防止生猪生产出现大的波动。

    二是下大力气促进奶业振兴。加强督导,全面贯彻《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继续实施好奶牛良种补贴。大力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依法规范奶站经营管理,严格实施生鲜乳运输环节监管,实施生鲜乳质量检测计划,推行生鲜乳收购第三方检测制度。

    三是努力稳定蛋鸡和牛羊生产。继续落实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和祖代蛋鸡饲养补贴政策。完善并推动《稳定蛋鸡生产发展的调控预案》的出台,继续实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肉牛生产中基础母牛存栏下降趋势,加强肉牛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

    四是继续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对养殖企业自配饲料以及蛋白饲料生产的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开展“饲料执法年”活动,规范各项行政许可,严格追溯制度。开展饲料中各种潜在影响因素危害分析和饲料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启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加强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饲料添加剂工业,不断提高饲料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饲料原料供应能力,加大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稳定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强化行为自律机制,鼓励和支持饲料企业做强做大。

    五是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国家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为切入点,积极争取地方投资,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基础设施条件,规范饲养管理,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加以推广。发挥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的专业优势,深入养殖场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重点推广畜禽养殖节本增效科学饲养技术,增加养殖收益。

    六是继续加强畜牧业生产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的统计、监测制度,完善畜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对生鲜乳生产和收购的监测;加强对主产区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监测与趋势分析,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研究探索生猪景气指数体系和奶牛、肉牛等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

    本次大会是饲料添加剂领域的盛会。饲料添加剂是饲料安全的核心,也是饲料工业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希望广大饲料添加剂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第一、优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把饲料安全作为企业的生命,在确保饲料安全的前提下,狠抓科技创新,狠抓企业自律,不断提高我国饲料添加剂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同志们,保持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饲料和畜产品安全,事关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关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事关农民增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和现代饲料工业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第十届全国饲料添加剂大会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