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脂企业能否引领国产大豆走进春天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02-02
临近春节,全国各地大豆油的价格与往年相比不升反降,令众多消费者喜上眉梢。前段时间,东北油脂企业因国产大豆收购价格高、无力承受市场压力而纷纷停产的事件,似乎浸没在这种喜悦的气氛里,离人们渐行渐远。“大豆危机”是否已真的彻底化解,中国油脂企业未来会何去何从?相对于外界的平静,许多业内人士倒显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暗潮汹涌的行业

据悉,在国家系列支持农业生产政策的影响下,特别是经过深度探底、国内豆油价格开始企稳后,2008年12月中下旬,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已纷纷恢复生产,重启大豆收购,但企业的收购价格普遍低于国家政策性收购价格。以三等标准品质的大豆而言,企业恢复收购之初,国储粮库执行的政策性收购价格是每斤一块八毛五分,黑龙江省最大的油脂企业九三集团挂出的大豆收购价格是每斤一块六毛六分,哈尔滨市龙江福集团的收购价格是每斤一块六毛八分,其他如富锦、友谊等十几家大豆加工企业,挂出的收购价格是每斤一块六毛。

虽然不能和国储粮库的收购价格相比,也仅仅比九三集团的收购价高出二分钱,却由于是黑龙江省油脂企业当时的最高收购价,龙江福集团恢复收购的第一天称得上是门庭若市。相关人士分析,由此看得出豆农出售存豆的心情相当迫切。种种数据也显示,虽然国家在保护豆农利益上竭尽全力,但多数豆农还是不计成本地贱卖了手中的大豆,在危机时刻,有意无意地成全了这些地方油脂企业。

分析相关信息,一些业内人士坦言,豆农们的行为并非是没有根由的,其在必然中也存在着一些偶发因素。金融危机造成国外大豆向中国倾销是主因,而在国产大豆被进口大豆逼进泥潭之际,欧盟给国产大豆浇来的一盆冷水,可能是压跨豆农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12月上旬,欧盟执委会宣布,因在产自中国的豆粕中发现三聚氰胺,欧盟禁止进口中国制造的含大豆成分的婴幼儿食品。欧盟这次禁令实际上是针对中国大豆的豆制品行业。目前,国内八成豆油市场已是进口大豆囊中物,国产大豆主要集中在豆制品行业。洋大豆、豆制品禁令一步步把国产大豆逼进万劫不复之地,豆农们慌乱之中纷纷“清仓”也就不足为怪。

一些分析师认为,欧盟执委会因在产自中国的豆粕中发现三聚氰胺,宣布禁止进口中国制造的含大豆成分的婴幼儿食品,并要求欧盟成员国必须对所有其他来自中国的含大豆和豆制品成分的食品和饲料进行检测才能进口,这种强硬行径含有多层次的用意。因为,与对中国的强硬截然相反的是,欧盟委员会在此之前批准了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A2704-12型转基因大豆进入欧盟市场的申请,同意将这种大豆用于生产、加工食品以及饲料,批准的有效期为10年。在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尚未确认的情况下,作为反对转基因产品的最大势力,欧盟一方面放行转基因作物,另一方面却对三氯氰胺老调重弹,业内人士认为,其中的政治考量远大于安全考量。(然而,中国的豆农们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是不甚明了的,2008年,他们“受伤”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了。那些以消化国产大豆为主的地方油脂企业2008年也许侥幸未“受伤”,但来年“受不受伤”,就无法预知。

在国产大豆进退为谷的时候,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曾在拯救国产大豆的问题上被国民寄予厚望,但其讳莫若深,表现一直相对沉默。说起这其中的渊源,许多人士提及了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这个组织。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发起者是11家油脂企业,主要是国产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其余的另外10家也主要都是使用国产大豆为原料的油脂企业。由于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将反对进口大豆侵蚀中国市场,中粮集团自协会产生之初就采取了一种相对保留的态度。

大豆产业协会成立之初的另一项实质性任务就是,积极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向相关部委申请大豆进口权。此前,只有中粮等几个大企业拥有进口大豆许可证,中粮是其中最大的进口商,同时也是压榨企业。普通的大豆压榨企业只能通过贸易企业购买大豆,没有进口权限。普通压榨企业想购买进口大豆,绝大部分要通过中粮集团购买。为此,普通压榨企业认为,企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竞争对手完全知道了自己的生产策略,就会从中渔利。

据悉,由于廉价的进口大豆使得国产大豆的价格遭遇打压,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目前,中国超过60%的大豆原料依赖进口。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了国际大豆90%的贸易和中国进口大豆85%的份额。新协会希望通过相关世贸规则,使进口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前缴纳巨额反倾销税,令进口大豆价格最终与国产大豆价格达成一致,或高于国产大豆价格,让使用国产大豆为主的企业拥有生存空间。不过,当时就有专家指出,中国进口大豆已经被外资垄断,针对反倾销税,跨国公司可以拿集体涨价相威胁,而中国又依赖其大量进口大豆,最终利益受损的仍是中国企业。

中国对进口大豆存在着刚性需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粮在长期的进口贸易中同一些国际粮商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互惠关系。在大豆依然是卖方市场的状况下,中国最终表现得同样比较低调。

不得不说的话题难道目前的大豆危机已经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了吗?国产大豆和普通压榨企业只能夹缝中生存,苟延残喘?有识之士表示:非也,也许只需一个杠杆就能撬动乾坤。而这个杠杆,就是国产大豆的非转基因特性。

20世纪未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且大量流通到消费领域。而有关转基因作物的是是非非,科学家有不同的见解和实验数据,争议此起彼伏,目前全球仍没有定论,世界各国为此纷纷采取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中国也陆续出台和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和系列管理办法、措施,以保护中国农业健康发展。

曾经有专家乐观地预言,中国大豆市场一直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进口大豆数量日渐增多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但这种状况也并非没有解决的钥匙。入世前,在中国压榨行业只追求含油量与利润的环境下,含油量低、成本较高的国产大豆一直受到国外含油量高、成本低的转基因大豆打压困扰。加入世贸组织后,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进口、生产经营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而且大豆及其产品均需标识。一旦国内民众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产品区分意识从缺乏到逐渐提高,将会为有效提高国产大豆在国内消费份额铺平道路。为此,国产大豆将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地位得到改变,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改观。

据悉,从油脂压榨能力估算,全国总压榨能力为4000万吨,其中跨国公司掌控的转基因大豆占到了3000—3500万吨,剩下的几百万吨使用的才是国产大豆。如此而言,国内大豆油市场中仅有20%—25%左右为非转基因产品。目前,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非转基因大豆油的销售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域性,记者在北京的几家超市寻找非转基因大豆油,均得到了否定回答。

由于市场对国产大豆的非转基因特性反应平淡,国产大豆处境惨淡。据悉,进口大豆取得了中国大豆市场的主导权和定价权,国产大豆只能根据进口大豆的价格进行定价。有关人士表示,多年经验表明,国产大豆一般在进口大豆的港口价的基础上降低 250元左右定价。有关人士戏言,非转基因作物的价格理应高于转基因产品,但目前,社会对于转基因的认识非常有限,中国优质非转基因大豆定价权旁落一边。也许等中国的非转基因产品被打压殆尽,跨国公司又该开发非转基因大豆作为高端产品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

矛盾如果继续发展,戏言也许会在某一天真的变为现实。据相关媒体报道,大豆危机已引起政府的重视。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在大豆、油菜籽食用油加工领域今后只允许中方控股。而业内人士更透露,国家发改委正研究通过补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限制进口大豆、征收反倾销关税提高进口大豆整体关税水平等政策来调整产业链环节利益分配,保护国内农业。

对于政府将要伸出的重拳,也有人士认为,市场有市场的发展规律,在市场背景下,让民众明明白白消费,会在扭转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竞争中的不利局面中发挥出巨大作用。据悉,目前,美国大豆的70%属转基因品种,阿根廷大豆的60%属转基因品种。巴西政府抵制转基因大豆的种植,但实际上仍有少数农民偷种转基因大豆,使得巴西生产的大豆中10%为转基因大豆。中国现在的国产大豆仍然全部是传统大豆,属于非转基因品种,种植成本较高,但食用安全是毋庸置疑的。以国产大豆为原料加工出来的食用油,在“香”度上远远胜过进口大豆加工的食用油,更符合国人的口味。如果转基因政策深入贯彻实施、以上这些有利因素得到彰显,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会无形地促使国产大豆价格快速上涨,逐步达到与发达国家(欧盟、日本、韩国等)一样的水平,即非转基因大豆高出转基因大豆价格10% —15%以上。传统大豆的优势凸现出来之后,坚守国产大豆的油脂企业也一定会走出困境。

毋庸置疑,国产大豆及其制品具备超出转基因产品价格的优势条件,中国只要慢慢学会在WTO框架内运用科学手段,围绕国产大豆绿色食品的王牌,智慧地出台一些可以令国际社会接受的保护大豆农业的政策,就一定能够使国产大豆从烫手的山芋变成抢手的香饽饽,从而带动国内油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迎来大豆行业新的春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