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农无奈卖低价 中间商从大豆收储中攫取高利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05-26
大豆收储价1.85元/斤,市场价1.5元/斤。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国家先后四次在东北主产区进行大豆收储,总量达到725万吨。在国内大豆丰收的情况下,此举的目的是,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

不过,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测算,当地目前仅有不到10%的收储量直接来自于老百姓,其它的收储量,都被中间贸易商控制。收储价与市场价之间,三毛五分钱的价差,也有超过一半落入了中间商的口袋。

“这种现象100%存在。”5月24日,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非常肯定地告诉本报记者。据本报记者了解,一个月前,黑龙江省有关调研部门已向当地政府递交了一份有关大豆产业的报告,其中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有关中间商抢占豆农收储指标”的情况汇报。

三毛五分的差价

“一年不开工,开工够吃十年。”这是当地对这些中间贸易商最形象的描述。

2008年10月,国家对大豆的挂牌收购价格高达1.85元/斤,即每吨3700元。这项措施的考虑在于,2008年我国大豆喜获丰收,但由于生产成本价格的上浮,农民每种一斤大豆的成本在1.65元-1.7元。

而与此同时,进口大豆的价格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下跌,达到每吨3000元左右,即1.5元/斤。因此,收储价格一出台,便高出市价每斤三毛五分钱。

正是这0.35元,让贸易商们看到了巨大商机。

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方面介绍,贸易商们通常先从农民手里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大豆,一般价格在1.6元/斤-1.7元/斤,随后,贸易商将这些大豆再以1.85元/斤的收储价格卖给粮库。这样一来,每斤便有1-2毛钱的利润可赚。

据悉,黑龙江地区大豆前四次收储的量大约在700万吨,其中90%的量被中间贸易商垄断,以此推算,贸易商所获利润就达十多亿元。

豆农的无奈

将大豆以低于收储价的价格卖给贸易商,对于豆农们也是无奈的选择。

过去,黑龙江豆农手中大豆通常的销售渠道是当地的加工厂。但是,由于2008年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国产大豆加工厂出现了严重的价格倒挂。九三粮油董事长田仁礼曾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每加工1吨国产大豆,企业就是亏损900块左右。目前,包括九三粮油在内的位于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从2009年年初开始停产至今。

在加工厂不再收购的情况下,豆农只能通过国储渠道进行销售。

前述大豆协会人士表示,据他们的调研,此次收储,特别是在第一批计划下达时,由于收储量特别小,造成豆农出售难的情况。“有时候,豆农排好几天队,都收不了。”

并且,收储对大豆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田仁礼曾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大豆质量达不到国库标准,比如,国库收购标准为含水不能超过13%。而收储对“纯粮率”的要求,则需要农民使用专业的筛选工具。

对于当地大部分豆农来说,由于产量较小,如果为了进库而购买一些专业的工具,再加上还要雇车运送,那将增加大量的成本。何况,还要面临不能收购的境遇。因此,直接以低于收储价的价格卖给贸易商,成为豆农无奈的选择。

贸易商的角色

“由于经营并不稳定,在黑龙江,贸易商的具体数量很难统计,但少说也得几百家。”上述黑龙江大豆协会人士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这些中间贸易商大多是粮库员工出身,在前一轮粮库改革中,很多人离开了粮库岗位,自己干起了贸易商。一方面,他们有着和原来粮库的老关系,另一方面,他们跟当地农民也比较熟悉。

而有的粮库自己就设立了贸易公司,并通过粮库贷款进行大豆收购。“要做大豆贸易,一般人没有资本也不行。”

在粮库和豆农之间,贸易商扮演着一个“收储中介”和“价差攫取者”的角色。

该人士透露,在黑龙江个别地方,一些粮库采取了“将收储指标分配到当地农民手中”的方式。由于收储量少、农户多,分到每户也就1-2吨,于是,贸易商们就集中从农民手中收购这些零散指标,甚至是“1分钱1斤收购收储指标”。

还有一部分粮库,则直接通过招标的方式,把手中的指标交给贸易商。这给了贸易商们巨大的机会,“有的就直接找粮库要指标”。

这位人士表示,这样的境况,可能是当初“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出台收储政策,所没有预料到的。“(收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监管等方面存在政策漏洞,一推进就变样了。”

而至今,这一状况仍没有明确的责任方可以追溯。

黑龙江大豆协会曾经就此事质询作为“收储主体”的中储粮,得到的说法是,中储粮就是一个企业,谁来卖都不能拒绝,何况,收储的大豆并没有质量问题;而粮食局,只是提供粮库作为收储载体,其职责仅是对粮库收储情况进行统计。

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的测算,目前,黑龙江农民手中尚有100万吨左右的大豆,而据其预测,2009年,当地大豆播种面积将比2008年减少20%以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