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业专家共谋我国牛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2-10
 前不久,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的中国牛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内外著名牛业企业家、专家齐聚一堂,剖析我国牛业现状,共谋我国牛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现状剖析———

确立养牛业发展新思路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曹兵海围绕《我国肉牛产业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与对策建议》这一命题展开了论述,目的是要发现差距、找出原因、着力追赶、提供决策参考,它凝聚着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562位成员的劳动成果。

在报告中,曹兵海认为,我国肉牛产业目前的主流处于“引进”阶段,主要表现在“牛种、屠宰设备以及肉质与安全的概念”三方面,其他方面基本还“不入段”。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资源创新利用、育种水平差距较大,饲养管理与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进展缓慢,肉牛兽医医疗技术研究没有原始创新能力,产业缺乏医疗服务体系,宰后处理与肉品品质安全控制技术亟待加强,肉牛产业经济技术研发水平低,肉牛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针对这种现状,曹兵海认为,我国应该大力推进肉牛产业的分工合作,加大第一线推广队伍建设,研究提高技术推广实效的机制和办法,加强长期和重点投入,强化国际合作,设立专门的国际合作基金,为肉牛产业走出国门奠定基础。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越杰在题为《金融危机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影响分析》报告中认为,金融危机直接抑制了我国牛肉的出口需求,也降低了国内牛肉需求量。另外,金融危机还对我国牛肉总供给和肉牛养殖户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肉牛产业,虽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肉牛产业可以争取国家资金和优惠扶持政策,从供给源头把握肉牛产业变动,加强肉牛种质资源改良,加强牛肉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最终实现肉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

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首都农业集团党委副书记范学珊做了题为《我国奶业生产体系与安全控制》的报告,阐述了实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和首都农业集团奶牛优质高产的管理模式,对肉牛企业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作为有着第一畜牧业之称的奶业,范学珊认为,不能用养耕牛的办法养肉牛,也不能用养肉牛的手段养奶牛;而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对中国奶业来说绝对不是主流,要引导农民从个体养殖户向个体农场主方向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道路。

论坛现场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来自爱尔兰食品局的BreiffiniKennedy,身为该局的亚洲首席代表,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爱尔兰养牛业现状及生产技术的应用,认为爱尔兰在乳制品和牛肉出口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关键在于高品质的牛。BreiffiniKennedy的报告提出的育种思想得到现场人员一致认同。

南京农业大学彭增起教授在题为《注水牛肉现状及防范措施浅谈》的报告中认为,要规范肉牛屠宰工艺,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培训,全面提高肉牛产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并组织专家培训小组到各企业对相关人员进行牛肉质量、牛肉分割分级等知识培训;另外,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鉴别注水牛肉的方法、如何购买优质牛肉,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打好消灭注水牛肉的攻坚战。它山之石———

地方牛业特色发展模式各地在肉牛产业发展中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这些存在浓厚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为此,牛业发展高层论坛对地方牛业特色发展模式进行了专门讨论,并组织了地方特色养牛模式建设互动论坛,让各地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本地的牛业发展模式。

“肉牛产业的发展基础是牛源,为保证稳定的牛源供应,确定了标准化育肥场+养殖基地村的模式。”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文利说。该公司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牛业发展模式,使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集秦川牛良种繁育、标准化育肥、规模化屠宰加工、生化提取及餐饮连锁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云南省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辉以本企业肉牛产业运作模式为例,根据南方热带区域实际情况,探讨我国南方热带区域肉牛产业化发展模式。核心动力———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牛的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牛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教授张英汉在《牛产业与牛品种》的报告中如是说。张英汉教授把中国牛的品种和开发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的分别作了比较,并运用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经验,指明了牛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为中国牛的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牛有价,文化无价。”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研究员阎萍一针见血地指出牛文化的重要性。她从中国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谈到了牛文化的开发和牛品种的保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