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报道:收储新政力挺国产大豆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2-11
 12月1日,新一轮的大豆收储正式上演。相对于去年国储的质疑之声尚未平息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国储新政也因此更受人关注。

按照11月23日出台的规定,新的大豆(国标三等,下同)临时收储价格为1.87元/斤。允许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入市收购,并给予指定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储粮一次性费用补贴0.08元/斤。

让时间回到2008年,当年大豆的首次收储可谓是“大败而归”,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国内大豆临时收储主要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大豆收储指标超过700万吨,约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一半。其直接后果是国产豆价格被推高,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压榨企业无料可用,大面积停工。而进口豆凭借价格优势直逼国产豆大本营。2008年,中国进口大豆3744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去年的收储之所以陷入尴尬,是因为国家没有考虑到大豆市场的开放性。而这次收储政策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一方面,这次收储没有规定具体数量,有效地避免了配额制中寻租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这次收储的补贴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解决了压榨企业,尤其是东北压榨企业的生存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司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允许加工企业进入收购行列是国储新政的最大亮点。虽然具体的门槛尚未公布,但据坊间传闻,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都有望参与收购。

据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估计,如果消息确切的话,黑龙江省将有6成左右的企业可以参与收储。

而且,受惠的不仅是加工企业,豆农在新政中可能会得到更大的好处。

王小语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很多豆农的大豆因为水分含量不达标等因素很难卖到国库中去。而压榨企业并不存在保管的问题,即使水分含量略低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这次收储是敞开收购,而非去年的分批次收购,豆农不用担心卖不出粮。”

“收购主体越多,卖出的价也就越划算。”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表示。

另外,在收储价格的选择上,今年的大豆也比去年更为恰当。据记者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的现货价格在1.7元/斤~1.85元/斤之间,而进口大豆的到港分销价在2.0元/斤左右。两个价格与国家收储价格相差不大。

“去年的收储价格与国际大豆的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今年的差距小了,这有助于政策的实施。”司伟说。中粮期货分析师杜朝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今年的收储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还有数百元的价差,国产大豆的吸引力可能会增强,或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

收储方式的改变,也让诸位业内人士对最终的抛储持乐观态度。王小语说:“拍卖难易取决于进口大豆的到港情况,只要国家适时地对进口大豆进行技术性调控,应该不会出现‘无人理采’的情况。”

“虽然今年是敞开收购,但是国储总量超过去年的可能性不大。今年大豆的产量偏低,总供应量没有去年那么大。今年的市场环境也优于去年,企业参加收购的欲望也很强烈。如无特殊情况,收储量不会超过去年。”王小语说。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油料分析师陈丽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收储的主力会是压榨企业,而非去年的中储粮。“去年的国储大豆还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因此,今年的收购可能会更多的放给企业。当然,中储粮也会收一些。如此一来,抛储难的问题也会相应解决。”她说。

针对具体的实施,司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微观层面,到底哪些企业可以参与收购、收购的数量应该是多少,这都需要给予明确,毕竟企业和国家之间肯定会出现一些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平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