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企业集体涨价 大豆生产国与进口国博弈定价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2-15
临近岁末,一场来自食用油的涨价风暴突起。

进入12月,全国各大品牌食用油价格普遍上涨,有的涨价幅度甚至超过10%。中粮“福临门”公关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福临门”从11月月底开始上调部分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调和油和大豆(资讯,行情)油(资讯,行情),此外也有菜籽油产品,涨价幅度在10%以内。

拥有“金龙鱼”品牌的益海嘉里也告诉记者,此次金龙鱼的豆、菜、调和油价格均有上涨,其中调和油涨幅达12%,而大豆油与菜籽油涨幅均在6%左右。

“这是今年内规模最大、幅度最高的一次食用油涨价浪潮了。”《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评价。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番食用油企业大规模的涨价行动呢?

“主要是成本原因。大豆价格的上升会带动所有产品都上涨。”上述“福临门”人士说。他的说法代表了来自企业的声音。

但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全球大豆产量在增加,此轮大幅度的食用油涨价,“不是很好理解”。

对此,李国祥的解释是,“这是一场大豆生产国和进口国关于定价权的博弈”。

企业成本论

益海嘉里给记者详细讲述了此轮涨价的成本推力。

据其介绍,企业上调产品价格主要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豆、菜油原料价格上涨。例如,一级菜油从前期(10月份)7800元/吨涨到现在的8700元/吨,涨幅11.5%;一级豆油从前期(10月份)6800元/吨涨到现在的8100元/吨,涨幅19%。

此外,花生油、玉米(资讯,行情)油是调和油的主要原料,近期成本上涨力度也较大。例如,一级花生油从前期(10月份)12000元/吨到现在的16500元/吨,涨幅37%;一级玉米油从前期(10月份)7300元/吨到现在的9000元/吨,涨幅23%。

益海嘉里表示,10月份以来原料成本上涨幅度均超过10%以上,企业经营面临成本压力较大。“我们遵循市场规律,进行价格的调整,调整幅度为6%左右以及12%。”

另一主要的食用油品牌“福临门”也给出了类似的说法。

事实上,在今年5月,金龙鱼也曾率先进行过一次涨价,但应者寥寥。包括中粮在内的企业当时都对记者表示持观望态度。按照当时益海嘉里的说法,是因为那几个星期,国际国内食用油原料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形成原料价格高过出厂价的倒挂现象。

但为何此次涨价则是一次“集体性”行为?在郭清保看来,这与需求的变化也有关系。一般来说,进入第四季度,特别是12月份,就是通常的消费旺季,对食用油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企业适时提价也在情理之中。

而前述福临门的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做出调价行为需要来自对终端的判断,而且短期成本压力可以坚持,长期来说就不行了。这次涨价就是因为持续时间太长。

巨头游戏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不是供求和货源的问题,而是油品被一两家企业给垄断了。”

他所说的“油品”,指的是棕榈油(资讯,行情)。他告诉记者,此前棕榈油的价格一直上涨,已经接近豆油价格。而国内进口棕榈油主要为一家企业,在国外也拥有自己很大的棕榈油基地,等于说价格涨跌很大程度上控制在这家企业手中。同时,这家企业在国内也做小包装油业务,也是调和油的主要生产企业。

种种迹象表明,他口中的这家企业与益海嘉里很接近。

据他介绍,调和油的重要原料就是棕榈油,它在调和油中的所占比例极大,棕榈油价格的上升必定带来调和油价格的上涨。

记者从多家企业处了解到,此次涨价幅度最大的均为调和油产品。

郭清保也表示,棕榈油的上涨的确带动了此轮食用油的涨价。“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价格上涨得厉害,而且与原油价格挂靠很近。”

据郭清保提供的数据,10月底时,棕榈油的价格还仅为5900元/吨,到11月底,已上升至6300元/吨。而进入12月,棕榈油每吨的价格已经在6500-6600元间。

郭清保认为,单说益海嘉里一两家外资企业垄断了棕榈油的价格,并不现实。但是,对于益海嘉里来说,它拥有很长的产业链,上接棕榈油生产,下接小包装油,嗅觉也比国内企业灵敏得多。

一般而言,它很早就能觉察到棕榈油价格的上涨,进而率先发出涨价的讯号。而国内的另一巨头中粮,则会在益海嘉里发布这类信号后一两天后做出价格上的反应。在这两家巨头做出涨价的举措后,国内其他企业才蜂拥而上。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此次涨价风暴的确首先由金龙鱼开始,进而中粮,然后蔓延至国内其他品牌。

“现在食用油这两家企业做得最大,他们不调价,其他企业也不敢行动。”

由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所做的一份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报告显示,益海嘉里“金龙鱼”排名第一,实际占有率为30.83%。而“金龙鱼”与排名第二的“福临门”,已经占据了国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益海嘉里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食用油行业主要企业之一,原料消耗量很大,通常只会保持一个合理的库存,更常见的是随行就市进行采购,因此随原料价格波动影响会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

“如原料成本下调,我们会顺应市场规律,进行终端销售价格的下调,例如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司分别有4次价格下调,调整幅度分别为10%以上,4次下调幅度达43%以上。”

益海嘉里同时表示,此次价格调整,“我们的调整幅度也比其他同行企业低”。

定价权博弈

再回归到大豆上。进口大豆价格的上涨的确是此轮涨价潮的最大推力。

一种说法是,进口大豆主产区南美今年因旱灾减产,国际大豆交易量跌价升,带动大豆期货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国内大豆价格上涨。

前述业内人士和李国祥都对减产造成价高的说法给予了质疑。他们的根据是美国农业部此前的预计:今年全球大豆供给增长16%。

“我们国家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尽管进口量一直在增长,但肯定没有全球大豆供应量增加的幅度这么大,因此,食用油大幅上涨或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都不大。”李国祥说。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除去棕榈油的因素,国内大豆收储政策也是巨头们做出涨价举措的重要原因。他告诉记者,由于去年收储政策被看做是“失败”的案例,今年新的收储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因此,以进口大豆为主的大型加工企业在此前一段时间也在等待观看政策对于市场影响,同时也不敢轻易进口大豆。这在短时期形成了原料的短缺。

短缺之后,企业又开始大量订货,由于这些企业需求量大,贸易商也借此抬价。

但李国祥认为,此时大豆价格的上涨,还来自生产国与进口消费国之间的博弈。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今年,中国国产大豆减产,这个信息传递到国际上,被生产国看做是需求的大增,他们想趁机提高价格。

李国祥所指的“生产国”其实是控制着生产来源的国际大豆供应商。

“大豆产业利润不高,但在市场波动的时候,生产贸易商才容易大幅获利。”李国祥表示,其实国内大豆量在整个加工量中所占份额很少,减产也对大豆需求没有很大的影响。此次涨价,也是国际供应商们借此试探。

同样的经历出现在2007年。当年国内大豆减产,引起市场的恐慌,导致国内对进口大豆出现大量采购,进口大豆商也尝到了甜头。

“事实上,消费国也应该有话语权。”李国祥说,也正因为在过去的教训下,此次包括发改委在内的政府部门等都纷纷表示食用油未来上涨空间有限,极力平息市场的恐慌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