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喜好逼迫猪肉业加速转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0-03-01
 作为猪肉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猪肉产业发展直接牵动全世界的目光。日前,荷兰合作银行发布了《“中国猪肉产业增长”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猪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地区对安全猪肉的消费需求增强;为适应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猪肉产业正向商业化和一体化转型。

猪肉消费潜力巨大

尽管经济不景气对产业造成影响,中国肉类消费总额,包括猪肉,在1980年至2008年间涨幅还是超过了3倍。这一增长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是肉类需求增长的首要原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和超市的发展正改变中国消费者的饮食和购买习惯。中国消费者饮食的需求正从必需食物向方便、健康和更高附加值转变。除此以外,日益增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趋势正在形成不同的市场细分。收入差距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步拉开。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食品消费模式。冷藏肉类和多样化的肉类加工产品在中国各大小城市都有供应,而新鲜的“热”猪肉和高温香肠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消费。

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正建立多元化的肉类消费模式并提高他们饮食中家禽、牛肉、羊肉和水产品的食用量。肉类消费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的附加值、健康和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趋势导致了猪肉市场份额在总的肉类消费总量中呈现持续不断下降的态势,从1985年猪肉的85%市场份额降至2008年的66%(见图1)。从长期来看,整体肉类消费趋势将青睐于禽肉产品,而猪肉的市场份额会略有下降,到2015年其份额将降至64%。然而,尽管存在这种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猪肉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这主要归因于中国消费者对猪肉的偏好。

中国国内肉类消费量的增长率,在未来几年呈现减速的态势。人均肉类消费量预计将每年以3%的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并在2015年达到67公斤。在城市地区,肉类消费量正趋于饱和状态,而在农村地区肉类消费量有望进一步增长,潜力巨大。

猪肉供应链结构重组

2008年,中国猪肉产量达到5200万吨和4.63亿头,猪肉生产接近世界猪肉总量的一半。尽管有这样庞大的生产数字,中国的猪肉价值链的特点仍然是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和零售商之间的现货市场交换以及有限的一体化经营参与。然而,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的养猪生产目前主要分为三类生产者:散养户,养猪专业户和大型商业农场。虽然没有对农场的三种类型严格定义,不过我们通常把饲养少于50头猪的农场称之为散养户,把50至3000头猪的农场称之为养猪专业户,而超过3000头猪的农场称之为商业农场。

报告指出,由于多种因素都使得散养的竞争力弱于生猪的专业化生产,2001年74%的生猪还来自于散养农场,到目前仅剩42%的生猪来自于散养农场。特别是在中国发达地区,大型农场以及养猪专业户正逐渐显示其重要性。同时,屠宰商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正从现货市场向有协作的产业链发展。越来越多的养猪专业户和商业农场为屠宰商定向提供生猪。

结构改革影响世界

研究报告提出,中国猪肉产业目前所进行的结构改革将对众多国际竞争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先进技术、农场管理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将为国际竞争者们创造大量的市场机会。此外,中国政府侧重于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食品的安全、品种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仅仅侧重于单方面地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在贸易方面,研究报告认为,肉类副产品、高端产品和种畜存在进口潜力。中国蓬勃发展的财富阶层正在创造一个崛起的高端消费市场。虽然这只是一个特定的市场,但是它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也将为猪肉出口国出口西式肉制品到中国提供机会。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发展中的畜牧业生产。中国将继续大量进口大豆和豆粕,以弥补国内市场日益扩大的差距,并在未来几年成为一个玉米净进口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