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进口:对市场心理影响大于直接作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7-02
     多进口百万吨玉米对我国玉米市场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却有可能对我国玉米不断看涨的心理有所打压

    今年四五月份以来,关于玉米进口的传闻在市场上甚嚣尘上,目前部分外资企业已在具体操作实施。在我国限制玉米进口四年后重提进口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多进口的百万吨玉米相对于我国每年消费近1.5亿吨玉米的巨大需求,只是沧海一粟,对我国玉米市场的直接影响并不大,然而,经过市场放大及期货机构的炒作,有可能对我国玉米不断看涨的心理有所打压。

    两方面因素造成市场粮食紧缺的假象

    专家认为,在我国库存充裕情况下,玉米市场价格不断推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民储粮方式及收入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常年售粮的模式让不少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也对企业生产的安全库存始终有一种紧张感,因此在日常收购中不得不加价收购,从而进一步推高玉米市场价格。

    储粮方式的变化让农民能够较长时间保存玉米,由原先的集中卖粮转变为常年、随时卖粮,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得到更大的收益。另外我国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升,“不着急卖粮”已经成为大多农民的心声,售粮习惯开始改变。

    过去,售粮一般都集中在春节前和备耕前,而现在售粮时限开始从新粮下来一直持续到来年6-7月份。农户手中余粮要重新估计。以前市场一般认为截止到6月份,农户手中基本上不会再有余粮,但从实地考察来看,吉林玉米主产区农户手中余粮不在少数,尽管具体数量难以估算,但是至少和市场预计的农户手中已经没有玉米或仅有很少量的玉米不一样。

    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认为,企业为安全生产需要储备稳定的粮源,农民储粮为追求最大的利润,两方面因素结合就产生了市场粮食紧缺的假象。

    玉米进口一定程度造成市场恐慌

    专家认为,今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恐慌,使得市场加大了对于玉米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放大的预期。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今年我国发放的玉米企业进口配额仅仅280万吨,这一部分转基因玉米的进口,一般是作为再加工出口给其他国家,我国自身消费量并不大。而相比于我国年均玉米消费量1.5亿吨左右,仅仅杯水车薪,如此规模的进口量不会对于我国的供需局面产生太大的改变。此类进口基本上是以企业从国外进口其他农作物时的附属条件为主。但是玉米进口的出现,确实使得市场中出现了一定的恐慌,加剧了我国玉米“供应不足”这一流言的传播。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玉米价格上涨,给国际玉米价格带来一定的优势,由此产生了南方部分加工企业对进口的需求。但从长远看,中国放开玉米进口的消息已经成为CBOT的炒作对象,如果大批量进口玉米的消息成为事实的话,国际玉米价格将应声上涨,与国内的价格差别也将进一步拉近。在我国库存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加大玉米进口有可能压制不断上涨的玉米价格,但是也可能因此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有所降低。因此,玉米进口应当限定数量,不能过度增多进口数量,能够在市场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即可。

    更重要是依靠国内资源解决问题

    本轮玉米价格上涨,很多专家认为搞不清,市场上流言四起,很多分析多数是人云亦云,亟须相关部门做好调查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跟风炒作,因此摸清市场底数非常关键和必要,在当前情况下,更不能盲目扩大进口数量,冲击国内玉米市场。

    首先,对当前农民储粮模式变化给予充分的分析和预测。农民由年底和春节前集中卖粮的情况已逐渐减弱,正在转向常年、分散卖粮,“惜售”、“等价”将是今后农民在玉米销售方面的主要心理。因此,政府及市场能够给予一个相对准确的市场价格预期非常必要,让农民能够有一个卖粮计划,而不是盲目地储存。

    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和界定“囤粮”的问题。正是因为农民储粮模式的变化,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一方面收购量得不到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临储政策不能及时启动,这两方面的原因已经让深加工企业非常担心,因此不得不囤积相当一部分粮源,以备不时之需。正是由于对粮源的担心,加工企业也不得不抬高收购价格,从市场上抢购粮源。

    第三,适度进口,平抑价格,更要减少玉米深加工的下游产品的进口量。这个“进口”应该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的,并不是随意为之。由于多数进口并不能解决目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紧张的问题,因此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国内资源解决问题,今后还将继续限制玉米进口的数量,以免对我国玉米市场造成更大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