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料市场 谁主沉浮--广东省猪料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来源: 作者: 时间:2010-07-22

猪料市场 谁主沉浮

--我省猪料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日前,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对惠州、肇庆、河源、揭阳、汕头等10多个市县的生猪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2010年以来,广东省玉米、鱼粉等原料价格节节攀升,饲料价格也被迫上涨,养殖成本进一步加剧。

猪市低迷 困难加大

日前,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对惠州、肇庆、河源、揭阳、汕头等10多个市县的生猪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今年以来“猪价、饲料”一跌一涨,猪粮比价跌入黄色警戒区间,生猪养殖亏损情况较为突出,部分养殖户销售母猪、减少生猪存栏量的趋势已见端倪。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猪市委靡不振,将迫使不少散户和中小养殖户退出养殖业,有助于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未来饲料厂的客户群和营销策略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化。

猪市行情令人忧

生猪市场为何出现如此局面?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何难以提振?业内人士认为,2007年下半年起,生猪价格一路攀升,养猪形势一片大好。大量农户、企业涌入生猪领域,把资金投向养猪业,导致养殖规模过分扩张,埋下了市场供求失衡的种子。目前广东省母猪存栏比例超过15%,正常水平应该是9%,这个数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

广东省养猪协会吴秋豪会长分析,由于疾病造成的提前集中出栏已经结束,而被动压栏也基本消化。综合看来,猪价已经基本探底。下一步影响猪价的因素也就变为:由年初补栏造成的后期生猪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增加对猪价的影响。根据养猪周期,这意味着8月份之前的商品猪供给都不会减少,8月份之后的生猪价格才可能因供给关系变化真正反弹。

猪料企业发展受阻

一大型饲料厂老总透露的一组数据,则让笔者感受到一些“寒意”。该公司第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6%,这个情况在省内还不算差。85%以上的中小企业销售量都在下降,有些甚至下降10%~15%。他说:“今年会是饲料行业比较困难的一年。”

“现在年销量5万吨~10万吨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都比较迷茫。与中小企业危在旦夕的生存状态相比,大型企业反倒表现出乘势扩张的态势,销量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中山泰山肖祖乐董事长说,今年猪料企业的发展普遍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而且困难才刚刚开始。其根源来自于整个行业仍只停留在饲料环节的竞争,背离了养户真正的需求,企业战略同质化、技术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结果是养殖户不赚钱,饲料企业陷入困境。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在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同时,原料市场也很不平静。如惠州市的玉米价格目前上升到每吨2250元,比春节前上升6.1%;汕头的豆粕、麸皮价格分别达到每吨3100元、每吨1800元;黄埔港普通级鱼粉参考报价在每吨1.35万元,较去年同期翻了将近一番。高位运行的原料价格不仅加重了养殖成本,也极大地压缩了饲料企业的利润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原料涨价是一个大趋势,广东省饲料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越发显得迫切了。

原料价格一涨再涨

相比销量的下滑而言,高位运行的原料价格同样让饲料企业疲于应付。2010年第一季度,广东省玉米价格先跌后涨,1月份为每吨1930元,2月份为每吨1900元,3月份上涨至每吨2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58%。进口鱼粉价格持续上涨,从去年1月份的每吨6450元,持续上涨至今年1月份的每吨1.3万元,3月份为每吨1.5万元,涨幅高达132.56%。高企的原材料给饲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是加大了饲料企业的采购难度;二是进一步吞噬了原本微薄的利润,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及经营风险;三是有可能改变养殖户的用料选择。一些饲料企业的经营陷入“两难”境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卖则等同于丢失辛苦打拼下来的市场。

“饲料原料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比较高,导致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过大。这一问题正制约着广东省饲料企业的发展。”一中型饲料厂老总无奈地表示:“现在我们买原料,必须真金白银,一分钱都不给欠,有时候甚至还得求人家。但我们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养殖户,如果也全部做现金交易,谈何容易?”

存在垄断行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老总都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内原材料的价格将向国际市场看齐。“涨”是一个大趋势。

肖祖乐说:“以玉米为例,这几年大致是一个梯级一个梯级地往上涨。前些年每吨玉米价格是1300元~1400元,前年是1700元~1800元,去年是1900元~2000元。今年预计每吨会在2100元~2200元之间。”

“以后原料的大起大落会是一种常态。”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认为,原料涨价并不可怕,如果是依据市场规律所产生的起伏,一些饲料企业完全有能力提前做出预判,并采取有效措施。现在最怕的是这种通过市场垄断地位,人为操控的行为。“原料商把供需数据掌握得一清二楚,饲料产量大概是多少,需要多少玉米、鱼粉、维生素等原料,他能控制多少,这些他都清楚。然后再进行炒作,造成市场供求紧张的假象,通过这种行为牟取更大的利益。”

维生素市场也存在垄断行为。某企业老总表示,维E进入门槛比较高,国内就那么几家企业生产,现在每千克卖150元~160元,实际上成本只有50元~60元,可以说是暴利;D3价格从去年7月突然发力,从每千克40元~70元一路涨价,到去年11月最高报价达到每千克500元,现在报价每千克270元,利润也很可观。正是由于市场存在垄断行为,饲料生产形势稍差一点,他们就减产,这个量比较好控制,价格很难降下来。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原料商在暴利的驱使下,随意地撕毁合同,完全不讲商业道德。

一个健康的原料市场,原料商与饲料厂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双方各取所需。而现如今,一些饲料原料价格的纪录轻易就被刷新,这既反映出饲料企业的无奈,也表明了政府监管的迫切性。

有何应对之策

面对诡谲多变的原料市场,饲料企业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

“有些个人、单位,危害了整个饲料行业、养殖业的发展,我们应该适当予以反击。”针对一些原料商的不法行为,广东粤海集团董事长郑石轩认为饲料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协调。在饲料企业与原料商的博弈之中,单个饲料企业明显处于弱势。造成这种被动现状的原因也包括饲料企业联合的太少,竞争的多。如果内耗下去,大家都有可能吃不饱,实际上对谁都不好。

正大康地副总裁吴龙认为,现在饲料用盐均来自盐务局,是加碘的食用盐。一般饲料厂家预混料中已经含碘元素,没必要重复使用(加碘盐)。使用食品用粗盐可以降低成本,每吨饲料至少可以降低300元,多则500元,但这个仍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他补充说,目前原料市场机会很多,陷阱也不少,饲料企业需要加强原材料的市场研究,需要增加或者利用好各种能力,需要新的探索。

冯定远则从技术的角度,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说:“难道没有鱼粉,大家就不生产水产饲料了吗?难道没有玉米、豆粕,大家就不生产猪饲料,就不养猪了吗?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养殖动物最快的生长速度而不顾成本,在原料价格不断攀高的时候,寻找替代品是饲料业的必然之路。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完全不加豆粕的配方,行不行?这就需要企业提前做好技术储备,要根据以往的经验,适当地总结,研发一些不同类别的配方。现在来看,杂粕、含蛋白的下脚料等非常规原料,都可以替代豆粕,但要对氨基酸的用量进行调整,使氨基酸含量达到平衡,同时添加有针对性的酶,如植酸酶、蛋白酶等,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还可以使用特殊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商品价值和改善饲料的适口性,也可以用脱毒剂对有毒原料进行脱毒,解决有毒原料不能大量使用的问题……当然,完全达到经典配方的效果,目前仍不容易做到。”

2010年以来,广东省玉米、鱼粉等原料价格节节攀升,饲料价格也被迫上涨,养殖成本进一步加剧。生猪价格、饲料价格一跌一涨,生猪养殖亏损情况较为突出。猪料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销售陷入困境,利润下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矛盾凸现 整合加速

广东省饲料业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之后,正面临着新的矛盾与冲突……无论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还是探索乃至创建新型的竞合模式,猪料企业都必须先对所处市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赊销严重

赊销这种不良行为,在饲料行业已经延续了10多年,其弊端不仅仅是增加了资金风险、占用了流动资金,同时也大量地耗费了企业开发新客户、开拓市场的时间。

“赊销肯定是第一大问题。在现有的猪料销售模式中,赊销依然是一些厂家争抢市场份额的有效武器,只不过赊销的比例不同。”吴龙说,正大康地一直坚持现金销售,赊账只占销售额的0.5%左右,基本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账。事实证明,不搞赊销,正大康地的发展并未受到什么影响。

在利润微薄的饲料行业,赊销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一旦猪市低迷,养殖户普遍亏损,赊销出去的饲料货款很难及时收回,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广东通威马朝明总经理表示,“原料商将原料赊给饲料厂,饲料厂赊给经销商,经销商赊给养殖户,长期处于三角债的恶性经营中;经营模式为两头低、中间高的橄榄型,饲料厂与养殖户获利低,而经销商获利高。”在赊销严重的地区,经销商往往掌握了饲料销售的绝对主动权,养殖户基本不接受现金买卖,市场上也是什么料都卖得动,品牌影响力不大,这很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吴龙认为,若要改变赊销现状,必须先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户改变观念。饲料企业应该自觉抵制赊销行为,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营销策略和周到的服务体系。

产能相对过剩

冯定远在《广东饲料行业发展与思考》一文中表示:饲料企业的产能相对于省内市场需求来讲,已出现严重过剩现象,饲料企业普遍不能实行三班制生产,只能两班制或单班制,有些小规模的饲料企业在淡季时,甚至单班生产也开工不足。由于产能过剩,实际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并不高。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张国杭会长表示,全省部分地区确实存在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判断依据除了一些企业开工不足之外,也包括区域市场猪料企业扎堆,经销商压货现象较为普遍。区域市场供过于求将导致厂家之间恶性竞争,价格大战愈演愈烈。有些企业容易因“唯成本论”而忽视产品质量、环保和员工福利,甚至使用斗价、赊销和虚假宣传等推销手段,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给环境保护、饲料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和压力。

创新乏力

创新乏力,主是广东省猪料产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广东大型饲料企业平均科研开发投入仅占利润1%左右,与发达国家5%的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可想而知,中小规模企业的水平和品牌提升更是存在不少问题,更多是为生存而努力。双胞胎、旺大、金新农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猪料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降低成本、研发新产品和引导健康养殖结合起来,再辅以针对性的营销服务,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去何从 仍待探索

最近几年,行业从业者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饲料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地取决于单个饲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是取决于整个产业价值链整体的安全、健康、持续成长的能力。

如今,除了终端产品市场价格风险逐年加大之外,养殖风险也日益突出,养殖成功率下降,大多数养户不赚钱,饲料企业的销售风险也有所加大。一些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以饲料企业为“龙头”的产业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成为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的必然选择。在这个产业链上,饲料生产离不开养殖业,养殖业的产品需要加工,加工了就要销售。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这种产业链经营方式,反映了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各产业互相依存,结成一体,就可以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但由于养殖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提升是相对比较漫长的,饲料企业若一步到位,走一条龙,风险很大。目前温氏模式在业内几乎无人不知,实际上整整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积淀,才真正能够根据产业链各流程之间的技术、资金、劳动强度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了高效的流程管理。在温氏集团的示范效应带动和国家引导政策推动下,一些企业也开始做产业链,但仅仅是从产业链整合有利于成本的角度去操作,背后缺少专业化能力的支撑,削弱了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再加之一体化经营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风险,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在如今的竞争格局下,饲料企业只有做好了专业化才能去尝试一体化经营。”海大薛华董事长说,任何向前、向后的一体化经营事实上是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战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专业化基础之上,必须是企业内部能力的延伸,如果连饲料的专业化都做不好,多元化只会将企业拖入泥潭。饲料企业在产业链融入、上下游整合中,应该量力而行,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渐进的做法。我们应当有一条龙的思维和思路,但必须先搞好内部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先培植核心能力,做好核心环节。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合适的人才推动企业战略,成功的机会十分渺茫。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之间的合并、联合,能够通过扩大规模,直接影响到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还可以激活、调动各生产要素。这种探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战略、模式和人才的挑战。事实上,目前养殖企业进入饲料业,往往是认为“现在市面上的饲料质量不好。”而饲料企业进入养殖业,也仅仅是从“没有养过种猪的企业很难做出真正好的猪饲料”这一角度出发,主要目的在于验证饲料产品的质量。这两种模式都是被动的产业延伸,如果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能够实现主动合作,将形成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联合体。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与品牌优势潜力,利用行业间或地区间的优势互补,用好用活饲料企业集团的资源,发挥企业优势互补的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