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之省的水产转型战略——访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水产局局长王兆民

来源: 作者: 时间:2010-11-1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湖北是千湖之省,水产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水产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快速健康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规模和水产品总量等多项指标连续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的领先地位,不仅为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湖北省如何在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日益突出的条件下,巩固全国第一淡水水产大省的地位,解决好“大”而不“强”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水产局局长王兆民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水产强省建设。

确立“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新理念,靠低碳循环、生态高效求发展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政策的深入实施,水产业发展若仅靠量的扩张既不现实又不可能,必须摈弃靠稻田挖鱼池和大水面开发来扩充养殖规模的老办法,确立“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新理念,坚持从“以拼资源拼汗水求发展、以扩规模增产量求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以科技促进步、以质量品牌创效益”新型模式转变的发展思路,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创新上下功夫,在低碳循环、生态高效上见成效。一要保护与利用并重。以建设渔业生态文明为重要前提,把保护渔业资源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健康的养殖模式、环保的加工手段、持续不断的资源养护措施来利用好现有可用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低碳与循环并举。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循环渔业,拓展多维发展空间,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质的飞跃。要在不挤占耕地、不扩大养殖水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虾稻连作、虾蟹混养、鱼沼果立体循环养殖等先进的生态高效模式,提高投入产出率。要鼓励发展工厂化设施渔业,推广节能降耗设备,减少残饵对水体的污染,减少水产用药,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努力实现渔业能量的循环、渔业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循环、渔业与农业的循环,达到渔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鱼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三要特色与效益共赢。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开发特色渔业资源,在提高现有养殖品种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鳜鱼、黄鳝等优势品种生产,大力开发大鲵、胭脂鱼、鲟鱼等名贵特色品种养殖,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名特优比重,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业效益。

顺应“湖泊拆围、水库限养”的新要求,靠内涵挖潜、质效提升求发展

湖北省不少大中型湖泊、水库正逐步成为生态保护区和城市供水水源地。“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既是省委省政府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又应成为水产部门的自觉行动。瞄准主攻阵地、挖掘现有潜力、提升发展能力是水产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向精养鱼池要效益。现有的500万亩精养鱼池年久失修,淤塞老化严重,池水平均深度仅1.5米左右,综合生产能力明显下降,已经不适应现代养殖业的要求。要大力实施“精养鱼池改造增效工程”,以此作为提高现代渔业物质装备水平,夯实水产业长远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据测算,改造后的精养鱼池平均水深达2.5米左右,可扩大水体容量约40%、可增产30%,全省可新增总产85万吨,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渔民人均增收5000元。要采取政府引导、渔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办法,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吨鱼塘、万元池”,使其达到进排水分开、池埂坚固抗灾、渔业三机配套、养殖用水达标排放、养殖环境优美的标准,成为增产增收的主要阵地和优质水产品的主要供应地。二是向先进技术要效益。充分发挥湖北省渔业科技支撑优势,加快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通过与科研院所联盟联姻的方式,积极推广鱼池纳米管微孔增氧、湿地循环水、水质在线监测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水产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促使湖北省资源和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向质量监管要效益。切实加强养殖环境源头、苗种繁育、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健全“三项记录”,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做好重大疫病监控和产品抽检工作,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好健康生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放心的优质水产品。

探索水产资源配置的新机制,靠规模化、集约化求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专业化生产、精细化分工、集约化管理、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一要探索新机制。要在稳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水产养殖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参股合营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水面有序流转,积极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生产关系,变“小而全”为“专而精”,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二要建设大基地。按照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板块基地和水产大县创建,采用部门引导、以奖代补、市场运作的机制,抓好板块基地规模化推进,努力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大板块、大基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为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批量产品。三要连接产加销。要着眼于提高产业化水平,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产品流通和服务业,加快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搞好上下游专业化分工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销衔接、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构筑信息平台,畅通流通渠道,抓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连锁超市对接,推进优质水产品更多地走向全球高端市场。

围绕“四个一批”的新战略,靠龙头带动、加工增值求发展

贯彻省委、省政府“四个一批”工程(包括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加工园区和重点县市)的战略决策,加快农业产业化水产要先行,把优化水产业加工布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当前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壮大龙头带动发展。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资本联合、融资上市等多种手段,引导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壮大发展实力。通过3年~5年努力,力争培植水产加工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5家、过10亿元企业20家,以带动全省水产品加工量达到130万吨,加工转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水产品出口创汇超过5亿美元。二是打造园区集群发展。要在加快洪湖、潜江两个水产品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武汉、鄂东、宜昌3个水产加工园区纳入“四个一批”建设范围。积极引导优势产品向重点基地集中、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配套、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充分发挥园区集群发展的示范辐射效应。三是延长链条深度发展。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联动发展,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着力抓好淡水鱼和小龙虾废弃料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实现甲壳素衍生品、鱼胶原蛋白、水解氨基酸、鲟鱼鱼子酱等高附加值精深产品的批量生产,扩展应用领域,带动医药、保健、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以常规加工为基础、精深加工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淡水鱼综合利用和甲壳素深度开发的重要基地。

激发做强产业的新活力,靠唱响品牌、经营品牌求发展

品牌就是生命力和竞争力,更是一个产业的灵魂和旗帜。一要集合资源打造名牌。针对湖北省水产知名品牌不多、叫得不响的问题,要把打造全省统一的知名品牌作为推进渔业新发展的切入点,切实抓好“一鱼一虾一蟹”品牌创建工作,整合全省水产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集中全省智慧,着力打造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洪湖渔家生态鱼“3艘水产航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二要挖掘内涵擦亮名牌。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利用历史和自然赋予湖北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深入挖掘“3大”水产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元素,以绿色健康为主题,通过小龙虾节、螃蟹节、淡水渔业展示交易会、捕鱼旅游节、涉渔挑战赛和渔区环保行及文艺创作采风等活动平台,充分展现传统的渔俗文化、浓郁的渔乡风情和现代渔民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湖北省鱼虾蟹的生态优势和优良品质,以提升品牌的档次和品位,在国内外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放大品牌效应。三要聚焦宣传唱响名牌。要加大对湖北“3大水产品牌”的推介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高效传播特性和会展经济平台,开展全方位、多时空的深度宣传,提高湖北省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依托3大产业协会和核心企业,搞好产品营销策划,建好营销团队,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推介营销活动,促进湖北省优质水产品销售尽快实现由卖产品到卖商品、由卖商品到卖名品、由卖名品到卖品牌的转变,让湖北水产品名扬四海,享誉全球。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的谋划之年。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完成“十二五”水产发展“111”目标(养殖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渔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渔民纯收入超1万元),加快水产强省建设进程。只要用全新的发展视野和辩证的战略思维,不断探索和总结水产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不断研究和破解现代渔业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一定能够赢得发展先机,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实现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的新跨越,就一定能够促使湖北省水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两圈一带”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