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上下游产业 饲料业需具备强抗风险能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12-20
     国内饲料行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饲料行业稳步发展,实现了饲料产量、产值、利税和就业人数的增长,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式生产到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大国的飞跃。饲料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粮食高效转化增值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畜牧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战略保证。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饲料的质量安全是保障养殖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畜产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饲料质量安全的概念已有所延伸,不再单指违禁药物的添加、瘦肉精的使用等,而是已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安全体系中。首先,需保证入口畜产品的安全,反映在饲料应用上就是使用后不产生残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其次,保证社会环境的安全,主要指不会污染环境;再次,对禽畜动物本身要安全,即保证营养全面。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饲料企业也付出了极大努力,使我国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安全状况不断改善。1987年,第一次全国抽查饲料产品质量样品合格率仅为20%,2006年达93.8%。自2001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的饲料质量监督例行检测和饲料中违禁药品监测结果显示,饲料和禽畜产品中违禁药物检出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3.83%下降到2007年的0.67%。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一方面,我国许多饲料厂商的生产仍停留在以生产混合饲料和单一饲料为主的阶段,浓缩饲料、精料补料和饲料添加剂及预混合饲料所占比例有待提升,饲料的利用率及禽畜的营养效果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导致饲料产品结构中,耗粮较多的猪料比例占到40%,禽料43%左右,牛羊料约20%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猪料31%、牛料26%、禽料17%仍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大量企业投资于饲料业导致我国饲料产能迅速增加,出现了开工不足、生产设备闲置的现象。以2008年为例,我国饲料企业总产能约3.64亿吨,但实际产量仅1.31亿吨,产能利用率36%,产能严重过剩。

    行业集中度低

    饲料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从全球饲料业的发展看,随着饲料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大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角。目前,世界上约25%的饲料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占总量的80%。虽然我国饲料产量居世界第二,但行业集中度不高。洛伦茨曲线显示,尽管近年我国饲料行业的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不大,在正大、希望等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 众多小企业也在不断产生。目前,正大、希望、六和、温氏、禾丰、正虹、唐人神、双胞胎、海大、正邦等国内10家集团企业占到饲料市场30%以上的份额,90%以上的饲料企业则为微型规模企业甚至小作坊。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与优胜劣汰后,我国饲料行业已逐步形成以少数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部分中型企业占据区域性市场,大批小企业为补充的市场竞争格局。总体来看,我国饲料行业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饲料行业资金和技术壁垒偏低使企业进出容易,而且养殖业的分散直接导致了饲料行业集中度不高。利润方面,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饲料行业毛利率仅10%左右,利润率仅在2%—3%,多数饲料企业处于微利生存状态。

    饲料业受制于种植业和养殖业

    饲料行业是连接种、养二业的关键环节。种植业极易受气候变化、国际粮情及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养殖业则常随着禽畜产品价格、国内外消费市场及动物重大疫病而波动。可以说,饲料业与养殖业同命运,与原料市场共存亡。上下游产业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饲料业,这就要求整个产业要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饲料加工上游产业分析

    原料供应短缺。原料是饲料生产的源头和基础,也是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饲料的上游原料包括玉米、鱼粉、豆粕(大豆)、添加剂(赖氨酸、蛋氨酸)等,其中玉米、豆粕、鱼粉为饲料的主要原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加快使饲料粮短缺状况开始显现。尽管我国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后,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有所提高,但仍无法满足饲料生产的需要,原料的供应比较紧张。与此同时,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缺口也较大,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的供给明显不足,如鱼粉消费约70%需要进口,生产豆粕的大豆70%需要进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合成氨基酸50%以上也需要进口。蛋白质饲料原料加工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不仅制约了我国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因营养失衡造成了其它饲料粮的浪费。

    原料市场“供应商强,采购商弱”。目前,我国饲料原料市场整体可概括为“供应商强,采购商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国内大型饲料企业数量少,缺乏经济实力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占据较大比重,使得饲料企业在进行原料采购时底气不足,常处于被动地位。第二,部分原料集约化程度高,原料生产企业很容易影响市场,这在豆粕领域有较为突出的体现。我国生产豆粕的榨油企业集中度很高,全国规模最大的几家榨油企业的豆粕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70%,而销量前10名的饲料企业产量仅占全国饲料销量的20%,严重削弱了饲料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第三,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相对饲料企业来说,原料供应商所掌握的信息更为全面,对市场的敏感度更高。第四,当前大多数饲料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仍然较为陈旧、单一,效率低下。

    原料价格波动幅度大。当前,国际市场饲料原料价格一体化趋势明显,国外资本利用资金、区位和信息优势,拥有玉米、豆粕、鱼粉等大宗饲料原料的定价权,使得我国饲料原料长期受制于人,导致了近几年国内饲料原料价格大起大落,增大了我国饲料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

    以豆粕为例,其作为高蛋白饲料原料, 通常是难以替代的。但是,豆粕存储期较短,且受政策性因素、季节性因素、供求状况、大豆及豆油等相关产品价格变化,以及进口量的影响较大,价格波动频繁。另外,我国是大豆净进口国, 进口大豆的成本往往是影响豆粕价格的主要因素。进口大豆价格通常以美盘大豆价格作为基准, 然后加上升贴水、关税、增值税、手续费、港口装卸费、人库费、港口杂费等。而美盘大豆价格又容易受到美国和南美大豆产量,美国国内大豆消耗量、库存量及出口情况的影响, 尤其是我国大豆的采购情况令豆粕价格更加多变。豆粕价格的剧烈波动会给饲料企业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如果豆粕价格不变或下跌,饲料的原料成本会稳定或下降,饲料企业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同时也会取得预期或更高的收益。但若在此期间豆粕价格上涨,饲料企业将会降低收益甚至出现亏损。

    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中的主要,其库存变化直接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饲料原料供应的不确定性。近年来,世界玉米产量有所上升,但玉米期末库存呈现出下降趋势。受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影响,美国、巴西等玉米主产国鼓励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燃料乙醇工业快速发展。据USDA预测,到2015 年,美国燃料乙醇的玉米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18%提高到23%。燃料乙醇业的高速发展将为未来玉米价格构成强大支撑。

    饲料加工下游产业分析

    我国养殖业规模比较大,主要畜禽数量在世界上占比都很高。其中,生猪的养殖量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水产养殖量目前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虽然我国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行业集中度较低,主要表现为:养殖分散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低及区域化养殖明显。从长期看,我国养殖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前养殖业的分散格局必然会影响到饲料的需求。

    目前,国内饲料加工企业的营销网络有四种:饲料加工企业—经销商—用户;饲料加工企业—专销商—用户;饲料加工企业—办事处—用户;饲料加工企业—直销点—用户。流通环节太多使得中间费用增加,进而造成了饲料产品价格偏高的局面,而处于两头的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户收益则大大减少。由于我国养殖业仍处在从散养向规模养殖的过渡阶段,且重大疫情容易导致养殖业效益下滑,因此,养殖业不仅需要实现规模效应,而且要尽可能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

    总体来看,虽然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会使饲料企业被动提高饲料销售价格,但在下游养殖户对饲料价格敏感度高、饲料行业竞争激烈及饲料同质化程度高等因素的影响下,饲料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较为有限,饲料价格的涨幅没有原料价格涨幅大,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饲料企业在采购环节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饲料企业应该积极利用期货市场,将期货机制纳入到企业经营中来,通过转移原料价格风险以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

    企业可利用期市提高抗风险能力

    饲料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选择

    原料成本占饲料生产成本的80%左右,做好原料采购,就相当于做好了饲料经营的80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饲料企业对原料采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企业一直都在采取价格低时多买、价格高时少买的策略,争取将全年的原料平均采购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但这种操作难度很大。因为在价格低时,大量采购原料会占用资金,同时还占用厂库库存,原料损耗较大;而在价格高时,尽量控制原料采购数量会对生产造成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通过控制原料数量的采购方式来控制原料价格,效果较为有限。在国内豆粕、玉米期货推出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目前,国内饲料企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在价格低时,通过买入期货套期保值,以期货采购代替现货库存;在价格高时,通过卖出套期保值锁定库存风险。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将原料的现货库存数量控制在正常的生产用量内,而且还能避免不利价格所带来的损失。

    以买入套期保值为例,2008年12月,豆粕现货价格为2900元 /吨,某饲料企业为避免未来现货价格可能上升导致的原料成本提高,决定在豆粕期货上买入套期保值。此时,豆粕0905合约价格是2100元/吨,该企业在该合约上买入100手(1000吨)。到2009年2月份,豆粕现货价格上涨到3700元/吨,使企业无形增加了800元/吨的成本,共计80万元。而豆粕0905合约价格也上扬至2900元/吨,饲料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盈利800元/吨,共计80万元。通过套期保值,该企业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弥补了现货市场因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损失。如果该饲料企业不进行套期保值,当现货市场价格下跌时,企业倒可以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原料,但是,若现货市场价格上升,企业就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而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可规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锁定豆粕的采购成本,保证实现预期的利润。同时,在期货交易中实行的是10 %的保证金制度,所占用资金较少,也可以节约一些仓储费和管理费。

    以卖出套期保值为例,2008年7月豆粕现货价格为4700元/吨,豆粕期货0901合约的价格为4200元/吨。面对如此的高价格,某饲料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只能忍痛买入。为了规避将来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该饲料企业在豆粕期货0901合约上卖出100手(1000吨)。8月中旬时,豆粕现货价格果真下跌,跌到3800元/吨,企业采购的原料亏损900元/吨,共计90万元。与此同时,豆粕期货0901合约价格下跌到3300元/吨,该企业在期货市场平仓后盈利900元/吨,共计90万元。总体来看,期货上的盈利弥补了现货高价采购原料造成的损失,而且在其他饲料企业不敢购买豆粕的时候,该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扩大了市场份额。

    正视套期保值功能和作用

    首先,要认清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金融衍生品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蕴含了很大操作风险。不过,这种风险的要害并非是期货和套期保值业务本身的风险,而是交易策略失当或运作过程中不掌握要领、不依照规律和规则办事,甚至因为个人道德风险等导致的机构和个人风险。因此,饲料企业应该认识到,开展套期保值是必须的,但套期保值并非万能。饲料企业在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时,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科学把握和严谨开展套期保值管理工作,通过套期保值和对套保本身的双重风险管理,使之尽可能多地发挥风险防范的积极作用。

    其次,套期保值无法对冲所有的风险。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并不等于消除了风险,而是降低了风险。由于基差等原因的存在,不可能有完全理想的套期保值方案,企业只能利用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取得相对理想的套期保值效果。有经验的企业在设计套期保值方案时,很少按照100%的比例建立保值仓位,一般情况下保持50%左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防范保值方向与形势变化发生背离时遭遇亏损,也降低了保值头寸对冲现货项目的风险程度。因此,从稳妥角度讲,我们不能寄希望通过套期保值操作来100%对冲保值项目的风险,相反,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来适当熨平企业利润波动曲线的波幅。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明确套期保值交易授权

    一般而言,套期保值都是在企业高层统一领导下,由贸易部、期货部(有的企业设立该部门)、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等共同配合进行,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制衡。在该管理体系中,各部门职责明确,如贸易部负责商品现货采购和销售业务,制定商品套期保值计划和方案,根据保值方案向期货部下达交易指令;期货部参与套期保值计划和方案制定,对外下达交易指令并成交;风险管理部负责结算、交易监督和风险管理工作;财务部负责资金调拨、会计核算、合规检查工作。

    与内部职责分工相一致,饲料企业应就期货业务进行明确授权,将期货业务操作中的不同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的专门人员。譬如,与上述部门设置情况相对应,可将交易授予期货部,交易合约签约授予风险管理部,资金调拨授予财务部。以上三种授权互不交叉、互相制衡,企业可以对每一种具体授权规定明确的数量或金额进行限制。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套期保值操作中,期货头寸的建立与维护归根到底是收益与风险配对的双向博弈,交易过程中因形势发生逆预期变化会导致保值方案遭遇风险甚至出现危机,这是在所难免。关键是,必须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理应急机制,主动顺应市场形势变化。首先,要确立判断危机的标准,未雨绸缪,防止套期保值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投机。其次,要有专家组合的精英团队,一旦危机显露,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专业化的集体智慧正确应对。再次,要有多项应急预案,以供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化危机为转机。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有的企业之前建立的反向头寸遭遇亏损,就应当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因为那次市场逆预期变化明显是一个阶段性和趋势性的变化,不会短时间改善,将不利的仓位处置掉,或采取反向保护措施,都会减轻企业的损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