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投行热衷养猪 谋求全产业链把控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2-21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受国人消费偏爱的猪肉在整个食品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受益于这种消费增长,猪肉价格势必总体呈上升趋势。

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表的经济述评称,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还会增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机制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从而带动我国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CPI的构成八大类中,食品占据了三成多。而猪肉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就直接导致了通胀压力的增加。不仅如此,作为中国民众消费的主要肉食品,猪肉在CPI中也占据较大权重。而CPI的起落又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猪圈”成香馍馍?

2011年开年,销声匿迹两年多的“养猪热潮”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拉动了沉寂许久的紧张的神经。

1月19日河南畜牧业龙头企业雏鹰农牧(49.00,-2.10,-4.11%)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三门峡市政府签署生态养猪项目投资合作意向书,拟投资40亿元在三门峡市所辖县市选定区域建设生态养猪项目。华泰联合证券给出支撑的观点是:未来十年是养猪行业快速集中的十年。

2008年9月,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的“高盛养猪”事件曝光于各大媒体。同年8月,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同时,德意志集团也注资6000万美元参与近年来在天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宝迪农业产业集团。

而在高盛之前,众多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农业产业的前景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跑马圈地,已成为行业内或投资界一个公开的秘密。早在2007年,德意志银行就乐此不疲地向其中高端客户推荐一种名叫“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的结构性投资产品,这一产品挂钩的投资标的彼时即选择了整个食物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2008年,艾格菲作为外资进军中国农业的“疑似代表”而“一猪成名”,虽然其身份构成一直含糊不清,但分析艾格菲的前身——江西百世腾畜牧集团角色便可知晓,德意志银行、高盛等数十家机构曾共持有艾格菲约20%的股份。

除了高盛、德意志银行、凯雷等投行的身影之外,2008年9月16日,在“第三届海外华商潇湘行”活动开幕式现场,泰国正大畜禽有限公司与湖南宁乡县政府签约,将投资6000万元建设禽畜养殖核心示范场项目。按其规划,除湖南外,正大的现代化养殖项目已经在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同步启动,并利用旗下卜蜂莲花(即原易初莲花)超市进行销售。2009年美国的猪肉生产和加工巨头史密斯菲尔德和肉类生产商泰森食品也已纷纷曲线进入中国——前者通过出售股份于中粮集团,后者选择与江苏京海及山东新昌等公司合资。

前景广阔引无数外资“竞折腰”

“对养猪业而言,市场前景很诱人。目前国内一年的生猪需求量约6.3亿头,蕴含了9500亿元的购买力。”

广东天地食品集团总裁、董事长陈升对市场做出如此判断。

也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全国肉类需求总量将达到8845万吨,其中猪肉总需求量将达到5497万吨,占肉类总需求量的62.15%。

商人求财,资本家图利,广阔的市场是资本进入的前提。而投资却向来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炒作概念是投行惯用的手法,也是国际金融资本非比寻常的谋略。2008年全球经济陷入低潮,德银的分析师们都没放弃对看好中国农业的鼓吹,道理可想而知。

生猪产业进入国际金融资本的视野,表明国际金融资本的投资思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对产业链的发掘意在带动其主业进入生猪领域。

在生猪的产业链中,从公开资料看,国外投行显然是获利者。2004-2006年高盛投资的两家中国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双汇发展(86.25,0.25,0.29%)和雨润食品两家企业的业绩均告不菲——在养猪热潮骤起的2008年,两家企业年利润增幅分别超过20%和30%。

从“预混料生产商”变成了“预混料商+生猪生产供应商”的美国艾格菲国际集团通过在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收购养猪场的转型,2008年艾格菲销售收入将近1.44亿美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企业经营规模增长7倍以上。

从2008年重庆美德集团引入100头美系长白、美系约克、美系杜洛克原种种猪看,按美德集团专家组组长文传良教授介绍的资料,这批猪每头的定价是2700美元,运抵广东良种猪隔离场需运费675美元,在广东良种猪隔离场隔离45天,需费用1800元/头,另加中介费10.8万元、兽医费8万元,共计每头猪花费28992元。

除此之外,因为养殖产业的原料是玉米和大豆,这些原材料需要进口。据中国海关可查询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大豆进口数量480万吨,与上一年同比增长28.8%。中粮集团油脂部副总经理昌木平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预计到2011年底,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将超过1亿吨。

不过,2009年11月高盛同意卖掉持有双汇的半数股权,由高盛入股双汇集团时的“老伙计”——鼎晖投资接盘,套现1.5亿美元。消息一出就有媒体报道,“高盛养猪,偷袭中国农业”的说法不攻自破,其目的是短期套现。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种源渗透成获利的又一利器

“不可否认,外资进入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外资如果控制了中国的种猪或者育种,就基本控制住了养猪业的上游。”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如是说。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纯种曾祖代大白种猪,日增重930克,背膘厚度公猪不超过12MM,母猪不超过14MM,瘦肉率大于57%,窝仔数不少于14个,体重达到100公斤的天数公猪不超过140天,母猪不超过145天。

纯种曾祖代杜洛克种猪,日增重1050克,背膘厚度公猪不超过12MM,母猪不超过14MM,瘦肉率大于57%,窝仔数不少于10个,体重达到100公斤的天数公猪不超过140天,母猪不超过145天。

“现在母猪的价格有所降低,大概28000元左右,公猪没降,还是将近3万。”知情人士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公猪是生猪养殖最重要的一环,牵扯到种源的更新换代。

该人士的说法在2008年5月重庆美德集团成功引入100头美国种猪的消息上得到了验证。搜索重庆美德集团简介资料便可得知:2006年8月,美德集团与世界知名农牧企业——美国沃尔多(华多)公司成功合资,共享美国技术和服务。同年还合作成立了“美德·沃尔多科学养猪联合研究所”。

外资种源的布局也悄然进行,已成既定事实。全球最大的种猪育种公司美国PIC在山东拥有龙大、万福等几家祖代猪场,后又在东营通过美国深蓝集团投资建设3000头母猪的曾祖代、祖代猪场。荷兰TOPIGS将中国总部放在青岛,另在齐河、寿光等地积极布点。加拿大海波尔集团也在烟台海阳建设了原种猪场。

“育种是畜牧业的制高点,也是我国畜牧业的薄弱环节。”刘玉满如是说,我国的种猪基本以外来种为主,一方面这个环节一直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在育种方面的技术力量不够,以前我们也发展过自己的种猪,但是在生长率、生产转换率上都比不过洋种猪,渐渐地我们自己培育的种猪就销声匿迹了。

“目前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是玉米和豆粕,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豆粕厂都已经有了外资背景,单从饲料入手就可以掌握对中国猪肉价格的话语权。”未来50~100年时间内,中国人的餐桌上仍将是以猪肉为主。以中国现在的13亿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吃半头猪市场也是惊人的。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饲料原料供应商之一,嘉吉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渗透。中国进口的玉米大多来自嘉吉。美国嘉吉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发展100个网络经销商,生产出来的饲料将使用普瑞纳做为品牌,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卖给本地的猪、牛等养殖户。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不掌握技术制高点就会面临行业危机。在业内普遍的一个观点是:饲料、养殖、加工这种更长产业链的整合将会产生规模效应。中国养殖企业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普遍未成规模。

有专家指出,外资在中国养猪业的优势主要在于资金实力雄厚,容易整合上下游,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垄断。

由此看来,捍卫农业底线不但要有政府的扶持,更需要中国企业研发高端育种技术。在生猪的源头——种猪,掌握高端养殖技术的国外投行的利益同样丰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