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豆咄咄逼人,国产大豆生存堪忧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6-22
“综合多种因素分析,我国进口大豆不可避免,进口持续增加的态势相当长时期内无法扭转,那么,国产大豆必然面对进口大豆的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价格处于明显劣势。

近年来,受物质与服务费用、土地成本大幅提高影响,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由1996年3734元/公顷增长到2008年5220元/公顷,由于单产水平较低,折合产量后每吨成本增加960元。同期,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生产成本小幅增加,美国基本保持稳定,因其单产持续增加,平均成本均明显低于中国。

此外,国产大豆在出油率、品质均一性方面也存在差距。我国大豆总体含油率在17.5%左右,近年来通过支持高油大豆品种研发与推广,对东北优势产区高油大豆进行良种补贴,其含油量已达到18.5%,但仍然比进口大豆低1~2个百分点。国产大豆的杂质和水分含量分别比美国大豆高出两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而且,国内购销企业并未利用收购价差来区分品质和等级,导致品种混杂、形状不一,不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榨油消费领域,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性较强。进口大豆主要用途是压榨,对国产大豆替代的本质是所产豆粕和豆油的替代。

其一,进口大豆所产豆粕与国产大豆所产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基本一致,都在43%左右,甚至进口大豆所产豆粕的蛋白含量更高。而豆粕是否是转基因也无关紧要,饲料商采购时一般不加以区分,因而两者的替代性极强。

其二,进口大豆所产豆油是转基因豆油,而国产大豆所产豆油是非转基因豆油,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也是国产大豆的优势所在。但是,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豆油并不认可,国产大豆所产豆油的最大优势被湮没,因而进口大豆所产豆油也就具有了较强的替代性。

程国强认为,尽管我国的大豆压榨需求占到国内大豆消费量的82.9%,需求缺口在4000万吨以上,但是,由于进口大豆在榨油领域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国产大豆正逐步被驱逐出榨油市场。再加上国内大豆生产成本高涨,为保护豆农利益国家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加速国产大豆退出榨油市场的步伐。国产大豆榨油消费占全部大豆榨油消费的比重由2001年的39.4%快速下降到2008年的5.2%,占国产大豆产量的比重也相应由52.3%减到 14.2%。

国产大豆的真正优势在于非转基因和高蛋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品种较多,且富含多种氨基酸,可作为健康营养、生态安全的食品直接食用,或用于食品加工和深加工等领域,例如,利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生产食用蛋白粉、磷脂,或是医药磷脂,非转基因豆粕生产氨基酸等,这些是转基因大豆无法具备的。

程国强说,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对非转基因豆类产品较为认可。日本、欧洲等食品加工企业直接到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建立大豆原料生产基地。浙江、山东等地的豆制品加工企业也通过订单方式长期购买非转基因大豆。伴随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非转基因高蛋白食品大豆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据调查,2009年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为591.5万吨,剔除大豆临时收储后最终进入市场流通部分,食品消费达到325万吨,食品加工70万吨,占其产量的66.8%,榨油消费仅为130万吨(全部为本地榨油),占21.9%。国产大豆消费用途的变化与调整,进一步证明了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各自竞争优势。

程国强强调,通过国产大豆在榨油领域和食品领域的竞争形势、比较优势、市场空间等分析与比较,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总体定位应该进行适当调整: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第二,适时退出榨油市场,全面进军食品加工领域;第三,由发展高油大豆加快向高蛋白大豆,或是高蛋白、高油的“双高”大豆转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