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十二五:饲料紧缺成制约因素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9-29
     “去年我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进口依存度75%;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去年饲用玉米用量已经超过1.1亿吨。我国畜牧业的饲料产量已经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

    近日,农业部发布《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称“十二五”期间,畜牧饲料供应紧张将成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依赖进口易引发输入型通胀

    规划对“十二五”期间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数字性指标: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5000万吨、羊毛达到43万吨。饲料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

    农业部政法司司长张红宇称,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口粮消费比率逐步降低,而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比率将随着上升。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则表示,近年来我国饲料粮的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大豆(榨油之后的豆粕可做畜牧业饲料)和玉米的进口量逐年增加。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累计进口大豆5480万吨,同比增长28.8%,进口量占全国用量的75%;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157万吨,比上年8.4万吨的进口量增长了17倍,虽然其数目仅占全国总量的1%不到,但其迅猛的增势也不可小觑。

    “实际上,如果这些进口的粮食都由国内来种植的话,大概需要两三亿亩土地,现有的土地资源显然是无法满足的。”李国祥称,未来随着畜牧产品在居民食品消费中的比率上升,饲料粮的需求还会上涨,大量进口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这非常容易造成输入性的通胀。这些数量的饲料粮在全球的粮食贸易中只是一个小数,货源成问题。但全球粮食价格很容易受天气、地区战争、心理预期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剧烈波动,这会传导到国内。”

    安全隐患

    此次出台的规划称,目前我国畜产品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我国奶业发展目前主要的症结在于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只有改变这种片面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奶业才能振兴。

    郑风田称,我国奶业发展与高铁有着共同的教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安全导致代价惨重。我国第一个牛奶产量达1000万吨用了23年,即从1978-2001年,但第二个1000万吨的增加只用了3个的时间(2002至2004年),而第三年1000万吨产量的增长更快,只用了2年(2005-2006年)。

    “这种超高速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模式来实现的呢?基本上采取的是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从市场上收购小奶农的奶,然后加工出售。这种模式最常被奶企采用,质量也最不靠谱。”郑表示,“从奶源看,我国牛奶的基本来源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奶农,一半以上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规模户饲养,饲养条件简陋,卫生防疫条件差。而一般的奶企基本上满足于从散养农户中收购鲜奶加工出售。”

    郑认为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收购时压价过低,导致奶农只能通过掺假来降低成本。奶农的产品在卖给奶企时一般经过中介,中介自身还需要雁过拔毛赚个中介费,因此价格到奶农那儿就更低了。如此导致中介与奶农只能通过掺假等方式来获取利润。由于企业的利润与奶农没有直接关系,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目前市场的定价机制也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其实当初“三鹿”倒下也就源于此。

    而此次规划称,上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根治:畜牧业大规模标准化养殖比率较低,目前60%的奶牛由2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4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普遍存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