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基本建成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11-15
     鉴于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各国也高度关注其发展中有没有潜在的风险,特别是生物基因跨物种转移是否会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均制定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我国也始终坚持在推进转基因技术的同时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早在1996年农业部即颁布了转基因安全评价的部门法规,成为国际较早实行转基因安全管理的国家之一.2001年国务院正式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指定农业部负责,会同科技、卫生、环保、外经贸、检验检疫等10个部门组成部级联席会议共同管理.在管理模式上既针对产品又针对过程,涵盖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及进出口各个环节;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借鉴国际经验、适合我国国情、维护国家利益.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对保障生物安全、促进转基因育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转基因安全评价,主要包括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两大部分,重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以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食用安全评价为例,过去长达11年的时间里,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国际技术规范对其进行了营养学、毒理学和致敏性的全面评价.营养学评价包括宏量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检测分析,以判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在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上是否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毒理学评价则研究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是否有不良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暴露量评估(如判定杀虫基因蛋白摄入量的安全系数).致敏性评价则通过杀虫蛋白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评价其致敏的可能性,并开展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试验以确定杀虫蛋白是否易于被消化酶分解.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转基因水稻食品的安全性检测指标超过了国外的标准.例如,美国在评价新的抗虫作物时,做实验动物大鼠口服急性毒性和90天喂养试验就够了,因为他们认为Bt杀虫蛋白并非新发现的蛋白,它的性质特点已为人们长达一个世纪的试验研究和安全应用所熟知,而且抗虫玉米上市已十几年,从未发现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

    但是,为慎重起见,我国仍增加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没有要求的检测指标,如三代繁殖试验(大鼠的自然寿命为2~3年,90天喂养试验相当于其生命周期的1/8;三代繁殖则用于分析对后代的影响).

    此外,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过程中还有许多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如允许转移的基因结构和功能必须明确、接受基因的作物特性和遗传背景必须清楚、基因操作的方法必须安全可靠、转基因的后代必须能够检测跟踪等.

    又如,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能去除转化载体上抗生素标记及其他无关序列,而且能知道外源基因在作物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这样就会更大限度地降低转基因带来的风险,从而使转基因更为精确、快速和可控.

    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5年,尽管传闻不断,但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各国实施了科学、规范的管理,转基因安全风险得到了有效的监测和预防,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和面积、加工食物的种类和食用人群仍在逐年扩大.每年全世界亿万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确实没有发生过具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事件.

    因此,应当肯定: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它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对此也作出了肯定的结论.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仍应积极推进转基因新品种的研究和产业化.

    当然,所有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转基因安全风险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我们仍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安全评价和管理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转基因技术也会不断发展完善,其安全性一定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