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利空限制玉米“翻身”高度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12-19
玉米市场利多预期已经兑现,并且将遭受“夭折”,利空因素叠加效应有望“发威”,玉米期价“翻身”高度不宜乐观。

随着市场亢奋效力的消褪,在美国玉米出口遭受寒流、国内玉米上市压力增大、养殖补栏不佳等利空叠加下,玉米反弹缺乏持续性,且反弹高度也不宜乐观。

美国出口前景渐沦为负面

自10月中旬美国玉米出口创出阶段性高点之后,形势急转而下,数据迟迟未见亮点,周度出口净销售主要维持在20—60万吨区间的低位水平,相对历史情形,今年出口前景较为糟糕。虽然美国农业部在12月供需报告中维持出口数据不变,但国内用量遭遇下调使得期末库存数据最终上升至8.48亿蒲式耳,高于市场预期的8.3亿蒲式耳和11月报告的8.43亿蒲式耳。

相对而言,2012年美国玉米减产的利多影响早已在盘面得到体现,市场目前难以觅得较为乐观的突破口。实际上,美国歉收基本可由南美丰产弥补,阿根廷农业部表示,鉴于当前气温和降雨配合较好,预计阿根廷新季玉米有望达到3000万吨,较上一年度大幅增加33.3%,考虑到南美FOB报价会相对便宜,国际市场买家注意力将向南美集中,这势必会限制美国玉米出口需求的空间,美国“一家独大”的出口格局将受到威胁,美国玉米出口前景逐渐沦为“负面”,期价表现难言出彩。

国内供给压力有增无减

收储政策基本尘埃落定,吉林省将以1980元/吨的价格对新季玉米进行收购,略低于市场预期,再算上扣减相应水分的空间,收储对期货盘面支撑力度减弱。而且主产区玉米上市量也处于增加态势,流通性偏紧格局正在改善。截至11月30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0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季玉米1291.1万吨,较11月中旬增加55.62%,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44.6万吨,增幅高达65.16%。市场上可流通玉米库存已明显增加,而供应整体宽松格局的定调将加快玉米的上市进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19175万吨,较2010年增加1450万吨。可以预见,季节性供应压力仍将持续存在。一方面,因缺乏实质性托市价指导,农民在议价定价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企业收购价格持续疲软将导致部分农民恐慌性集中抛售;另一方面,今年春节假期相对提前,农民以销售粮食来腾出部分占用资金,以备购买年货之用。

生猪“催肥”效应节前减弱

国内生猪价格持续10周以来已经有接近20%的下跌幅度,均价已在16.5元/公斤左右,生猪养殖效益大幅缩水,目前全国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水平仅为420元/头,相比9月初730元/头的盈利空间,“跳水”42.5%,养殖户养殖意愿下降。而春节之前,出栏生猪普遍为6—9月仔猪高价时的补栏,目前催肥效应已经减弱,对饲料的需求不佳。即使节日因素令猪肉价格回暖,但幅度也将受限,前期屠宰企业追涨杀跌的恶性竞争已经无形增加了猪肉的社会商业库存。加之冬季生猪疫情多发、猪料比价连续在6:1之下运行,当前也不是养殖户较好的补栏时机。

此外,饲用小麦(2341,20.00,0.86%)的替代进一步压缩了玉米需求空间。虽然玉米和小麦价差不断收窄,部分地区已回落至100元/吨以内,但“玉米小麦价格倒挂”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且有可能持续到春节前后,对玉米期价将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玉米后期弱势氛围依然较为浓厚,不过需重点关注国家政策变动情况、饲料和深加工企业的备库进展以及近期雾雪天气对收购进度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