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国家肉鸡产业体系年会看肉鸡产业的关切点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04-19

  白羽肉鸡的育种有望试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由国外引进优良的肉用祖代和父母代种鸡。虽然引种费用很高,但由于需求量很大,种鸡利润很高,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引种高潮。在此期间,我国先后从7个国家引进了12个肉用祖代鸡品系,主要品种有爱拔益加(AA)、艾维茵(AV)、科宝(COBB)、罗斯(ROSS)和哈巴德(HUB-BARD)等。

  我国的白羽肉鸡种源全部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的优良品种。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白羽肉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外汇支出,同时对肉鸡种质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因此,白羽肉鸡育种已成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1 白羽肉鸡育种主体的确立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在2010年启动了“我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战略研究”,2011年在充分综合调研各类产业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战略研究报告》,起草了《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方案》和《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投资方案》。组织召开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白羽肉鸡育种研究会”,成立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协助组,持续关注白羽快大型肉鸡商业育种技术发展。

  调研与论证的结果表明,国内大型现代养殖企业(集团)应是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工作的主体,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应作为白羽肉鸡育种的技术支持。

  从全球范围内看,白羽肉鸡育种行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前3家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7%。经验和现实表明,在育种企业和祖代鸡养殖企业的良性发展过程中,必须保障两大关键性因素的落实——资金投入和技术的提升,其中,资金的投入是基础,技术的提升是主要依托。因此,可以推判在国内发展白羽肉鸡的育种,需要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从事白羽肉鸡饲养企业的积极参与,并使之成为白羽肉鸡育种的主体。

  2 行业主管部门高度 重视畜禽种业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体系建设也是“十二五”期间畜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种业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督”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主要畜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加大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力度,扩大畜牧良种普及的范围和规模,加快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代畜禽种业。

  2011年12月8日,农业部邀请部分省区畜牧兽医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畜禽育种专家和企业代表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全国畜禽种业发展座谈会。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会议上指出,畜禽种业是现代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良种供给能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农牧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围绕畜禽种业发展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解决了城乡居民“吃肉难”、“喝奶难”问题。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饲料等资源瓶颈的约束,要在充分肯定畜禽种业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未来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进一步提升、完善、发展种业的思路和措施。

  为力争我国畜禽种业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大的飞跃,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强调,要牢牢抓住国家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强畜禽良种选育,统筹利用好引进品种、培育新品种和地方品种资源;积极推进联合育种,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组织模式;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解决好测定设备、人员和技术缺乏问题;加强执法监管,完善针对重点执法对象的监管措施;强化主要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开发促保护。各地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定位,创新机制,积极推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我国畜禽种业的这一发展思路,也必将对我国家禽业的育种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 白羽肉鸡的育种方向

  关于白羽肉鸡的育种,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认为,白羽肉鸡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群体比较大;繁殖比较快,主要是相对大的动物,比如相对牛和马来说繁殖得比较快;另外采用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比较多,相对于其他的大动物来说比较多。我简单给大家提几点,比如说除先进的理论和运算方法以外,对于育种工作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的生产性能测定。传统上,我们主要是拿尺子量它的体尺,是很简陋的,随着育种技术不断发展,采用了新的技术,比如可以测骨骼发育的技术,还有超声波;鸡作为一个实验动物模型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它是第一个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动物,同时近些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基因测试工作,鸡也是在基因测试工作中的第一个品种。肉鸡育种的选择目标不详细说了,早期的肉鸡主要考虑的是先产蛋然后再生产,现在的肉鸡主要是采用专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肉鸡父系为显性白羽,母系要求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由于生长速度遗传力比较高,同时对生产影响比较大,所以说一直是肉鸡育种的主选性状。由于胸肉的经济价值比较高,胸肉也是肉鸡选育的重要指标。饲料消耗占肉鸡成本的70%,所以说饲料转化率也是培育的重要内容。那么从1950年到2000年,鸡的生长速度和胴体重分别提高了5倍和6倍。将饲料转化效率列入生产性能指标,通过不断地选育,对肉鸡生产性能的提高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当代的肉鸡选育主要是对组成、繁殖、健康和福利性状的综合选择使其产肉性能每年提高2%~3%。

  4 国内白羽肉鸡育种的途径

  有人认为目前国内不具备原种白羽肉鸡育种资源,而白羽肉鸡育种的最关键技术在于育种群的选育,最有可能进行上游育种的是祖代鸡养殖企业。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肉鸡产出国,目前尚无白羽肉鸡育种基地。在中国建立育种基地是国际育种公司的发展趋势。假设国际育种公司在中国建立育种基地,长江证券的乔洋认为益生股份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白羽肉鸡祖代企业会成为合作对象的首选。

  按照国际育种发展历程及国内目前现状,有观点认为开展国内白羽肉鸡育种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采用所谓国家式自主育种;第二,与国际性育种公司合作,建立合资育种公司;第三,与国际性育种公司合作,引进育种群。

  黄羽肉鸡的育种又添佳讯

  我国黄羽肉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规模化发展呈现出喜人的局面。而今,黄羽肉鸡已占据肉鸡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禽肉的主要来源之一。旺盛而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更加有效地促进了黄羽肉鸡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肉鸡种业的发展,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认为,推进黄羽肉鸡的国家遗传改良计划、白羽肉鸡的自主育种等工作对肉鸡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在积极满足养殖用地、养殖机械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养殖业共性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育种水平,加强对肉鸡核心育种场的支持,细化各类家禽统计指标,以更好地促进家禽种业的发展。

  1 我国优质肉鸡核心 种群的构建

  在我国优质肉鸡核心种群的构建方面,国家肉鸡产业体系至2011年已建立祖代种鸡基地8个,父母代种鸡基地14个,推广父母代种鸡1427万套,实现社会上市商品肉鸡15亿只以上。收集了泰和乌鸡、大骨鸡、黄山黑鸡约30个品种(系)作为育种素材,并根据配套系的选育目标,构建育种核心群。约有12个优质黄羽肉鸡配套系推广量在1 000万只以上。

  2 肉鸡遗传改良实用关键技术

  2011年,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在肉鸡遗传改良实用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建立了肉质、生长、抗病、外貌等性状候选基因定位研究为目标的资源群体6个,筛选重要经济性状的候选基因13个。建立了体型外貌分子诊断技术2项——与鸡皮肤颜色相关候选基因和鸡黄皮肤分子标志辅助选择方法。通过开展肉种鸡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有效提高种母鸡利用率的人工授精新技术的途径。

  3 肉鸡新配套系(品种) 审定情况

  2011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肉鸡新配套系3个,分别是由安徽五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培育的“五星黄鸡”,由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培育的“凤翔青脚麻鸡”和“凤翔乌鸡”。截止2011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配套系)审定的肉鸡(品种)配套系共38个,其中品种1个,快长型配套系14个,中速型配套系18个,慢速型配套系仅5个。

  4 我国黄羽肉鸡的育种方向

  我国黄羽肉鸡品种资源丰富,黄羽肉鸡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虽然黄羽肉鸡的消费需求有向北部地区扩大的趋势,但中部和南部仍是黄羽肉鸡的主要产区和消费区。

  同时,因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各省、市区对黄羽肉鸡的需求类型也不相同,快大型、中速型和优质型黄羽肉鸡在不同区域市场占有率差异明显。开发培育符合当地消费习惯,具有区域特色的黄羽肉鸡产品应为黄羽肉鸡的选育方向,同时,也是政府引导和体系工作的主要方向。

  肉鸡育种的前沿跟踪

  1 肉鸡遗传育种的国际进展

  通过追踪2011年肉鸡遗传育种相关的主要国际期刊(包括。Poul-try Science,British Poultry Science及Meat science等),发现有关肉鸡生长、屠体构成、耗料量、抗病性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关键控制基因筛选、遗传参数估计等仍是目前研究的主体。已发现可能影响生长、马立克氏病和先天免疫能力相关的候选基因。

  2 育种技术的进展

  在育种技术方面,全基因选择技术是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之外的另一研究热点。在牛、猪等大家畜育种中已初见成效。Legarra等(2011)报道了将低密度芯片应用到蛋鸡沙门氏菌抗性的遗传评估中的可行性,但是该技术在肉鸡育种中的应用效果还未见报道。虽然早在2006年Aviagen育种公司就宣布启动低密度芯片的全基因选择技术,2008年,科宝和汉德克公司联合启

  动了应用6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芯片的鸡全基因选择技术,但是至今未见发表的研究结果。

  3 肉鸡育种的国内研究项目

  2011年全国与肉鸡育种相关的国家级立项项目共12项,立项经费总额达2842.3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保种项目3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项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及调研、肉质与生长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育种新技术(分子育种、平衡育种等)研究,关于中国地方鸡种质特性挖掘与利用、以及抗病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未见立项。与肉鸡育种相关的省级立项项目共26项,立项经费总额约700万。

  肉鸡生产和育种中必需直面的疾病演化新特点

  随着我国养殖数量的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疾病发生日趋严重,主要是以传染性疾病为主,传染病病症随着宿主、环境变化和免疫选择压力等临床表现会复杂多样。近年来肉鸡养殖中疾病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病原体出现变异,临床症状非典型化

  近年来,在禽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由于一些禽病的病原体出现了变异,导致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如非典型新城疫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出现了超强毒株。

  2 新发病种类增多

  我国新近出现的禽病主要有:鸡传染性贫血、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鸡病毒性关节炎等,虽然部分病毒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在鸡群中的抗体水平很高,暗示这些病毒已经开始在鸡群中传播,一旦爆发,必将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3 亚临床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的感染

  亚临床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的感染日趋普遍,而且存在多重的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有: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关节炎病毒)、鸡白血病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的症状病变不典型;对特定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或不嗄应(如对NDV的HI很低)和继发性细菌性感染显著增加。由于对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诊断困难而被忽视,再加上对一些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无疫苗预防,更加重了它的危害。

  4 核心肉种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情况

  王笑梅等人调查了国内部分地区优质肉鸡核心种群ALV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我国部分肉种鸡祖代鸡场存在ALV感染,主要ALV—AB亚群感染,其感染水平高低不一,抗体阳性率在0~9.1%之间;ALV-J感染水平较低,抗体阳性率在(0-1.1%之间。通过对5个祖代鸡场的禽网状内皮增殖症病毒(REV)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两种免疫抑制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REV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9.1%、0.5%、13%和1.1%,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1.6%(167/1437);CAV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4%、77.4%、98.6%、86%和0%,平均抗体阳性率为73.6%(1058/1437),提示肉种鸡祖代鸡场的其他免疫抑制病病毒(REV和CAV)感染比较严重,在种群净化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此外,我国父母代肉种鸡场在ALV感染,感染水平高低不一,部分鸡场感染较为严重,其中ALV-AB亚群感染率高于ALV-J亚群感染率。研究还表明,公鸡在白血病垂直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由于滥用抗生素和饲料中长期添加低剂量的抗生素添加剂,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致使控制细菌性疾病成为一大难题。邵华斌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分离2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25株健康鸡群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于23种抗生素,健康鸡群中分离菌株最少的耐药11种,最多耐药23种。对7株沙门氏菌,选用14种抗生素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噻吩、阿莫两林、丁鞍卡那霉素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强力霉素、呋喃妥因、环丙沙星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氟哌酸、培氧沙星、磺胺异恶唑、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洁霉素8种抗生素耐药。对12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选用14种抗生素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哌酸、头孢噻吩、左氟沙星、氧氟沙星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强力霉素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洁霉素、萘啶酸4种抗生素耐药。

  此外,种禽企业良莠不齐也是商品肉鸡疾病发生率高,死淘率高的原因之一,祖代和父母代存在较多疾病问题,必然会影响后代。其中最为严重的鸡白痢、支原体病和禽白血病等蛋传疾病种鸡群的阳性率普遍较高。这些病的阳性率从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不断放大,造成商品代很难饲养,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性免疫疫病的高发病率,使雏鸡天生携带病毒,由于商品肉鸡饲养周期短,一般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带来的免疫抑制性势必影响雏鸡的健康成长。

  肉鸡业需要从突破新制约因素中求发展

  土地资源、饲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与肉鸡生产直接相关。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随着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不断深入,关于畜牧养殖用地的限制更加严格,虽然最近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是,总体紧张的局面将越发明显。由于受到种植面积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饲料的国内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因此,饲料资源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鸡业发展。

  劳动力资源紧张将会成为肉鸡发展的另一重要的制约因素。劳动力资源看上去很丰富,但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或在乡镇企业务工,养殖企业越来越难招聘到懂技术,能够长期在养殖场工作并享受相应工资水准的劳动力。

  针对劳动力短缺,优质肉鸡生产效率较低的状况,国家肉鸡产业体系舒鼎铭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发并推广了“肉鸡饲养效益倍增行动方案”,主要做法是改造传统人工喂料、喂水习惯,实施自动化;改造雏鸡保温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提出新的热水保温方法,降低60%燃料使用量;增建一部分育雏面积,加快周转,增加养殖数量。通过以上综合措施,使人均单位年生产肉量增加40%,效益增加一倍。

  启动肉鸡出栏结构的调研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于2010年启动了“全国肉鸡出栏结构和周转规律调查”工作。全面调研我国肉鸡存、出栏数量和不同肉鸡品种(优质肉鸡、白羽肉鸡、肉杂鸡)出栏结构,摸清我国肉鸡产业的地区分布概况、品种比例、周转规律,建立多项基础技术参数,形成了20个肉鸡主产省《肉鸡调研报告》。2011年,在体系专家对各省数据进行详细汇总和准确核查的基础上,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及其团队成员对20个省的原始数据、调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通过召开肉鸡生产形势监测会,听取专家意见,最终完成了《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肉鸡出栏结构及周转规律调研报告》。《报告》从肉鸡总量与结构、肉鸡生产关键技术参数、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等方面阐述我国肉鸡产业出栏结构与周转规律。

  2008年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的产量达3000万套,商品鸡产量达30亿只,鸡肉产量达483万吨。2010年我国肉鸡存、出栏数量分别为34.33亿只、107.52亿只。优质肉鸡、白羽肉鸡和肉杂鸡的存栏数量占肉鸡总存栏量的比例分别为32.35%、62.29%、5.37%。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和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15年,白羽肉鸡父母代将达到4379万套,商品代48亿只,白羽肉鸡饲养量和鸡肉产量都将稳步增加。

  近10年来,我国肉鸡出栏数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间,肉鸡出栏数量增长了31.80%,年均增长速度为5.68%;而2005~2010年间肉鸡出栏数量增长了61.36%,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04%。《肉鸡出栏结构及周转规律调研报告》为肉鸡产业发展趋势判断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谢:本文参引了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中文杰、王笑梅、邵华斌、舒鼎铭等研究员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并致以感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