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玉米大战或上演大豆翻版 中国急拓进口来源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12-13

  和讯网消息 为避免重蹈大豆的覆辙,中国正在努力扩大玉米进口来源地。

  11月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乌克兰农业政策和食品部在京签署乌克兰向中国出口玉米的相关协议。此次协议的签订双方仅用了三个月,比起以往需要几年的惯例大大加速。

  这种变化源于中国玉米和粮食需求的强劲上升。尽管国内玉米连年增产,但由于玉米深加工产品和畜牧业需求上升,从2008年起,中国年度进口玉米量连续四年出现增长,今年计划进口600万吨,2013年或将达到800万吨。

  早在2010年,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也曾预测称,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从当年的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种植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其产量占全球4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自然不会放过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

  有分析人士称,美国正试图在中国玉米市场复制“大豆战争”的翻版。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至2004年,低价进口大豆开始横行国内市场,众多内资豆油压榨企业陷入困境,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参股多家食用油压榨企业,中国的大豆市场由此受制于国外资本。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位,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位。

  事实上,美国在对华玉米出口中,仍延续了与大豆出口同样的战略,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对玉米的巨额补贴,另一方面是美国公司通过大量控股、参股中国的玉米加工企业,逐渐控制玉米货源渠道。

  “美国是全球农业最大发达的国家,在保护本国农业方面最有能力也最有经验,肯定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乌克兰农牧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列格·巴赫马久科告诉和讯网。

  美国或许不是参与市场竞争那么简单,对于美国农业部的行为,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其真正意图在于打压南美洲竞争对手,进而控制全球玉米市场。

  8月10日,美国农业部称,因饱受干旱之苦,预计今年的玉米产量为108亿蒲式耳,较上一次预测下修17%,较2011年减少13%,且为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产量;预计平均每英亩的玉米产量为123.4蒲式耳,较2011年下降23.8蒲式耳,这将是1995年以来的最低平均产出。

  到9月28日发布季度报告时,美国农业部预计玉米产量下降不到1%,而交易商此前预计玉米产量下降3.7%。

  “这是美国惯用的手法,即他们收获时发布各种信息抬高价格,等到南美洲收获时再发布信息压低价格,以此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银河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吴立告诉和讯网。

  目前,美国、阿根廷是中国进口玉米的主要来源国,为寻找多元化粮食进口源,乌克兰成为中国进口粮食的新选择。“乌克兰能够稳定地提供1000-1500万吨的玉米出口,可满足中国在未来几年的需求,而且是不含转基因的产品。”

  2010年7月21日,中粮集团首次大规模进口的美国转基因玉米随“玛利亚”货轮进入深圳蛇口招商港务码头;2012年12月6日,中粮集团与乌克兰农牧集团签署玉米供应合作备忘录。一个惨痛教训之后的应对策略正在实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