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集团饲料业务迅速扩张扩张的背后危机重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1-10

  一场光伏风电寒冬,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到中国最传统的农业公司格局。你相信吗?

  这是真的。广州的海大集团(16.64,-0.46,-2.69%)和成都的通威股份(6.42,-0.27,-4.04%),是国内水产饲料的两大巨头,东西对峙。但这两大巨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扩张之路。

  通威股份曾是饲料行业老大,2008年后开始尝试多元化,涉入太阳能光伏产业,随后几年,光伏产业渐入寒冬,大量资金被占用。2010年,通威股份资产重组和战略归核。2012年,光伏行业危机大爆发,通威股份重新回归饲料主业。

  通威多元化之时,海大集团趁机野蛮生长,2009年底顺利上市。海大的扩张,我认为可以称之为复制式扩张,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产品复制,二是区域复制。

  海大集团发家于水产饲料。2006年,海大集团将成熟的水产饲料业务快速复制到鸡鸭料。2010年,海大集团又将水产饲料业务模式复制到猪料。此外,在区域上,海大集团从根据地广东扩张至全国以及越南,将当地建厂、培育直接面对农户的销售人员这种广东市场模式直接复制。

  海大集团复制式扩张的本质在于成本控制力。海大集团对原料采购进行实时跟踪,集中采购,并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去年4月,海大集团拿出最高3亿保证金为160万吨饲料原料进行套期保值。这并不是没有风险和成本2012年中报披露,其计入其他应收款的期货保证金为9842万。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成本。

  而从毛利率看,海大远高于通威股份和新希望(12.63,0.14,1.12%)。2012年前三季,海大毛利率10.17%,通威8.5%,新希望5.33%。以至于在2009年海大集团披露招股说明书时,因毛利率高于同行,性价比偏低,成为竞争对手攻击的一张王牌。

  海大集团的扩张速度足以令人吃惊。2006-2011年,海大集团产能复合增速分别为39%、36%,2011年末产能570万吨。按其规划,海大每年扩张约150万吨,3年内达到1000万吨左右。

  行业向上时,产能扩张自然不是坏事。2009年以来,海大集团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一直在加速。

  海大集团的真正的风险敞口,在2012年下半年爆发。2012年三季度开始,海大集团业绩出现刹车。其前三季度收入增速16%,比去年同期下滑四十个百分点,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25.5,%,下滑四十四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二季度以来,下游主要淡水鱼价格下降了三四成,农户养殖积极性普遍不高,鱼饲料用量下降。另外,广东养虾成活率依然偏低,也影响了虾饲料的销量。而老对手通威股份因光伏行业受挫,王者归来,重新发力主业,也直接威胁到海大集团。

  再分析行业竞争格局。结合美欧经验,饲料行业龙头有望达到3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海大集团水产预混料市场占有率达到20%,水产配合料市场占有率10%,禽类饲料还在上升阶段。从相当长时间看,寡头格局不可避免。

  海大集团面临的是,在一个行业平均利润不高的行业,即便有着足够的成本优势,递减的扩张边际效应无法避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