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自给,问题很严峻?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2-05

  最近“粮食自给率跌破90%”的传言很受国内关注,虽然有权威部门对此做出反驳,认为“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依然保持在97%以上”,但这种结论是在剔除占粮食进口量72.8%的5800多万吨大豆之后得出的。在做这种剔除计算的同时,我们仍应看到,中国已经把全世界可供出口大豆的60%买到国内,若对此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就可能轻视我国粮食自给问题。

  笔者认为,看待中国粮食自给需要长远视角。一两年内进口量超过国内生产量的10%,并不能定性为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已达10%以上。特殊年份的进口调剂,应作为特殊情况对待。目前来看,2012年我国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足2%,算是我国粮食安全的表现。国家长期的规划,仍是要使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特别要保持稻谷的高自给率。

  因此,粮食自给率需进一步细化标准。一是研究自给率的品种标准,要细化到稻谷、小麦、玉米及大豆几个主要粮食品种,既突出“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或“谷物自给率”,也不要忽视“大豆自给率”。二是允许一个历史阶段(如2008—2020年)的特殊年份变动与调整自给率,并对实际自给率予以评估。如对2012年在国际粮价较低和粮食转化较多情形下出现的自给率走低,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无动于衷。三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2020年后)可视情况微调或适当调整自给率,包括调高或调低。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粮食自给将面临城镇化的严峻挑战。城镇化将带来粮食耕地减少、粮食转化增多的现象。尤其是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因城市化呈增长态势,而粮食的连年增产,很可能赶不上社会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的增速。对此,我们必须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

  从国际环境来看,少数西方媒体对我国近来大米进口增加的炒作是否善意,我们不必过虑,但应正确认识进口大米等问题的客观影响。有舆论认为,我国进口大米占全国大米产量不到2%,仅占全球大米贸易量6%。然而,我国每进口国内粮食需求量的1%就大约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如进口过多,国际市场将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带来影响,我们应注意那些通过民间贸易渠道进口的粮食。

  总之,在我国,确保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是可以讨论甚至争论但相当长时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动摇的问题,粮食自给问题需要尽早筹划。粮食自给率是粮食生产量与粮食消费量的比值,我们必须做大分子,下大力气增加粮食生产,同时注重通过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促节约等流通方式推动粮食生产;同时,我们还要做小分母,适度把握进口规模,在可能情况下减小或不扩大净进口量,或者利用国际市场,有的品种少进一点,有的品种多买一点,这样方能解决好国内粮食问题,稳定并提高粮食自给率。▲(作者是湖南省粮食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