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囊中羞涩”疲态难改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4-27

  【主要观点】5、6月份进口大豆将集中到港,油厂开工率有望提高,港口大豆库存将会进入重建阶段,这些都会对豆粕价格产生较大压力。如果后期生产节奏加快,部分油厂极有可能面临胀库现象,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压价出售豆粕可能是形势所逼。

  受油厂限制开工率及未来进口大豆将大量到港的影响,国内43%蛋白豆粕均价在跌破4000元/吨整数大关后呈现抵抗式下跌态势。表面看,欲跌又止的态势有望在近期延续,给予市场一定期待,但由于现货买盘乏力、油厂库存略增、下游需求不济、远期供应增长等因素将进一步深化,在期货近强远弱、期现货价差相互回归的背景下,预计豆粕价格仍会继续“退步”,底部尚难明确。

  近强远弱格局提供缓冲

  监测显示,4月中旬以来,豆粕期货市场近强远弱的格局重新显现,1305与1309、1401合约的价差震荡走阔,幅度为150~200元/吨。

  由于原料进口未能放量,油厂限制豆粕产出,生产供给近紧远松,在现货价格勉强支撑的情况下,即将进入交割月的1305合约期价相对“逞强”。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国内大豆进口总量为1152万吨,同比减少13.13%,不及压榨所需,导致油厂整体开工率由50%之上一路下滑至41%左右,并使得港口大豆库存快速下降至365万吨附近,缩水幅度高达350万~400万吨,对豆粕价格下报起到了缓冲作用。由于当前豆粕供需环境依然偏紧,油厂仍具有一定的护价行为,令现货价格跌势面临阻力。

  实际上,CBOT大豆市场近强远弱的格局也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指引,目前,美豆5月与7月、11月合约价差均处于高端水平,较4月初分别拉升50美分/蒲式耳和90美分/蒲式耳左右。美豆旧作库存紧张、现货价格坚挺的气氛在向国内传递的同时,也令交易商坚守利多不愿放手,不至于令国内豆粕报价立即“轰然倒塌”。

  期现相互回归影响深长

  豆粕现货市场不仅受当前基本面影响,也受期货盘面所左右,尤其是1305合约如何演绎对于现货走向意义重大。预计在近强远弱局面下,5月份豆粕期现货价格将会相互回归,对现货走势较为不利。

  一方面,当前现货均价在3940元/吨附近,较近月期货升水350元/吨左右,由于在远月合约弱势下跌的拖累下,近月1305合约反弹高端可能会受制于3600~3650元/吨,这就意味着,较高的现货升水有望继续收窄,并会制约现货价格向下调整。

  另一方面,上游原料供应紧张对大豆的支撑力度远大于豆粕市场,在大豆期价高位运行的同时,豆油价格不断探底、豆粕市场重心下移,致使油厂加工利润进一步恶化,这对“以粕养油”的经营策略造成严重冲击。

  在此背景下,尽管现货商挺价仍有道理,但整体的悲观氛围更能助跌、不能托底,如果近月期货无力支撑,现货价格也就会缺乏应有的“定心丸”。

  基本面缺乏可修饰因素

  不仅是国内豆粕市场,也包括国际大豆市场,当前除了供应端口相对紧俏之外,尚缺乏可以完美修饰基本面的其他因素,而如果没有新鲜利多刺激涌现,美豆将缺乏反弹动能,国内豆粕市场也将重新启动中期跌势。

  首先,未来豆粕需求不济、供应增加将是常态。近几周以来,虽然国内豆粕现货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但“南高北低”的报价现象也充斥着市场,东北部分地区43%蛋白豆粕报价已调整至3740~3810元/吨,且成交持续清淡。不仅在于生猪养殖深度亏损导致未来数月饲料需求预期减少,更在于禽流感疫情尚未缓解,对豆粕终端需求造成的冲击还在扩散。

  从供给端口来说,5、6月份进口大豆将集中到港,供应压力显而易见。市场预计4月大豆进口量为400万~440万吨,而南美新季大豆到港压力可能在5月中旬后开始体现,并在6、7月份达到峰值。伴随原料进口的集中放量,油厂开工率有望提高,港口大豆库存将会进入重建阶段,这些都会对豆粕价格产生较大压力。

  由于当前国内多数油厂豆粕库存有所增加,总量约为104.34万吨,较4月中旬增长近8%,如果后期生产节奏加快,部分油厂将极有可能面临胀库现象,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压价出售豆粕可能是形势所逼。

  其次,就国际市场而言,豆类市场基本面正日趋走弱,尽管《油世界》等机构认为美国农业部高估了南美2012/2013年度大豆产量,但南美大豆丰产已基本尘埃落定,将会有效缓解国际大豆供应紧张局面。美国农业部4月供需报告下调中国2012/2013年度大豆进口量,反映出中国需求步伐的减弱预期,而这种乏力表现更多体现在豆粕终端拉动不济的层面上,使得本就显得“囊中羞涩”的豆粕价格有望再下一个台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