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牧分析:反思H7N9对家禽业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5-14

  眼下,华东地区的市民可谓是“谈鸡色变”。活禽市场关闭,物流限制,导致大部分规模化养禽场产品流通停滞或相当于白菜价处理。而西部比较偏僻的地区受影响有限,活鸡价格明显比东部地区高。虽然感染禽流感的人数以及疾病的传染性远不及2003年的SARS,但短短一个多月,全国养禽业和相关经销商造成的亏损,远远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到去年4年时间所引发的损失。这种过激的反应带有很多的非理性,但也有一些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民众对信息的过激反应

  从日本大地震后我们国内出现的“抢盐事件”,再到前不久国际金价大跌引发中国大妈“抢金热”。显示出国内民众对于某些信息过于敏感,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做出惊人的举动,以至于华尔街的黄金操盘手都停止了短暂的做空。通过对确诊病例的分析,不难看出H7N9感染对象主要是老年人,特别是体质较差者。但民众却是极度恐惧,以至于与家禽相关的商品无人问津,加上流言的传播,距离疫区十分遥远的地区也弥漫着恐慌,经营者亏痕累累。

  连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来到中国都表示敢吃鸡肉,而国内民众的反应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民众的过激反应成倍扩大了H7N9本身的影响力,造成了国内家禽业的一次空前的自我消耗。所以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对家禽业的重振十分重要,多地官员带头吃鸡就树了很好的典范,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需要卫生部长、甚至国务院总理带头吃鸡肉,再加上舆论正面宣传,民众对鸡的恐惧自然会逐渐消除。

二、 政府的不当措施

  作为养禽大国,发生一些与禽类有关的传染病,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就好比西方国家发生口蹄疫和疯牛病一样。

  2001年英国爆发大规模口蹄疫,持续一年时间损失1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000亿元;可是中国仅仅是局部爆发禽流感,却导致一个星期就损失100多亿元,倘若蔓延三个月,直接经济损失可能会超过1500亿元。

  面对大规模疫情,东西方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当2007年8月英国再次发生口蹄疫,政府立刻采取措施,以疫点为中心,画出半径3公里的隔离带,加设10公里的监视区,并在全国范围实施限制所有猪牛羊活动的禁令。

  自1997年香港发生人感染H5N1,中国政府与高致病性禽流感打了16年交道了,按常理讲应该有一套比较合理的应急方案。可是4月份在未弄清楚H7N9病毒来源时就对家禽进行大屠杀,在笔者看来较为激进及冒失。这种行为不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还进一步渲染了H7N9的恐怖气氛。

  虽然说现在打开各大门户网站对H7N9的关注度没那么高了,媒体也不像以前那样对H7N9消息狂轰滥炸了,可是鸡的价格仍然躺在地板上,大批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面临破产边缘。如果政府理性划定疫区,限制疫区向外面流通家禽产品的方式,或要求家禽批发市场轮流休市消毒,这种覆水难收的局面或许不会出现。

三、 产能过剩

  当然,也不能将H7N9目前的局面完全归咎于政府的不当措施和民众的过激反应,因为家禽业本身早就存在内部供需矛盾。

  从2011下半年到2013年一季度,全国家禽业扩展速度飞快。某养殖大公司月产苗量从11年的7000多万上升到今年3月份的1亿,这种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加剧了市场的残酷竞争。笔者看来,家禽业本身就需要一次大的调整,只是因为H7N9的影响,让这次调整来得更早些。

  今年年初的速生鸡事件已经预警家禽业或将出现大调整,而随着肉鸡产能的扩大,消费者必然对禽产品有更高的选择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广东地区大鸡降到3-4元一斤仍然少人问津的原因,因为民众不担心在市场买不到家禽,市场上就自然不会出现抢盐和黄金那样的场面了。比起养猪业的漫漫熊途,家禽业这种暴风骤雨般的调整,或许更能加快其结构调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