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矿企业也业绩下滑原因归结饲料业不景气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8-05

  广东兴腾科吴觉文总经理、广州饲料添加剂厂郑树柱厂长访谈

  “我做矿20多年,感觉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吴觉文拿着采访提纲,反复看了看,来了这么一句。坐在一起的郑树柱点了一下头,以示同意。

  2013年上半年,中国饲料业的销量增长有可能降至十年来最低点,而在微观层面,几乎所有饲料相关企业都步入低增长或者负增长,禽料、水产料所受冲击程度要大于猪料。受鱼粉、豆粕、菜粕、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饲料企业上半年的经营利润下滑明显。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作为依附于饲料业的微矿产业,日子也不好过。“现在饲料业各种声音都有,不知道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吴觉文告诉《广东饲料》,微矿产业规模相对比较小,今年经营压力的感受更加突出一些。

  很多微矿企业把业绩的下滑原因归结为“饲料业不景气”这一外部市场要素。但事实上,中国饲料业不可能再有过去那么高的速度发展了,这意味着微矿产业享受饲料业高速增长的“红利”其实也临近结束。是继续拼资源、拼价格,还是拼技术、拼服务?微矿产业已经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寻找新的生存法则。

  不仅如此,政府有形之手对矿产市场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近年来也比较突出,两者叠加加剧了微矿企业转型的紧迫性。“政府的影响,说白了,一个是环保,一个是安全。”据郑树柱介绍,微矿产业的上游原材料多属于资源性产品,锌锰直接和矿产联系,铜是来自电路板厂的电渡废液,亚铁是钛白粉厂的副产品,只有硒和碘用纯品直接化学合成,来源相对纯正一些。“政府抓环保越来越严,微矿的原材料价格也就往上升。这样一来,不排除一些企业用质量稍差的原料,加上化工厂效益不好,像镉、铅等重金属及砷除杂也没有认真去做,非常容易造成饲料污染,影响畜、禽、水产品安全。”

  “所以饲料企业不要因为一吨微矿价格相差一两百元,冒险用一些来路不明的产品。”郑树柱还呼吁,微矿企业必须正视环保与安全的问题,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饲养成本方面考虑,提高微矿的生物学利用率都是当下微矿企业必须提升的能力。

  吴觉文则强调要扭转下游客户对微矿企业的认识,“据我了解,部分大型饲料企业是自己买单矿用。为什么大型企业不相信我们这些专业厂家?怎么按照价值链合作的方式去做好微矿产品?怎么去重新建立我们在饲料行业的话语权,体现专业价值?”吴觉文自问自答,“对外而言,我们必须跟饲料企业建立交流、互信平台;对内而言,我们必须反思商业模式,创新自身观念,加强研发实力,从过去单纯的价格战过渡到以品质为核心的战略上面来,也就是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

  虽然谈了微矿市场面临的诸多挑战,但这两位入行超过20年——微矿产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依然坚信微矿市场仍有不错的发展空间。在6月14日的这次访谈中,他们谈到了微矿市场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转型面临的核心困难,提出了各自思考的对策。

  从进口到国产

  微矿产品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国产化的“进化”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饲料工业刚刚起步,国内尚未出现饲料用微矿产品的企业。据郑树柱介绍,当时主要从美国、台湾那边进口,一公斤十几元,非常昂贵。到80年代中期,北方率先出现一些生产厂家,原材料直接用含结晶水的化学物最稳定状态,“当时硫酸锌、硫酸亚铁都是7个结晶水,硫酸铜是5个,硫酸锰是1个,湿淋淋的,没有烘干就直接添加到饲料中。由于带结晶水多、易结块、流动性差,使用之后会对饲料中维生素、酶制剂等营养物质有一定的氧化和破坏作用。”郑树柱把这个时期称为“微矿产业的初级阶段”。

  “1986年前后,一些前辈已经意识到这样含结晶水太高行不通。”郑树柱告诉《广东饲料》,大家就想着怎么把结晶水降下来,“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拉硫酸亚铁的时候,货车一路上都在滴水。到了厂里后,在不锈钢板上炒,炒成一个结晶水,或者不含结晶水,之后才粉碎。因为温度控制不好,弄不好就会氧化成三价铁,动物就吸收不了。”

  这个期间,虽然工艺改进很大,但性质都是一样的,市场上无机矿是一枝独秀。除了单矿之外,复合矿也率先在广东饲料业使用。“当时广东畜牧研究所大力推广复合矿,大家比较快就接受了。到现在为止,广东使用复合矿的基础依然是最好的。”按照郑树柱的说法,复合矿一开始也是以模仿外国产品为主,逐渐才有了自主技术研究。这个阶段的另一大标志性事件,就是微矿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具体时间应该是1988年前后。

  90年代末,有机矿正式“登场”,微矿市场迎来第三个发展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无机矿跟有机酸反应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如柠檬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锌等----。后来又出现了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有营养学家说这个稳定性好、拮抗作用少,而且生物效价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重金属污染。说得多了,慢慢就有饲料企业试着用。”郑树柱认为,有机矿开始被市场接受,目前主要用在一些高档饲料以及用作功能性添加剂

  在郑树柱看来,微矿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进行得相对较慢。“但未来的话,就比较难说。”他认为,有机矿目前还是用作功能性添加剂为主,而现在酵母硒等已经用于高档饲料中。“这有可能带来微矿市场上的第四次产品升级。若干年之后,不排除彻底改变现有微矿市场产品结构与竞争格局的可能性。”

  从单矿到复合矿

  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又在变化之中不断进步。

  虽然当前全国微矿市场单矿的市场份额要明显高于复合矿,但在吴觉文看来,饲用微量元素从单矿到复合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复合矿有可能是中国饲用微矿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他坚信自己对市场大势的把握,兴腾科几年前就开始调整大方向,单矿也在做,但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复合矿。

  “现在上游化工的产能是过剩的,但复合矿的市场覆盖率还比较低,不存在(过剩)这个问题。”郑树柱也做了类似判断。据他介绍,复合矿在广东的使用基础是国内最好的,北方还处于推广阶段,市场占有率不足30%。即是说,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以广东市场为例,按每吨畜禽配合料添加1公斤无机矿,每吨水产配合料添加4-6公斤计算,每吨4%猪用复合预混料添加25公斤计算,2012年广东猪、蛋禽、肉禽、水产配合料的产量分别为873万吨、170万吨、793万吨和427万吨,4%猪用符合预混料44万吨,再考虑到自配料使用部分,整个广东微矿市场的需求大概是6万吨。预计广东的复合矿目前仅有2万-3万吨。

  复合矿也在逐渐成熟,这一点从产品的细分可见一斑。“十几年前,复合矿比较粗放,猪就猪矿,鸭就鸭矿,鸡就鸡矿。后来在水产饲料中使用,也没有细化,鱼就鱼矿,虾就虾矿。”吴觉文坦言,一开始复合矿是以模仿国外产品为主,按照进口产品标签上的含量进行配比,当时缺乏自主的应用技术研究,没办法细化。

  “不过,现在已经细分到不同动物的饲养阶段。我们的产品光一个系列就有十几个品种,别的企业也大抵如此。复合矿经历了一个从粗到细的发展过程,今后还会继续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吴觉文说。

  但是,复合矿取代单矿的速度并没有预期那般快。这么些年下来,一些大型饲料集团企业依然不为所动,仍以单项矿为主,甚至也不乏从使用复合矿转为单项矿的案例产生。反倒是中小型饲料企业一直比较积极使用复合矿。

  究其原因,吴觉文认为复合矿生产企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复合矿这个产品长期以来被我们的下游企业定性为无技术含量,无价格优势,不能带来更大的价值。甚至复合矿生产企业在质量、安全方面的控制能力,有时候还不如自己的目标客户。”

  “怎么去改变这个局面呢?让你能做到的事情,客户没办法做到,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战略规划问题,你怎么跟客户需求捆绑在一起。”对一心搞好复合矿的吴觉文来说,体会颇深,“第一,我们要有这个实力在源头上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第二,我们要提高研发能力,这才是真实力,不是说饲料厂给你一个配方,你赚点加工费。我们一定要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完善的、科学的微量元素解决方案。”

  从无机矿到有机矿

  2009年6月,农业部以1224号公告发布了《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对于微矿产业而言,不啻于一场巨大的震动。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铜、锌的限量——这也是微矿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两个品种。《规范》明确限定,在猪配合料日粮中,30公斤以下的仔猪硫酸铜添加量不得高于200mg/kg,30-60公斤的中猪添加量不得高于150mg/kg,60公斤以上的大猪添加量不得高于35mg/kg,而以往养殖户饲喂的小猪料、中猪料普遍添加250mg/kg。仔猪断奶后两周内氧化锌添加量不得超过2250mg/kg(原国标规定不得超过3000mg/kg),这意味着氧化锌的使用期减少了15天以上。

  “1224公告一出来,几乎所有微矿企业标准都要重新修订,确实会给无机矿的销量带来一些影响,但对微矿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年前,郑树柱在接受《广东饲料》采访时就提出,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饲养成本方面考虑,提高饲料中微矿的生物学利用效率,对降低微矿使用量,对食品安全都有好处。

  伴随着《规范》的强势推行,有机矿取代无机矿的说法不胫而走,引起行业广泛的关注。

  “我觉得首先必须承认,这几年有机矿企业在市场上确实冲劲十足,对无机矿的销售已经造成一定冲击。但你要说无机矿看起来已经不行了,这种观点我坚决不同意。”吴觉文告诉记者,目前学界对无机矿、有机矿的代谢机理的认同度并不一致,“我在华农大做过有机矿的动物试验,并不见得它的性价比、使用效果就那么神奇。但是它为什么能卖得好呢?其实就是靠技术带动销售,而这个往往是我们无机矿推广的一个致命弱点。”吴觉文并不讳言,至少从目前来看,从性价比来说,还是无机矿占优。

  郑树柱认为,氨基酸螯合物生物利用率效果的确好一些。但由于性价比比无机矿差,推广相对较难。有机矿更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使用会越来越成熟,从长远来看,有机矿有可能代替无机矿,只是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目前有机矿大部分只用作功能性添加剂。

  有机矿作为一个新兴产品,要成功走向市场,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有机矿鱼目混珠,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筛选,成为饲料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据了解,不少氨基酸螯合物并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各个企业的标准检测方法不相一致,因此存在使用者“不知依据何种标准”的尴尬状态。此外,即使少数有国标的有机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如甘氨酸铁,其国家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按照标准中的检测方式,偶尔会得出金属离子含量超过100%的不正常现象。

  从混战到有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饲料业获得了全世界公认的高速增长。微矿作为依附于饲料业的其中一个产业,也享受到饲料业高速增长的红利。有些企业抓住了成长、壮大的机会(虽然期间也遭遇挫折)。亦有部分企业就没那么幸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已经被湮没。

  而今,随着饲料业进入洗牌整合阶段,微矿企业大多如履薄冰。至少,在全国范围内,从企业规模、销量、技术实力、品牌知名度的综合考量上,还没有任何一家微矿企业能够独领风骚。

  吴觉文感叹,“如今最大的问题是,饲料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中小饲料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反观微矿市场进入门槛还是很低,大家还在拼价格。怎么样树立我们在饲料业中的话语权,找准价值定位,这个已经到了必须思考、必须有所行动的时候。”

  就在采访当天,在争取某饲料厂订单时,因为比竞争对手的报价一公斤多了一毛钱,兴腾科失去了这笔业务。“这就是微矿市场的竞争现状。”吴觉文无奈地说。

  据郑树柱介绍,当前省内持证生产经营无机矿的专业生产企业大约有20家,主要集中在广州。无机矿的平均毛利已经降至7%-12%之间。彼此之间的竞争时时都在进行,慢慢处在一种此消彼长的竞争状态中。

  对于今日的产业处境,吴觉文、郑树柱并非没有警惕之心。四年前接受《广东饲料》采访时,吴觉文就透露,微矿企业必须努力向产业链条上游延伸。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控股或参股矿产资源的开发。所以,他在2009年就注册成立了广西兴腾科生物饲料有限公司。

  对于这个做法,郑树柱就认为当下真正做起来会有比较大的困难,“首先就需要一个很大的资金投入。另外你想参与矿产资源的开采,还得过当地政府那一关,不是说你想投资就可以的。”

  当然,向上游延伸并不是唯一出路。“这几年微矿产业已经处于微利状态,今年的情况更糟糕。我的第二个建议是重点应放在企业运营的精细化方面,想方设法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吴觉文补充。

  时不我待。抛开饲料业增长放缓的大势,微矿企业如果不转型升级,如果不转型,未来饲料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微矿企业的话语权会逐渐沦落,届时将更有刺骨之痛。

  吴觉文已经感觉到转型升级的压力,“走到今天,大型饲料企业不够信任我们,这是微矿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所以接下来,微矿企业必须主动跟饲料企业建立交流、互信平台。另一方面,要弄明白用户在想什么,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的成本更低,产品的效果更好。说白了,微矿产业要谋求规范发展,观念也要创新。”

  虽然郑树柱、吴觉文对于微矿市场的现状忧心忡忡,他们依然自信地认为,未来肉制品消费的持续增长与工业饲料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会直接拉动饲料行业需求增长。微矿市场还有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是,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微矿产业的企业数量还会减少,竞争趋于有序。谁能满足饲料企业的专业化需求,运营更精细,谁就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