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首次发布中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报告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2-04

  为使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开展情况,日前,农业部渔业局首次发布了《2012年中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不仅包括2012年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还全面介绍了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情况。《报告》对于进一步做好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指导水产健康养殖,开展水生动物卫生管理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水生动物疫情公开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开展情况。1.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2000年,农业部发布了《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2005年,国务院以国发〔2005〕15号发出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国发〔2005〕15号文的要求,农业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其中涉及到水生动物防疫工作的包括: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8年颁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2009年颁布的《执业兽医管理办法》,2010年颁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2011年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印发《鱼类产地检疫规程(施行)》等3个规程的通知”等。

  2.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从2004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根据“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我国初步建成了水生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经建设了13个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28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3个流域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和1个水生动物病原库。这些机构承担了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提高了我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

3.创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

  从2001年开始,我国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疫病监测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点”五级监测网络体系,确立了“定点监测、逐级上报、分级汇总、统一发布”的疫情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机制。2005年开始,农业部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实施《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2010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工作,对主要生产季节(4月~10月)重点养殖区域的主要养殖种类的易发疫病进行分析预测。截至2012年底,农业部渔业局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已联合发布《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月报》102期,发布《中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监测报告》(年报)11期;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已发布《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信息》21期。此外,各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及时发布本辖区内病害预测预报信息,为进一步做好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水生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200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各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中心)共举办了50余期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2250个,培训防疫检疫技术人员约5500人。2010年~2012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展了省级和重点县水生动物检疫实验室技术骨干培训班,参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学员约347人。2009年,农业部颁布了《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考试工作于2011年在全国启动,截至2012年底,我国取得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的人数分别是548人和520人。2010年,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渔业乡村兽医登记工作的通知》,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渔业乡村兽医登记注册工作,注册渔业乡村兽医15581人。

  5.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

  为使水生动物疫病、疫情依标、依规诊断和处置,根据2000年农业部渔业局印发的《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国水产标准化委员会下成立了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简称“工作组”)。“工作组”设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职责是根据我国水生动物防疫事业发展中对标准的需求,以及中国水生动物疫病现状与研究水平,制定水生动物防疫类标准体系表,开展防疫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标准宣贯,逐步提升水生动物防疫工作标准化水平。截至2012年底,已组织制定水生动物防疫类国家和行业标准85项。

6.开展疾病远程辅助诊断

  2012年3月初,农业部在召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正式开通了“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简称“远诊网”),同时组建了由技术推广、水产科研、大专院校等部门长期从事鱼类、甲壳类、贝类及其他养殖种类的病害防控专家组成的“远诊网”专家组。“远诊网”设有“常见疾病”、“自助诊室”、“专家诊室”、“预防控制”4个主栏目,旨在为基层养殖户、水产技术人员提供即时在线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控科学知识、技术咨询、辅助诊断等技术服务,同时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水生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截至2012年底,“远诊网”已建设国家级远程会诊平台1个、省级会诊平台22个、市级会诊平台6个、县级会诊平台18个,用户终端1700余个,为解决基层渔民“看鱼病难”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有效的技术平台。

7.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技术研究

  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产科研院所和有关高校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科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在水生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中国新确认存在病原有对虾黄头病毒(YHV)的新基因型、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牡蛎疱疹病毒Ⅰ型致病株(Os?HV-1μVar)、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型)等;在水生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珠江水产研究所开展了草鱼出血病无疫区建设研究,初步构建了草鱼出血病“无疫区——可控区”技术体系框架,初步探索水生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在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技术方面,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微生物生物絮团健康养殖技术、口服抗病微生物防病技术、海水鱼类病原菌疫苗防控技术、浅海养殖贝类综合生态防病技术等。此外,相关科研单位也不断研发出疫病快速诊断、防病疫苗、健康养殖等新技术、新成果,为水生动物疫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有效提高了产业健康养殖防病能力。

8.参与世界水生动物卫生事务

  近年来,我国全面参与国际水生动物卫生管理工作,努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相关义务,与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密切合作,及时、准确通报水生动物疫情,在国际水生动物卫生管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OIE巴黎年会,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倢研究员当选为OIE水生动物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席。同时,正式批准我国申报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和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水生动物病检验检疫实验室作为OIE参考实验室。各相关单位在充分利用参与国际水生动物卫生事务机会的同时,积极了解国际水生动物卫生发展动态,跟踪OIE《水生动物卫生法典》、《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等国际规则和标准,并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就新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对国内防疫工作的影响进行评估,在水生动物卫生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修订中,坚持维护国家权益,努力使我国处于主导地位。

2012年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

  《报告》重点介绍了2012年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1.水产养殖病害情况

  2012年全国共设置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4140个,监测面积约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的4.66%,全年共监测水产养殖种类65种,其中,鱼类44种、甲壳类10种、两栖/爬行类3种、贝类6种、其他动物2种;共监测到疫病98种,其中,病毒病13种、细菌病52种、真菌病4种、寄生虫病26种、藻类病3种。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1.33亿元,占水产养殖产值的2.19%。在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甲壳类最高71.18亿元,占总损失的50.36%;其次是鱼类51.58亿元,占36.50%;贝类14.43亿元,占10.22%;两栖/爬行类1.56亿元,占1.10%;棘皮动物2.58亿元,占1.82%。水产养殖病情总体平稳。

2.重大疫病情况

  2012年,农业部组织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和链球菌病等5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其中,鲤春病毒血症采集样品1057个,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39个,样品阳性率为3.69%;白斑综合征采集样品1275个,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200个,样品阳性率为15.69%;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采集样品404个,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30个,样品阳性率为7.43%;刺激隐核虫病采集样品955个,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161个,样品阳性率为16.86%;链球菌病采集样品649个,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105个,样品阳性率为16.18%。

  对检测出现阳性样品的养殖场,按照标准对染疫水生动物、染疫水生动物起捕工具、染疫水体环境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消灭传染性病原、阻止病原扩散。

3.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情况

  2012年,在农业部渔业局的组织领导下,已有467个区(县)启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检疫对象包括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白斑综合征等10余种水生动物疫病,全年检疫水产苗种4857批次,有效的防范了疫病传播与蔓延。据统计,2012年全国养殖水产品产量4288.36万吨,占总产量的72.59%,比上年增长6.59%,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为国人提供优质蛋白源、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