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饲料工业化亟须加快脚步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4-02-27

  从2月1日起,农业部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以下简称《目录》)已正式施行。

  新《目录》增加了部分实际生产中需要且公认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或来源);删除了缩二脲和叶黄素;将麦芽糊精、酿酒酵母培养物、酿酒酵母提取物、酿酒酵母细胞壁4个品种移至《饲料原料目录》。

  《目录》修订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饲料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张日俊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新《目录》对饲用酶制剂、饲用植物提取物、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菌种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将有力促进和指导生物饲料产业规范化发展。

  不过,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生物饲料产业规模仍然较小,除规范饲料添加剂品种之外,加快实现生物饲料工业化生产更是当务之急。

  饲料是食品安全之本

  “要想食品安全,饲料必须安全。要想饲料安全,原料必须安全。”张日俊对笔者坦言,近年来发生的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追溯其源头,基本都是饲料惹的祸。

  而在他看来,生物饲料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生产绿色、有机等高端畜禽产品的主要材料和技术手段。

  生物饲料品种多样,包括目前流行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培养物;较为原始的发酵豆粕、棉粕等发酵饲料以及饲用酶制剂、功能肽蛋白、功能寡糖、植物提取物等。

  “相较于普通饲料,生物饲料不仅适口性好、助消化,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还可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减少发病率和抗生素的使用。”张日俊说,“不仅如此,生物饲料还具有除臭降氨的作用,可以改善畜禽圈舍环境,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不过,由于我国生物饲料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相比于普通饲料,其产业规模以及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仍然很低。

  张日俊称,目前我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企业约400家,国内年销售额约20亿元,但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却不足5家,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也仅有10%左右。发酵饲料的市场普及率则更低,还不到饲料总量的3%。

  不过,随着健康养殖需求的与日俱增,生物饲料产业发展也将进入快车道。张日俊预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未来市场空间约200亿元,而发酵饲料产值也将在未来5~10年达到900亿元~1800亿元。

  规模产业化遇难关

  如今,生物饲料也被科技部、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还相继成立了生物饲料国家工程中心、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发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与平台,植酸酶、木聚糖酶、赖氨酸等产品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国内虽然在生物饲料基础研发上小有成绩,但生物饲料生产却仍未达到工业化水平,企业对此也大多处于“蠢蠢欲动”却无力承担的窘境。

  “对于以前从事传统饲料的企业,要想做生物饲料还必须增加设备,特别是当涉及到微生物菌种时,还要具备每天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发酵规模。”张日俊告诉笔者,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承受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发酵。

  除此之外,张日俊称,传统的饲料工业只是简单的粉碎和搅拌,而当面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生物饲料时,许多企业就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技术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很难控制好菌种发酵的过程与程度。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佟建明也指出,在我国生物饲料的生产中,饲用微生物的安全性、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菌’与‘株’是有显着差别的,虽然国内外都对允许使用的饲用微生物菌种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尚未做到对菌株的规定,导致生物饲料安全质量缺乏科学控制。”佟建明说。

  北京康华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肖传明则表示,大部分饲料厂还会面临饲料配备技术和水平的同质化,导致企业竞争能力普遍较差。另外,由于过去饲料生产长期超量和超范围使用抗生素,也使得许多饲料生产企业受到社会的质疑。

  未来发展重点

  尽管生物饲料产业在发展中仍面临各种瓶颈,但在张日俊看来,“发展生物饲料就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是抵挡不住的。”未来,生物饲料的使用比例和范围肯定会逐渐扩大,生物饲料也必将加入现代饲料工业体系中来。

  对于如何实现工业化生产,张日俊指出,首先要加大生物饲料的发酵工艺研究,开发高效、稳定、实用的产品加工技术,建立生物饲料产品的配套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加快生物饲料产业化步伐。

  生物饲料的发酵菌种也必须进行筛选。张日俊说,如果菌种选择不恰当,微生物就有可能在动物体内消耗过多的营养,使得产品附加值减少。因此,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筛选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另外,生物饲料产品的适口性、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天然毒素以及对动物健康状况和畜产品品质的影响等,都需要建立合适的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因此,在张日俊看来,生物饲料的检测和评定技术也将是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