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年丰收看新常态下粮食安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4-12-15

  据新华社12月11日报道,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103亿斤。至此我国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

  连年丰收的背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受水土资源约束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实现继续丰产仍面临多重挑战。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助推粮食连年丰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仍较大,粮食连年丰收为全年经济奠定下坚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

  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是我国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传统农业“牛耕马犁”“扬鞭和号”,以及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比10年前提高近30个百分点,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收获水平分别从10年前的6%、27%,提高到现在的38%、81%,玉米机收水平从2%提高到55%。

  与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相对应,目前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比例提高幅度逐年扩大,目前我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在去年流转比例提高了4.8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提高了2.8个百分点。

  此外,农业丰产,良种先行,作为现代农业科技龙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全国种业前50强净资产接近200亿元,较10年前激增300%。

  粮食实现继续丰产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但受资源约束、增产方式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实现继续丰产仍面临多重挑战。

  “假如在粮食生长关键期发生大范围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出现减产歉收的结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说。

  据介绍,我国耕地、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持续加剧。一些地区农田设施老化,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仅6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约为三分之二,全国约有一半“望天田”。此外,耕地质量退化、地下水超采严重问题突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这种增产不可持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说。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亩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粮食生产依然难以摆脱“大农、大水、大肥”的明显特征。

  依靠化肥大量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即便是东北最为肥沃的黑土地,其有机质含量也只有2.9%,比上世纪80年代降低了1个百分点。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在不断加大。”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

  实现“绿色增产”中国农业步入提质增效新常态

  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步入中低速增长、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专家指出,今后我国粮食生产也必须由单纯关注产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粮食产能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粮食的“绿色增长”,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

  “未来要注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认为,今后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记者近期从农业部获悉,我国将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着力实现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到2020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改良障碍性土壤、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一系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努力正在进行。

  “要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在技术路径上,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进耕地的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毕美家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