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压力将长期拷问中国粮价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30

  随着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越发重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以牺牲生态来实现粮食增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而日益严重的生态压力将长期拷问中国粮价。

  全国人大常委会27日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而在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明年六项经济工作之一。

  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三农”的篇幅最大。内容包括四点,一是,国内主要农产品(12.00, -0.01, -0.08%)的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二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三是,对谷物的补贴到了极限,面临黄线;四是,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

  在土地方面,目前我国中度及重度污染的耕地约占2.9%。我国正在实施对污染土壤的治理,着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技术路线,并且对地下水超采地区进行治理,虽然将影响年度粮食产量的增长,但这是必须采取的行动。

  毕竟,中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的背后,是为了增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超负荷生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已达到世界三分之一,化肥、农药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70%。

  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一方面会导致地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现在地是越种越硬、越种越薄,产量越来越低。”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硬化、恶化和面源污染,应尽快把土地恢复到肥沃疏松的状态来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确保人民群众健康。

  显然,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和巨大代价的,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的背景下,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将长期拷问中国粮价。所幸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总体承受能力已经大大增强。

  当前的粮食目标价格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粮食价差问题作为托市收购的替代政策提出的,核心是“价补分离”,即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不再入市收购,而是让价格随行就市,直接将差价补贴给农民。

  即便如此,改善农业生态的压力要想解决好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间距,也未见得能在2020年全部解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长期任务。

  国内外两个粮食市场的对接,必须强调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国内有关部门也应该适当提高对价格波动的容忍度,切实降低人为政策带来的市场扭曲,才能真正降低社会成本,让百姓得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