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排头兵” 粮食生产“主力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2-12

  2月11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和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数字】今年1月,农业部在总结创建经验的基础上,认定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示范区总数达到283个。其中,县(市、区、旗)236个,占83.4%;地市级42个,占14.8%。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如何选出来的?

  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介绍说,2009年,《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示范区要具备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等基本条件。在申报创建过程中,还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是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突出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够代表本省或者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在前列,具备了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而且当地政府支持,农民群众欢迎,创新环境良好。

  四是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在前面,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得力,初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特点、顺应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五是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能够引领相邻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环境。

  在创建的程序上面,按照指标到省、创建县市申请、省级农口部门组织竞争性选拔、省政府同意后申报的要求,各地组织开展创建。在此基础上,农业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评审,层层把关,经过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在网站上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发文认定。

  【数字】2014年,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3000元,增幅超过10%。

  ——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有多高?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说,前两批认定的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上呈现出高、强、新、快这四个特点。

  “高”是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比较高,153个示范区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设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亿亩,超过了50%,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下田”的田园格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示范区。

  “强”是现代科技运用能力比较强,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加速与示范区融合,无土栽培、集约化育苗、大棚温控、绿色防控等适用技术加快普及。

  “新”是现代经营方式比较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50%,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超过4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快”是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示范区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达到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

  与全国相比,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更高、生产能力更强,已成为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骨干力量。2014年,153个示范区用全国1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人均肉类占有量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总体上,示范区在全国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带动力。2014年监测评价显示,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规定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水平、产出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六个方面24项评价指标,综合得分等于或高于75分就可视为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了。

  【数字】全国283个示范区,点状分布在12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的示范区总量达到173个,约占60%,这些示范区以粮食、肉类等为主导产业;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示范区占到40%。

——示范区跟示范园有什么区别?

  叶贞琴分析说,示范园和示范区都是现代农业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实践者,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规模的大小不同。一般而言,示范园的规模都不太大,更侧重于点上的建设、微观的创新,在相对比较小的区域内集约利用土地、资金、技术资源,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比较大,是整县创建为主,也有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市进行整市创建,着眼于整个区域内农业生产和产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说,示范区是一个有界无墙的区域,能够包括若干个示范园,但示范园绝不等于示范区。

  第二,示范的主体不同。示范园的主体类型比较多,有的是农民,有的是企业,也的是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还有的是合作社等。示范区是以县市政府为主导,组织区域内若干个主体参与示范区的建设。农业部在示范区申报当中明确要求,必须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或同级机构申请,具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内现代农业建设。

  第三,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示范园是点上的突破,更多的是微观主体在探索,注重提升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一般示范园不一样,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分布在优势产区、粮食主产区。实践表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既是全国现代农业跑在前面的“领头羊”,又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突击队。

  第四,关注点也有差异。相对而言,示范园更侧重于生产力层面的建设,更关注新设施、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而示范区不仅考虑区域内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产品提升和主体培育等方面的内容,更要考虑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整个区域内生产关系更加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为全国提供借鉴。

  对于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叶贞琴以公众关注度极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例介绍说,一方面引导示范区提升标准化水平,支持有关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示范县等项目,推动示范区创一流、做标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二级指标进行监测并赋予3%的权重,倡导示范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另一方面引导示范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持示范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项目建设,推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3%的权重,推动示范区开展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示范区,将直接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

  【数字】截至2014年,153个示范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单位能耗创造出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接近2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紧箍咒”?

  “这些年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总产连续两年超过1.2万亿斤,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制约两道‘紧箍咒’。这个问题示范区也同样存在。”钱克明告诉记者,为引导示范区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线,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示范区创建将“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监测评价的重要内容,权重达到20%左右,监测耕地保有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副渔的增加值等重点指标。

  “在实践中,各示范区在强化保护、循环利用、模式探索等方面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钱克明说,强化保护,主要是示范区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范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使灌溉方式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向精细、高效、节水的现代方式加速转变。循环利用,主要是以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耗排放低碳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线,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方式,不少示范区逐渐形成了“种植—养殖—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模式探索,主要是示范区注重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总结提炼出一批代表性强、可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比如陕西省延安市以生态友好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目标,逐步形成了以旱作节水和绿色生态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密集型节水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实现了“山绿、果丰、粮多、农民富”。

  在示范区创建的同时,农业部联合财政部等单位选择天津市武清区等25个示范区开展了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着力在探索建立农业经营新体系、农业产销新模式、财政支持新方式、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和风险防范新措施上先行先试。2014年,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资金已安排25个试点2.5亿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现代农业生产资金支持每个示范区资金分别达到2000万元和1000万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