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互联网+”中的“务农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8-07

  近期,财政部、商务部公布了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个示范县名单,中央财政计划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进行对口扶持,发展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据统计,2014年我国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农产品达483.02亿元,较2013年增长69.83%,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76.21万个,同比增长60.57%。

  凡事开头难,我国“互联网+农业”正在起步与发展阶段,每一步都在不断探索与总结中前行。针对现状,我国互联网的“务农”路应该怎样走?“互联网+”又能对农业发展提供哪些有益“加法”呢?

互联网卖菜初体验

  凌晨两三点钟,家住河南省宜阳县东王村的瓜农陈现臣便要起身赶往洛阳市区销售自家的西瓜。手扶式拖拉机里除了一车新摘的西瓜,还有一个凉席与一天的饭食。他说,如果西瓜卖不完,晚上就要住在城里。

  现年50多岁的陈现臣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别看自己走这么早,到洛阳市也得上午八点多。由于村里很多人都在种西瓜,所以在临近的村镇难以卖上好价钱。此外,来收西瓜的瓜贩把价格压得很低,“没得法子,只好辛苦自己,把西瓜拉远些去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不为自家西瓜的销路发愁。

  同样在河南省,家住修武县孔村的聂玉霞则再也不用披星戴月拉着自家的洋白菜(卷心菜)到市里去卖了。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聂玉霞时,她正在田里种地。休息时,她便拿出手机翻看今天都有哪些商家下单订购他们家的洋白菜。

  “俺们现在都不用自己把菜拿到集市上去卖了,谁想买,就可以通过网上的平台下订单,客户自己上门收我们的洋白菜。”聂玉霞对记者说,村里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电脑,而智能手机更是普遍应用,与农业相关的APP发展迅速,只要你的手机能上网,就可以实现“互联网+农业”的有效连接。

  不过,在对瓜农陈现臣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务农的多为中老年人群,他们对互联网与手机的使用了解甚少,如何让这些人群加入到”互联网+”的务农路呢?

  “起初,我们都不会在手机上用这个软件。”聂玉霞对记者说,她从今年五月份和中国农产品大宗交易B2B平台——一亩田进行合作后,“他们会安排工作人员定期来菜地里‘操心’我们的菜。”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就是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员工都是从当地招聘来的,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自己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此外,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让农民更好地利用农业互联网+平台,最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相关知识的传授,培育新型农民;二是发展服务性平台,专门为农民提供相关资讯服务。“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农业电商发展较为成熟,他们或是发展专业资讯服务,或是打造专业性交易平台,这种垂直电商模式值得推广。”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番坦途,邓锦宏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由于当时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到来,农民白天务农没时间上网,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

  于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逐渐开启。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邓锦宏告诉记者,几个月之后,每天有几万人登录他们的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互联网“务农”还需加点啥?

  2014年7月,一亩田月交易额只有50万元,而现在日交易额则突破3亿元;此外,阿里巴巴码上淘农特产品溯源计划也在逐步帮助延吉农业企业完成互联网转型升级……更多的电商和农户都在加入其中,我国“互联网+农业”正呈现蓬勃态势。

  不过,同在河南省,为何陈现臣要为卖瓜辛苦奔波,而聂玉霞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自己的农业生产。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现在我国“互联网+农业”仍在发展初期,很多经验尚在探索中。由于个地方差异较大,有政府扶持指导、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地方发展相对较好。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如此看来,将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整体来看,城乡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接下来我们对于农村的电子商务,比如在”互联网+农业”以及农村发展上还要深入总结,使得将来出台的政策引导更具针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农户们所理解的“互联网+农业”其实就是把自家的农产品拿到网上去买,拓宽了销路。

  实则不然,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创造的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实现更多。对此,宋杰凝对记者解释说,“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于利用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将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产经销各个领域,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同时,“互联网+农业”实现了与传统产业的有效结合,邓锦宏告诉记者,一些餐饮企业,会全权委托他们去采购。同时,他们也是各级政府的电商战略合作伙伴。

  然而,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痛点是生产效率低、流通水平低、产品能力低。一亩田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对记者表示,通过农产品电商集中交易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业务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完善支付、金融和商务等服务流程,形成互联网条件下的集中交易便捷和集中服务优势。

  由于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电商还存在网络、物流、交通等多个瓶颈急需突破。谈及电商,必然会与物流联系起来,高海燕对记者坦言,解决其中“最后一公里”问题仍难把控。这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包裹递进去、输出来。另一个是B2C中间的问题——把工业、消费品、城市的消费资源情况通过电商的方式送到农村,让农民共享。

  专家普遍认为,“互联网+农业”必须先从推动农产品进城、帮农民增收做起,否则,再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都很难在农村推行。“然而,农民增收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互联网+’起到的是促进作用,并非决定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黄汉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起步不晚,前景看好

  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多年前便发展起“互联网+农业”,而我国近些年才开始让互联网“务农”,是否太迟呢?

  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虽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现在发展并不迟,且颇具潜力。

  “中国在‘互联网+’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并非很大,发展速度也较快。”黄汉权表示,现在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在于,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商户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商谈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中国的农民对于互联网的接受速度较快;政府围绕“互联网+”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等都在加紧筹备。

  李国祥也认为,“互联网+农业”仍是一个新的领域,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探索,比如说远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还未成熟,在这个新领域里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互联网+农业”不仅局限于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农业科技的应用,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互联网带来的应用前景都非常广泛,“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带来哪些新的产业,都很值得期待。”李国祥说。

  “可以让全社会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解决消费者信心不足。”在李国祥看来,测土配方、化肥,社会化服务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更便利的措施。

  “通过‘互联网+’,整个农业的产业链都联通起来,使农业生产和监控过程一目了然,实现了农产品的可追溯、可追踪。”黄汉权补充说。

  然而,在看好“互联网+农业”向好前景的同时,电商、创业者等各个层面的机构组织难免一哄而上,造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怎样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来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又该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

  “不可能一下子就规划好,因为信息掌握有限,市场上千万的主体都在竞争博弈,政府难以一个规划统领全局”,黄汉权对记者说,发展初期,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符合发展规律。

  此外,不要进行过多约束,“市场有自己的调节机制,在此过程中做的不好的会被淘汰,政府可适当进行引导,营造公平发展的优良环境。”黄汉权解释道。

  李国祥也表示,“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能否成功还是要看市场的力量。”对于参与者来说,要有一定心理准备,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较难,政府的引导也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的。

  在谈及未来还有哪些发展模式可进行推广时,黄汉权表示,现在很多农家乐通过各类旅游网,把农家乐的相关设施以及可来乡下体验的项目展现在网络平台上;有利于农业众筹模式,具有共同意向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一起合作创业。

  “中国的农业市场急需一个互联网化的第三方重度电商平台,这种平台规模在集中市场资源、创造行业生态、推行市场规则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此外,邓锦宏对记者坦言,现在围绕农业发展的创业者很多,除了“一亩田模式”外,还有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出现一些细分的创业项目。“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仍需要时间和耐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