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粮170亿元巴西种粮计划停滞 曾遭四大国际粮商联合抵制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5-08-11

  一项曾由地方政府高调推进的海外种粮工程,现在正面临长期停滞的风险。

  经济观察报获悉,重庆粮食集团(下称“重粮集团”)在巴西的一项高达170多亿元的粮食种植投资计划,由于未获当地政府的批文和环境许可证,已经陷入停顿。

  一直在海外大规模种粮的重粮集团,种植地选在巴西、阿根廷等国,主要种植的是大豆、油菜籽、玉米,种植面积有600多万亩。仅仅是在巴西,从海外买地种粮,到粮食仓储、加工,再到港口物流等建设项目,重粮集团海外种粮工程的投资计划就高达170多亿元。

  据重粮集团内部人士介绍,目前这项海外种粮工程陷入停滞状态的地点在巴西,由于在占地方面未能获得巴西政府的多项批文,以及环境评估的许可证,该集团在巴西2/3的种粮工程被长期延误,或将难以完工。

  来自粮食类央企的多位管理人员告诉经济观察报,重粮集团在巴西买地种粮之前,中粮集团曾有意在巴西购买土地,后因美国嘉吉(Cargill)和邦吉(Bunge)等四大国际粮商的联合抵制而失败。

  从2014年起,中粮集团改变策略,绕开美国嘉吉、邦吉等国际粮商,收购了荷兰尼德拉51%股权和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有限公司51%股权,至此才在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拥有了收储、加工以及港口等设施。

  项目停滞

  重粮集团是由重庆市政府出资,在2008年整合全市370多家国有粮食企业组建的国有大型粮企。从2010年开始,重粮集团就开始在巴西大规模买地种植大豆。据前述重粮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当时重粮集团是以每平方米不足3元的价格,投资57.5亿元,购买了300多万亩的巴西土地。

  虽然价格很便宜,但重粮集团在巴西买到的基本都是未开垦的荒地,前期需要投入的资金量依然巨大。粗略计算,从买地开荒,到建设农场、粮食仓储、港口物流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所有项目所需资金累计,重粮集团大约需要投资170多亿元,利用三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巴西的整个大豆基地建设规划。

  据了解,在巴西买地之后,重粮集团一方面邀请国家开发银行对巴西大豆基地项目进行现场评审,争取国家政策性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开始筹划在巴西成立公司,着手拓垦购买的荒地,建设大豆仓储区、大豆压榨厂等基础及配套设施。

  前述重粮集团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从国资委、国家发改委和外汇管理局层层把关,到重粮集团拿到赴巴西种粮的“准生证”,再到国家开发银行对该集团的巴西大豆基地进行现场评审,国内的整个审批环节流程上,重粮集团进展都较为顺畅。按照相关政策,国家开发银行能为重粮集团的巴西大豆基地项目提供65%的贷款支持。

  然而,到了2013年,重粮集团在巴西的大豆基地建设项目开始逐步放缓。前述重粮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在巴西西部某市,重粮集团2010年购买的160多万亩土地现在基本还是处于撂荒状态;而且,重粮集团2011年计划在此兴建的大豆压榨厂、大型仓储区,以及一条铁路,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实施。

  一家国外投资机构2014年曾对重粮集团在巴西的大豆投资项目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该项目将会有多达2/3的工程受到长期延误,预计未来也很难完成。

  上述内部人士称,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重粮集团完成买地后,当地政府方面相继出台了多项限制土地买卖的法律法规,对国外企业在巴西投资建厂的环境评估也变得极为严厉,再加上当地政府在审批环节设置的重重障碍,重粮集团在巴西的大豆基地建设一直没能拿到相关批文和环境评估许可证,只能一拖再拖,到2014年已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根据公开的报道,除了在巴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重粮集团2012年还在另一个大豆主产国——阿根廷购买了300万亩土地,着手兴建另一个大豆项目基地,投资额也颇为可观。而为了与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基地项目对接,重粮集团早在2011年就投资15亿元,于江苏省靖江市兴建了200万吨的大豆压榨生产线和40万吨的大豆精炼生产线等项目,并建设了大豆仓库和厂房,计划就地加工处理从巴西、阿根廷等地运回的大豆。

  不过,前述重粮集团内部人士表示,由于阿根廷的政局不大稳定,重粮集团在阿根廷的大豆基地项目也并未能按照计划有效推进,基本处于缓慢进展状态。

  策略有误?

  重粮集团在实施巴西大豆投资项目之初,曾得到重庆市政府的倾力支持。

  按照重庆市政府一位官员公开的说法,重庆企业实施跨国投资,都是采取“1+3”的团队防控模式,即每个到海外投资的企业,背后都有1个国际投行、1个国际律师事务所、1个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起来为其保驾护航。重粮集团到巴西实施大豆投资项目,采取的同样是“1+3”的团队防控策略,官方称这大大降低了重粮集团在巴西的投资风险。

  时任重粮集团董事长的胡君烈2012年也曾对外表示,重粮集团在巴西买地之前,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曾先后六次组团到巴西考察,对在巴西投资大豆基地项目的相关招商政策、法律法规,乃至土壤气候、风土人情等,都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还聘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巴西大豆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向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做过战略咨询。

  胡君烈表示,在完成复杂的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粮集团才最终决定在巴西进行大规模的大豆基地项目投资。不过,前述重粮集团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在重粮集团决定在巴西买地之前,有多名业内人士公开表示,并不看好重粮集团去巴西买地种豆。

  其中,来自中粮集团、中纺集团的多名管理层人员表示,在中粮成功控股荷兰尼德拉和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有限公司之前,巴西、阿根廷等地的整个大豆产业链,基本都是由欧美的粮食巨头企业控制着,新来的竞争者即便是资金实力很雄厚,也很难撼动这些企业的控制。

  实际上,欧美粮食巨头企业控制南美大豆产业有一个共同点,即并不买地种豆,而是以订单农业的模式向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农民采购大豆,在物流环节、购销环节上大做文章,获取巨额收益。这样企业不仅消除了海外买地带来的争议,也规避了种植大豆所带来的自然风险,同时也给当地农民留下了就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在重粮集团于巴西买地种豆之前,日本、韩国的企业也在南美建设大豆基地。与重粮集团的高调不同,日韩企业的整个实施行动都很低调,也基本不采取买地种豆的做法,而是通过与多个跨国公司相互参股的方式,以此降低海外投资的政治和社会风险。

  去年中粮成功控股荷兰尼德拉和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有限公司,便是采取了与日韩企业同样的策略,在回避政治和社会风险的同时,逐步渗透至大豆产业的重要环节。

  先例

  中国政府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已有十多年。

  由于上世纪后期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较高,最初的“走出去”并非为了获取资源来满足国内的需求,而是以对外援助的方式帮助他国。然而,自从加入WTO组织以后,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逐步减小,到了2004年更是转变为了逆差,农业“走出去”有了更多内涵。

  比如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各级政府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采取资本、技术、产品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就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对国外市场的不了解,期间也不乏重粮集团这样大规模去海外买地种粮,最后却遭受惨重损失的案例。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2007年,由吉林省政府牵线,吉林富华公司与菲律宾政府方面签订协议,明确吉林富华公司将以租赁耕地的形式,在菲律宾6个省建设吉林玉米生产基地,总计占地是153万公顷,租地的期限是25年。

  与重粮集团在海外买地的高调相似,当时吉林省对在菲律宾租地种植玉米也给予了大力声援。根据吉林省农委方面公开的说法,2007年吉林省积极与缅甸、老挝、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合作,决定以买地或租地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开发耕地100多万公顷,用来种植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最终,吉林富华公司与菲律宾政府签订的种植玉米协议并未实施,原因是菲律宾政局发生动乱,而吉林省在缅甸、老挝、蒙古等国开展的买地租地行为,也进展得并不顺利。

  实际上,早在201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曾组织团队对农业“走出去”的情况做过调查,发现中国以土地购买为主的境外农业模式,已经让某些国家或地区不安。比如巴西、阿根廷两个大豆主产国家,就制定了对中国农业投资不利、甚至带有歧视中国农业投资的政策。

  一位农业部专家称,中国农业“走出去”应该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投资,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