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小体量难撑高市值?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09

  11月2日,国内畜牧行业巨头温氏股份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大华农,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创业板首例换股吸并后整体上市的企业。

  上市首日,温氏股份一开盘便遭爆炒,由发行价16.15元/股一度暴涨361%,报收55.31元。11月3日,温氏股份涨停,总市值增至2206亿元,问鼎创业板市值榜。此后,温氏股份热度稍降,至6日报收56.10元,但总市值依然高达2034亿元,是同期伊利股份市值的两倍。

  随之而来的是业界对其估值的质疑。有观点指出,一方面目前市场处于多空争议分歧点,游资资金通过炒作次新股进行套利方式十分普遍,该股有炒作之嫌;另一方面,温氏股份体量无法支撑如此高的市值。

  此外,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温氏股份一直标榜的企业+农户(家庭农场)的“温氏模式”也并不新鲜,在国内畜牧业中已相当普遍,且该模式还因安全监管硬伤曝出弊病,遭受业内质疑。

  11月4日,温氏股份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对于公司的具体情况,我公司已在公告中充分披露。对于所谓的市值问题,希望投资者理性看待”。

市值飙飞背后:小体量难撑高市值

  截至11月6日,温氏股份的总市值超2034亿,在创业板总市值中傲视群雄。值得注意的是,总市值排在温氏股份前列的均为大盘蓝筹股,如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人寿等,多数为指标股。而平安银行的总市值目前不到1600亿,乐视网也不超1000亿,温氏股份成为深市新“巨无霸”。

  在食品行业中,温氏股份的市值更是将上市多年的伊利股份远远落在后面。即便是经历了多日的下跌后,其11月6日市值仍然比伊利股份多出1000多亿。此外,若以其上游畜牧业相比较,在所属农业行业的30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均在400亿以下,仍难以与温氏股份匹敌。

  从温氏股份发布的三季报看,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实现营收335.5亿元,同比增长27.3%;净利润47.9亿元,同比增长282.1%。其中,三季度实现营收136.7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71.8%。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虽然温氏股份的营收规模与盈利能力均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但公司目前的估值仍然有些偏高,加之机构的砸盘出货,短期走势难言乐观。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投资者或在前期潜伏,按新股上市溢价来对其进行炒作。

  数据显示,在大华农终止上市前夕便有资金开始实施潜伏,以期博弈短期的套利机会,当日大华农放量涨停,当日成交金额10.33亿,较前几日平均成交金额3亿左右放大3倍多。若以最后一个交易日每股45.72元的收盘价来计算,换股比例为1∶0.807,只有温氏股份上市首日股价高于56.65元时,彼时那些以最高价买入大华农的投资者才能实现盈利。

  上市首日,温氏股份开盘便冲破56.65元,以71.98元大幅高开后一度冲至75元,这也为前期“潜伏者”提供了获利出逃的机会,而在此前以低价买入的投资者更是赚得盘满钵满。此后随着潜伏获利盘的大量涌出,股价出现震荡回落,尽管收盘报于每股55.31元,但当日涨幅仍高达242.48%。

  从当日龙虎榜中可以发现,温氏股份遭遇机构出逃,在卖出金额前五位,有三家均为机构席位,机构累计卖出金额18779.75万元。11月3日,温氏股份继续遭机构抛售。龙虎榜数据显示,卖出席位第一和第三的均为机构,合计卖出2亿元。

  对于温氏股份飙飞的市值,11月2日,据金融界援引分析师观点指出,目前市场处于多空争议分歧点,游资资金通过炒作次新股进行套利方式十分普遍,但投资者不应该盲目追高。“温氏股份不是乐视网,它的体量也无法支撑如此高的市值,四季度是传统的农业板块较强阶段,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投资者可选择的农业现代化题材股票有很多,应该以稳健理性投资为主。”

巧避借壳换股上市

  今年10月30日,大华农公告称,温氏股份向大华农所有股东发行股份,换取该等股东所持有的大华农公司股票。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大华农法人资格将被注销,接收方(温氏股份或其以大华农相关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等为基础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将承继及承接大华农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大华农已向本所提交关于其股票终止上市的申请。

  这则意味深长的公告也拉开了温氏股份的上市帷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双方实际控制人均为温氏家族,此次重组并不构成借壳上市。数据显示,温氏股份总股本为31.9亿股,这部分股票分别由公司实际控制人温氏家族、公司董监高及其他股东持有,此次发行的股份数为4.35亿股,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为36.25亿股。

  回顾温氏集团在上市上的步步棋局可以看到,这一步早就在其计划中。公开资料显示,温氏集团在1983年,以7户8股共8000元的股本起步,经过30多年的创业发展,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是以肉猪、肉鸡养殖为主,以奶牛、肉鸭养殖为辅,以食品加工、农牧设备制造为产业链配套的大型畜禽养殖企业。

  相关报道显示,温氏集团已筹措上市多年。由于历史原因,公司股东数量远超过此前上市所限定的200名股东限额,致其整体上市计划迟迟未能实现。

  2011年3月,温氏集团选择先行拆分旗下兽药资产大华农,后者成功登陆创业板。而在大华农上市后,关于温氏集团上市的传闻也甚嚣尘上,期间有传闻称温氏集团将借壳蓝田股份上市。

  直到2013年底,证监会发布第96号文,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明确上市相关事宜,集团上市之路出现转机。2014年9月,温氏集团通过证监会审核,确立为非上市公众公司,公司随即筹备整体上市。

  今年4月27日,大华农发布温氏集团整体上市方案,温氏集团计划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大华农,谋求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打通畜牧养殖和配套产业之间的产业链。8月2日,该吸收合并事项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通过。

公司+农户模式存先天硬伤?

  此次温氏股份上市,其经营管理模式也颇受关注。有报道称,温氏集团创立了独有的温氏模式。温氏集团经过多年在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以紧密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为核心、以适度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被业界称为“温氏模式”。

  据悉,这一产业分工的方式是企业负责种苗、饲料及技术、销售等关键环节,农户负责投资建场和养殖事务,而客户则负责产品分销。正是这一轻资产经营模式推动温氏股份迈入资本市场,并令人注目。

  实际上,“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如今在畜牧养殖业已非常普遍。2014年3月25日,据大智慧阿斯达克通讯社报道,天邦股份董事长吴天星在2013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生猪养殖方面,公司今年将大力推行公司+家庭农场以及猪场托管的业务模式。

  而另一家上市企业雏鹰农牧也在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开资料显示,雏鹰农牧早在2011年就开始“公司+农户”的“分散养殖、集中管理”委托代养模式,即雏鹰农牧将自有畜禽交予农户,统一提供禽畜、饲料、防疫、技术,农民则依据合同兑现相应的养殖承诺,如保证一定的存活率等。

  据悉,生猪养殖占地较多,养殖场建成后需投入一定劳动力及管理成本,委托农民代养则可省去建厂、育肥、管理等一系列成本,企业可实现轻资产快速扩张。正是凭借这种模式,雏鹰农牧在短短十年间将养殖规模扩大到全国同行业前十的位置。

  不过,在一模式下,雏鹰农牧也曾被曝出严重的安全问题。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7月28日的公告,标称雏鹰农牧集团郑州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在中牟县俊霞雏牧香生鲜肉店销售的一批次猪肉(2015/5/31)含禁用兽药氯霉素。

  在雏鹰农牧事件后,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曾对媒体表示:“这种模式有先天硬伤,对合作养殖户达不到24小时监管。农户为保证存活率在家里偷偷用药,企业也没办法监管到。”

  无独有偶,2012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山东速生鸡”事件的主角——山东六和,采取的便是“公司+农户”模式。据悉,六和不直接养殖白羽鸡,而是将鸡苗交给农户的养鸡场饲养,之后再负责收购屠宰并销售。由于监管缺乏,造成农户乱用药现象。

  不过,对于这种模式,也有观点表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完全不是模式本身的问题,只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不会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艾格咨询分析师陈文峰就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欧洲也在施行这一模式。农业生产与工厂化生产不同,影响因素很多,而企业提供服务,农户负责生产的分工模式是最有效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