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业巨头为何纷纷跨界养猪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9-11-22

在非洲猪瘟爆发前,就有饲料行业向下游养殖环节进军的趋势。非洲猪瘟爆发后,高猪价持续,养殖环节的高利润使得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新希望六和从2018年开始,用4年时间,扩张10倍产能,达到2500万头生猪养猪规模;

“中国农牧上市第一股”康达尔(000048.SZ),三个月在广东四个地方投资89亿,开始养猪;

总部位于江西的饲料头部企业双胞胎集团,也投资200亿,到今年底实现母猪存栏35万头,肥猪存栏300万头,2020年挑战1000万头。

中信建投期货养殖产业研究员魏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饲料企业的崛起,将提升我国生猪养殖企业的规模集中度,同时改变此前温氏、牧原第一梯队,正邦、天邦第二梯队的格局。由于各企业的生猪产能分布区域不同,短期直接竞争强度不会太大,但随着各家企业扩张至更多的省份,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

非洲猪瘟影响下的饲料行业变局

我国饲料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经过40年的发展,于2011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这些年来,除2013年受“速成鸡”“人感染H7N9”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饲料生产放缓,饲料产量整体有所下滑以外,均保持着稳定增长。

2019年上半年,我国商品饲料总产量1.09亿吨,同比下降0.9%。受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猪饲料需求下滑,但猪肉产量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其他肉制品生产的饲料需求。其中猪饲料环比降幅逐月扩大,而禽类饲料、水产饲料同比不断增加。

原本就有饲料企业跨界养猪的趋势,如今,又一轮猪周期,猪价走高,饲料企业跨界养殖环节,再次成为热点。

当前,饲料行业的主要头部企业正大、新希望、东方希望、双胞胎、大北农等基本上从各个方面进入了养殖行业,包括但不限于种猪、生猪养殖,有的已经成为了养殖、饲料双驱动的企业。

新希望11月14日发布公告称,以近10亿的价格收购两家养殖企业。根据公司战略,新希望准备将生猪养猪规模,从2018年的255万头,扩大至2022年的2500万头。

根据新希望发布的月度生猪销售报告,10月生猪销售数量达到37.69万头,超过正邦等主要养殖企业,达到牧原股份10月销售量的50%,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连续四个月销售增长的企业,增长势头迅猛。

康达尔(000048.SZ)原本是中国第一个农牧上市企业,前身为深圳市养鸡公司。在经历过一波主业变换后,今年上半年传统主业饲料收入重新超过房地产,成为主力业务。10月15日,*ST康达脱帽复牌,股票简称变更为“康达尔”。

在广东7月出台“猪十条”后,从8月开始至今三个月,康达尔在广东四个地方投资89亿养猪。10月18日,康达尔出资500万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后者在企业经营管理和生猪健康养殖方面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饲料企业养猪成为必然趋势

跨界的趋势从2008年开始,前期转型的先驱,也充分享受了每一轮猪周期中猪价上涨的巨大红利。受温氏和牧原等先驱企业成功的示范作用影响,以及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一些饲料大企业集团之间,也出现了一轮养猪竞赛式的扩张。

业内认为,饲料企业大举进军养猪业,是中国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生猪养殖处于生猪产业链的中游环节,由于70%以上的养殖成本来自饲料费用,因此,在整个产业链上,饲料企业进军生猪养殖行业有很强的优势。而大型饲料企业又具备规模化养猪的资本优势。

魏鑫称,饲料企业向下游养殖行业进军,是部分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

传统的饲料加工行业,向上面临的是豆粕(2758, -5.00, -0.18%)、玉米(1851, 1.00, 0.05%)贸易商,向下面临的是各类养殖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的转变,饲料加工业上游更多地开始面对油厂、大型贸易商,饲料企业的议价能力减弱。随着中小养殖户的退出、养殖企业自配料的增多等因素,饲料企业向下游的销售增长也出现一定瓶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中游的养殖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拓宽产业链是部分企业的战略选择。

他认为,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转型饲料养殖企业,向行业内注入新鲜血液,增加了大型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养殖行业保持活力。当前,遭遇非洲猪瘟,养猪业散养户大量退出,留出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