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粮食“压舱石”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07

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有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粮食价格也出现上涨,但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口粮对进口的依存度较低,今年春耕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稳住粮食“压舱石”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  

没有必要大量屯粮 储备粮动用很少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国家开始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造成国际粮价上涨,成为最近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现在关心粮食够不够吃,要不要囤积。有4组数据可以解答:

第一组数据,粮食产量。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是1.327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第二组数据,人均粮食占有量。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第三组数据,粮食库存量。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1年的消费量。第四组数据,谷物进口量。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且进口的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总的来看,我国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前一阶段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我国粮食库存的构成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政府储备;第二类,政策性库存;第三类,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这部分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比如,地方储备粮就是按照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建立的。政策性库存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数量相当可观,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经营周转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入统企业有4万多家,这部分库存规模数量也不小。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1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不少城市的成品粮,也就是面粉、大米,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

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截至目前,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粮油价格基本稳定 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加快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粮油市场总体保持价格稳定,运行平稳。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从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做到了“四个有”,即保障体系有支撑、市场波动有监测、应对变化有预案、保供稳市有责任。

保障体系有支撑。粮食部门构建了“三道防线”: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天-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布局建设了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家。

市场波动有监测。已经建立起两级监测体系,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

应对变化有预案。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保供稳市有责任。我国已建立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疫情发生以来,强化统筹调度,要求各地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守土尽责。

同时,疫情期间粮食部门加强了对全国粮油市场的调度支持,及时组织投放政策性粮食,保障生产原料,各省粮食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应急粮食加工企业5388家,其中已经复工4750家,复工率88.2%;复工企业的小麦和稻谷的加工能力为每天96.2万吨,折合19.2亿斤,按照每天一人一斤粮计算,仅这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每天的加工能力,就够全国14亿人吃1天多。

稳住粮食生产 春耕基本恢复正常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多年的粮食丰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有效应对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一是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春播粮食面积。二是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面积稳定。三是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资金规模总体稳定,而且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

从调度情况看,目前春耕生产秩序基本恢复正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春季田间管理看,夏粮主产区正有力有序推进“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行动”,加强分类管理,组织农民下田,浇水施肥、除草打药、防病治虫,这些田管措施落实得比较到位。加上土壤墒情比较好,主产区夏粮长势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专家分析,如果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今年夏粮丰收有希望、有基础。

从春播进度来看,各地抓住今年气温回升快的有利时机和降雨充沛的有利条件,早动手早准备,不误农时推进春耕备耕。截至4月3日,全国春播粮食1亿亩,进度超过一成,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从农资供应情况看,目前农资企业的复工率98%、复产率90%,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基层农资经营门店的开业率也达到96%,农资下摆入户的比例8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