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如何看待当前猪肉价格上涨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竟涵 时间:2022-07-08
近期,全国猪价上涨牵动着人们的心。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6月第5周全国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斤9.56元,环比上涨11.7%,较3月下旬累计上涨46.4%。猪肉价格6月以后涨势日趋明显,连涨20余天。一些网友对此表示担忧,“又快吃不起猪肉了?”
虽然和2019年猪肉价格的历史高点比,当前的价格还不算太高,但考虑到每年六七月份是猪肉消费淡季,出现连涨20余天、累计上涨46.4%的情况,人们对后市猪价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目前看,作为生猪逆周期调节的关键指标,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绿色合理区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后市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条件。
由于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比重,人们往往对其波动十分敏感。淡季涨价,是否是反常波动呢?冷静下来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此次猪价上涨是多重因素耦合而成。
一是触底反弹因素。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春节以来,猪价就开始大幅下降,到3月猪价触底,5月开始,猪价进入“猪周期”上行通道。二是成本推动因素。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和疫情等原因影响,玉米和大豆等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推高饲料等生猪养殖成本。国内一些地方疫情反复带来的交通不畅,也助推了猪价上涨。三是供需变化因素。从供给侧看,自去年9月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回落,到今年一二月份,月均新生仔猪已经比去年9月下降了370万头、降至3100万头。生猪的育肥周期一般是6个月左右,所以今年5月生猪的上市量也随之明显回落。而今年前5个月的猪肉进口量同比下降,使短期内市场上的供应量进一步减少。从需求侧看,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好转,餐饮业对猪肉需求增加,一些地区和家庭的囤货行为,又增加了对猪肉的需求量。四是市场情绪因素,受前期亏损影响,猪价出现上涨后,养殖户存在压栏惜售情绪,而一些故意渲染涨价氛围、哄抬价格、制造恐慌情绪的行为,又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上市的生猪少了,价格也就随之上涨。
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养殖户是不是赚得盆满钵满了呢?倒也未必。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猪价虽然快速上涨,但整体上还在合理范围内,属于合理上升。而且养殖业本身风险较大,小散户抗击风险的能力更弱,更需要给予呵护。有句俗语说得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总体看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就拿本轮价格波动来说,今年2月,猪价已经跌破养殖平均成本线,养殖场户每出栏一头商品猪,就得亏损300元左右。如今价格上涨了,养殖户赚了些钱,但由于综合成本也在上升,盈利幅度并不大。养猪的人能赚钱,有了生产的积极性,消费者才有肉吃,产业才能发展下去。
当然,与此同时也应防止猪价上涨过快。如果大家都吃不起肉了,对养猪者也不是件好事。为此,在价格上涨过快时,采取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包括一些预防性的调控手段。
调控离不开平衡。说白了,调控是“一手托两家”,让价格和收益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既要让消费者吃得起肉,又要让养殖户赚得到钱。如果只顾养猪的,价格涨幅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不仅影响物价的稳定和人心的稳定,长此以往也会导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供需双方都会“很受伤”。但如果只顾吃肉的,猪价跌得太狠,影响了养殖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他们退市,那么不仅大家都没有肉吃,产业本身和上下游环节也会受到打击。因为养殖主体的积极性,是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之所在,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面对当前猪价上涨背后的多重因素,既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也要保障农民和养殖企业的合理利益。通过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防范生猪价格出现过大波动,让养殖主体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毕竟,上一轮生猪产能大幅下降和猪价飙升,离我们并不远。
总之,对当前猪价的上涨,需要各方理性看待。政府部门调控适度有效,养殖主体保持正常出栏节奏、不过度压栏惜售,消费者对猪肉等农产品保持一个合理价格预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成熟的市场和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