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科技创新助力饲料质量安全监管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樊霞 雷少斐 时间:2022-07-11
饲料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与食品和环境安全乃至人类健康密切相关。2021年国内饲料工业总产量接近3亿吨,工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保障和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既要靠“产”,也要靠“管”,但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政府监管,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对企业而言,要确保饲料产品安全,必须依靠完善的质量安全控制手段;对监管部门而言,面对数量庞大的经营主体、复杂多样的安全风险,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能力。作为农业农村部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技术支撑排头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依托科研优势开展了系列创新研究工作,运用科技手段助力监管效能提升。

织密筛查“防护网”
  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包括监督抽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飞行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内容,其中风险预警是监管工作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判”的重要思路转变。近几年,该中心按照农业农村部风险预警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构建了饲料中风险物质筛查平台。该平台可筛查涵盖农药、兽药、违禁添加物、生物毒素、环境污染物等近2000种化合物,筛查时间由原来的数个月缩短至一周,在短时间内对饲料中多种风险化合物进行广谱筛查,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目前,该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农业农村部风险预警工作中,并为各级管理部门、企业和个人提供技术服务。三年间,共筛查原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样品5000余批次,发现多种风险物质,为农业农村部制定饲料质量安全防控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多个省份饲料管理部门查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违法添加事件提供执法依据。下一步,该中心将进一步补充筛查平台中的化合物种类,扩大筛查覆盖面,提高筛查效率,逐步织密、织大饲料质量安全监测“防护网”。
擦亮监测“放大镜”
  近期,该中心研制的《鉴别植物源性蛋白饲料原料中头孢菌素药渣的方法及应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该成果是聚焦饲料中混合污染物识别技术攻关工作的第4项专利技术。混合污染物具有成分复杂、难表征的特点,饲料中混合污染物污染(例如蛋白原料中掺加抗生素药渣、油脂中掺加劣质油和工业油、天然提取物添加剂中掺加化学合成物质等)为饲料质量安全带来风险隐患,但无法准确判别饲料中混合污染物一直是制约有效监管的技术瓶颈。此次专利技术授权表明该中心提出的技术路线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为进一步开展饲料中多种混合污染物监测技术研制开辟新路径。目前,相关识别技术通过集成整合,已形成稳定、可靠的技术体系,并在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安全预警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因为监测过程中批量样品筛查对相关技术有着速度快、成本低的要求,该中心与国内多家高校和仪器设备研发机构合作研制了多项基于光谱成像、气味识别原理的混合污染物快速识别技术,并已进入实际样品监测的性能评价阶段。相关成果在《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学)、《Food 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上发表。
夯实标准“新基石”
  检验检测是支撑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手段,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直接影响监管的权威性。标准检测方法是获得准确可靠测量结果的重要途径,标准物质保证了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溯源性,使得跨越时间、空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该中心依托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面对“老”标准需要更新换代、“新”项目需要标准覆盖的技术需求,积极开展饲料检测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近年来,中心牵头和参与制修订饲料中粗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0余项,并积极承担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1项团体标准制订工作。各项标准的实施,为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加强我国饲料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助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提质增效作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该中心积极开展饲料检测标准物质研制工作,已获得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等基体标准物质13个,填补了我国饲料行业基体标准物质的空白,并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为确保我国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准确、可比、可溯源和国际互认提供基础性技术保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