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春耕备耕忙 粮食生产开局稳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2-07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中原粮仓,春管正忙。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王庄镇后王庄村的麦田里,农技员陈一品手把手给乡亲们讲技术:“农时不等人,肥水跟得上,防好病虫害,准保又是好收成。”
南国春早,土膏正润。海南省海口市红旗镇墨桥村里奏响水稻播种“春耕曲”,无人机作业,村民邓育辉忙得不亦乐乎,“播种新技术,省工、节本、效率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抓好春耕春管,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春季农业生产正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冬小麦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正常,春播粮食意向面积稳中略增,粮油生产和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
放眼广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下好“先手棋”,农业生产劲头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下好“先手棋”,确保粮食生产开局稳,各地区各部门及早谋划全年粮食生产,抓实各项保障措施。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
连日来,黑龙江农垦红卫农场统一购买的5795吨氮、磷、钾肥陆续运达指定地点。“质量有保证,还直接送到家门口,省心。”种植户王立波一边点算,一边谋划新一年的水稻种植。
春耕备耕大忙时节,各地用种需求持续上涨,制种生产线开足马力。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各加工企业紧盯市场抓进度,昼夜生产水稻、玉米种子,一粒粒种子搭乘专列、货车销往全国。
肥料作为粮食的“粮食”,其质量好坏,供应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跟踪调度农资供需情况,抓好跨区调剂调运,加强供应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好农资生产、流通、供应,确保及时到村到店到户。
春耕春管,服务跟上。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农技部门组建技术小分队,奔赴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员赵婕说,当前宿豫区在田小麦43万亩,苗情长势较好,一、二类苗占比超过92%,为夏粮生产搭好“丰收架子”。
进村入户解难题。“今年小麦种了多少亩?”“浇水打药方便吗?”……河南省原阳县大宾镇党委书记王鹏举每次上门走访,都把农户的春耕需求记下来,最短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镇里动员党员干部、种粮大户组建春耕生产服务队,助力老人、脱贫群众春耕春管,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当前,西南冬小麦进入拔节期、江淮即将返青、北方冬小麦仍在越冬,长江流域冬油菜等陆续进入现蕾抽薹期。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制定发布小麦、油菜防冻抗旱促稳产技术意见,启动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大培训;派出11个专家指导组分赴河北、江西等小麦和油菜主产区,推动防灾减灾和春季田管关键措施落实落地,全力以赴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生产需求,保障及时。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拖拉机奔跑调试隆隆声、叉车穿梭转运嘀嘀声、设备飞速运转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保春耕的交响乐。加快生产、加急发运,1月份中国一拖累计向全国发运拖拉机8500余台,有力保障春耕需求。
“农行300万贷款真是及时雨,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大家干劲更足了!”一大早,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观音阁镇种粮大户彭惠华,就带着10余名农机手操作农机下了田,翻耕土地,准备播种。中国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力争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600亿元以上,足额保障各地春耕备耕信贷需求。
眼下,种子、肥料备充足,技术、服务到田头,“大铁牛”“田保姆”来帮忙……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打牢基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支撑动力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春耕备耕一线,农业科技引擎蓄满动能,良种、良机配良法,“金扁担”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良种,田野孕育好收成。
筛选、分级、包衣、数粒……河北沃土种业公司车间里,三条生产线同时运转。一袋袋玉米良种经智能包装后,由机器人码垛搬至成品库,再装车运送到全国各地。
“这些都是公司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沃玉3号’‘沃玉111’等,亩产达到900公斤左右,综合抗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加强研发创新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协作,促进“育繁推”模式高效落地。
攥牢当家品种,擦亮农业“芯片”。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从中央到地方,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构建,打通研发和市场两端,不断凝聚种业振兴核心力量。
今年,农业农村部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明显提升,其中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
良机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今年返青施肥有新‘神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昭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团说,过去用高地隙植保机撒肥,有时难免压到作物,今年新购置的农业无人机,比普通机型增加一项施肥功能,强度高、作业稳,一次能装载50公斤肥料,搭配螺旋流道甩盘,撒播更均匀流畅。
“小麦种肥同播,去年底,3天就播完480亩地。”今年,胡团计划添置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期待智慧“铁牛”在田野里大显身手。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过去的短板机具成功量产。天上飞,地上跑,越来越多高科技农机装备驻扎田间,“会种地”变身“慧种地”,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升。
良法配套,种粮收获好效益。
165.1公斤!去年山东省禹城市复合种植大豆亩产创出高产纪录。在全国,首次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果喜人,推动我国大豆自给率提升3个百分点。
“上一季,俺家560亩地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算白捡’,每亩增收300元左右,今年肯定接着干!”春节一过,禹城市莒镇李尚武村粮食大户吴多霞忙着咨询农技人员,争取田里多生“金豆豆”。
“玉米大豆同播,要克服不少技术难题。”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强介绍,通过与农业院校密切合作,专家团队手把手帮助农民突破“选良种、扩间距、缩株距”三道核心技术关。新春伊始,全市组织13支科技服务队、79名农技员对接种植大户,确保技术直通田间。
科技沉下去,效益提上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今年将集成推广一批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加力推进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争取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等短板技术尽快取得突破。
硬措施落地,产能根基夯得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春回大地,田管忙。在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楚店村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着自走式小麦施肥机,在田间追施返青肥,邻近的麦田,两架植保无人机在喷施除草剂。
“今年种的小麦面积超过1300亩,眼下长势好于去年,一亩地多收100斤没问题。”蒙城县金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楚殿民说,“加上优质优价,今年增收估计得有20万元。”蒙城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95.56万亩,比上年扩种了1.76万亩。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2023年,我国明确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提升耕地质量,稳住粮食产能基础。
大年初九,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高标准农田里,胡建科顶着寒风整理田埂,为春灌做准备。“今年种了9亩小麦,冬灌已经浇了一水,春灌浇水加追肥,5月底开镰收割,产量肯定能超过去年。”胡建科眉眼带笑地说,“耕地实施改造后,渠道变直了,浇一亩小麦水费省了不少,还省了人工费。灌溉方便又及时,有点旱情咱也不怕了!”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旱能浇、涝能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新气象给种粮带来好前景。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如期实现10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目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
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
惠农政策到户,粮农吃下“定心丸”。
清早,四川省旺苍县三江镇三江村种植大户何永超就拿着输水管道,给田里的油菜补水。“前期有点旱,多亏补水及时,现在长势不错,过两天再打些除草剂,增产有望!”
何永超去年种了10亩油菜,今年扩种到60多亩。“支持政策好,咱信心就足!”旺苍县连续多年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对项目区内油菜种植农户给予每亩150元补贴。“今年菜籽收购价每公斤涨了3角,效益越来越好。”何永超说。
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不断健全。2022年,稳定和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有效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
今年,种粮农民还将收获政策“大礼包”:落实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加大对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提早下拨病虫害防控资金,实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日前,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鼓励农民做好春耕备耕,让农民种粮有奔头。
坚定信心,铆足干劲。从东北平原到江淮大地,从塞上江南到天府粮仓,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挥洒汗水,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
(本报记者朱隽、常钦、郁静娴、李晓晴、游仪)
上一篇| 调研科研创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暂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