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首个“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饲料添加剂新产品 在中国农业大学发布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1-23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中国农业大学专利成果“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610566900.1)”在北京华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落地转化,该专利成果于2024年12月正式获批农业农村部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新饲证字(2024)0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862号)。为进一步加快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应用,2025年1月21日,“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科技成果转化与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发布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主办,北京华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李想主持本次发布会,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健侠、黑龙江省宝清县县委书记徐斌义、黑龙江省宝清县县委常委林灼涛、黑龙江省宝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锋、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李学民主任、大北农集团副总裁林梅根、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军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剑锋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国世教授;来自挑战集团、泰高集团、北京市爱德利都饲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连州市拓胜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天润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潍坊安而信化工用品有限公司、北京昕大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旭牧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封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家代表,来自富硒产业优势区的黑龙江省宝清县、江西省丰城市、天津市蓟州区东二营镇的领导,以及来自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华信共享智库,赛尔传媒、畜牧人、博亚和讯等媒体的记者朋友;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呙于明教授、孟庆翔教授、马秋刚教授、刘虎教授、袁建敏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赵桂慎教授、郭岩彬教授、刘云慧教授等60余人。

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杨志副书记和北京华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彦共同为“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新产品证书揭牌,中国农业大学杨志副书记、袁力行院长、王军军院长、呙于明教授、大北农集团副总裁林梅根先生、北京华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彦分别致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郭岩彬教授介绍了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新产品研发过程、产品特性及产业化应用前景。


据郭岩彬教授介绍,纳米粒径的单质硒为红色,无定形态是物理晶型结构,单质硒是化学本质,这是“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新产品命名科学内涵和名称由来。中国农业大学功能农业研究团队历时12年研究,基于纳米硒合成代谢通路和遗传调控机理研究提升了纳米硒合成效率,基于纳米硒结构稳定性与活性的基础研究建立了纳米硒分离提取工艺,通过专利成果知识产权转移,与北京华美源技术团队共同建设了首条纳米硒工厂化发酵生产线和提取生产线,实现了纳米硒的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农业农村部颁布新产品证书标志着纳米硒在农业上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该新产品有5个特点:一是安全性高,主要体现在纳米硒发酵菌株的安全性高和新产品的毒性低;二是稳定性强,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在高温、高湿、强光照、饲料制粒、两年长时间保存都展现出了强稳定性特性,纳米硒表面的天然生物蛋白包被是其强稳定性的科学基础;三是生物活性高,在肉鸡、蛋种鸡和奶牛上的研究数据表明纳米硒具有等同于进口酵母硒的生物活性;四是产品质量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生成工艺的稳定性和检测方法的简便可靠性,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抽样检测报告显示,产品中无定形态单质硒的比例达到99.8%;五是显著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纳米硒合成菌株的合成效率高、发酵周期短,提取工艺优和环保处理成本低,生成工艺实现纳米硒合成效率大于90%,提取效率大于90%,整体生产效率是酵母硒的7倍以上。中国农业大学富硒功能农业团队将继续与北京华美源技术团队紧密合作,提升发酵菌株对硒的耐受性、纳米硒合成效率,提升生成效率,持续降低生成成本,为纳米硒的规模化市场应用提供持续性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讲话中提出,中国农业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从解放之初,农大人致力于让中国人吃饱饭,到了新时代,致力于让中国人能够吃得好、吃得健康,让中国的饭碗装中国粮。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农字号的“排头兵”,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2018 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多种方式签订成果转化合同600余项,专利成果转化率接近20%;今天我们会议的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农业大学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团队以提升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为目标,建立了基础研究、新产品技术研发、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咨询规划、产业政策研究、行业标准制定等体系,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饲料添加剂新产品也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努力,经过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于2024 年的 12 月获得了新产品的证书,应该说是可喜可贺,这既是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努力,也是各位企业家朋友、政府管理部门对这个团队、对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的结果。针对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三点感受:第一点是校企深度合作,是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的重要载体。今天发布的新产品,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来自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也来自于华美源企业的创新实施主体,更来自于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个典范。农业农村部新产品证书的颁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产品,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相信必将极大的推动富硒农业和健康养殖的高质量发展,对落实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的“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指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质提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点是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通道。这个成果是多年来、多团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成果的结晶。今天的技术发明人郭岩彬教授也毕业于我校的植保学院,就职于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他的这个学科背景上就是一个交叉;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三个学院的教授团队与北京华美源研发团队联合攻关,这也是一种交叉,当今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科交叉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方式。第三点是校友永远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北京华美源董事长王海彦先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作为校友,企业成功转化母校的新技术,是校友助力学校学科发展的新典范。未来希望更多的校友企业能够参与到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当中,促成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相信今后中国农业大学会以更多的科研成果,全面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指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是全国第一个资源环境学院,一直秉承着“立地顶天”的理念做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的成果就是秉承的这个理念,持续性的开展了10多年的创新研究,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也形成了专利,并将专利成果转化到了企业北京华美源,是资源与环境学院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服务产业的范例。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多学科组成的学院,生态学是理学、环境工程是工学、植物营养是农学,另外还有交叉学科农业绿色发展,很多老师的工作在学院就是多学科交叉,多学科的融合。硒对植物是有益元素,是动物和人的必需元素,硒元素从土壤-植物-动物-人,未来到营养品、保健品到人类健康,完成了从土壤到餐桌的全链条研究,没有学科交叉是很难完成的。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的成果还是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两个学院的学科交叉成果,解决了高效生物合成和动物上效果应用,形成了新产品,这种多学科交叉、全产业链布局的研究是发展方向。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学生走入实践,在实践中育人,实现育人和用人的零距离转化,这个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方式,也符合“科技小院”人才培养的模式。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的成果转化是多学科融合、跨学院合作、全产业链研发、多维度育人的很好案例,资源与环境学院全力支持这个成果转化和未来的技术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军军教授指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有104年的历史,为我国畜牧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室(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中心(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天发布的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的成果是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袁建敏教授团队和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团队、北京华美源共同完成的,有了三家的紧密合作才有了今天的新产品。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完成了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在动物上的有效性实验、安全性评价等,为新产品的获批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撑,应该来讲该项成果“源于资环,成于动科”。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的高生物活性、低生物毒性和低成本优势,能够有力的支撑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降本增效方面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未来与资源与环境学院、校友企业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科研成果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呙于明教授指出,我们国家的饲料工业现在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产量接近4 亿吨,产值超过万亿元,所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对保障国家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是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是我们国家饲料工业起始的 20 年里,主要是靠引进西方国家的这个技术和产品来发展,自主研发的新证书很少。近几年国家鼓励创新,获批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消费的肉、蛋、奶产品都更加安全、更健康、更优质;国家也希望养殖过程更节粮、更环保、更生态,整个养殖产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也更强劲。作为一个新技术,要获得新产品证书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机理清晰。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新产品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要说清楚,不但要知道效果好,还要知道为什么好,这是非常重要的;新产品的结构组成是什么都必须要说得很清楚。

第二安全有效。新产品与已有常规产品在应用效果上要有比较优势。新产品、新技术对于动物生产、健康养殖环境要有显著的提升效果,这才能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上有较长的寿命周期,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第三质量可控。新技术、新产品生产过程要质量稳定,产品的检测方法要简便可行。既方便国家监管,更重要的是方便用户现场检测,才能保障应用效果稳定。

第四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应用后的排放都不应污染环境、危害生态安全。

第五成本优势。创新性也必须具有经济实用性,任何一项技术或者是产品如果成本太高,都不叫创新。新产品就应该具有成本优势,才有应用价值,才能做到降本增效。

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新产品,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华美源公司三个团队的联合攻关下,较好的解决了以上五个技术问题,为全面市场化做好了准备。希望研发团队开展更紧密务实的合作,开发出系列配套的应用技术方案,要明白“没有无效的饲料添加剂,只是没有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和合适的应用条件。”也希望依托今天发布的新产品成果,以高效的应用技术方案让产品效果更优,生产成本更低、产品品牌更亮,让生产企业更壮大,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北农集团林梅根副总裁表示红色无定形态单质硒就是纳米硒。大北农集团一直以来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深知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纳米硒新产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大北农集团将全力支持纳米硒在饲料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郭岩彬教授等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林梅根副总裁表示,目前在饲料领域应用的硒有三类,一是亚硒酸钠,二是酵母硒,三就是纳米硒。纳米硒是国际上公认的效果最好、最安全的硒形态,新产品是很好的替代升级产品。农业农村部新产品证书的颁发,是纳米硒生产技术的创新性突破,也标志着纳米硒在饲料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官方认可,为饲料行业提供了优质的硒源,也为纳米硒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这个新产品有两个重要突破,第一是技术上的突破,研究团队在纳米硒的制备工艺上取得了重大技术进展,采用了先进的生物合成的技术,将亚硒酸钠转化为纳米尺度的单质颗粒,显著提高了硒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不仅解决了传统硒产品在体内的吸收率低、毒性大的问题,还为纳米硒在食品医药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涉及到生物学、材料科学、动物营养等学科,新产品是多学科融合的典范。针对未来纳米硒的应用,在饲料添加剂上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目前已经有了在肉鸡、蛋种鸡和奶牛上的应用报告,可以开发功能性饲料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在种植业上可以提高作物硒含量,还可以提高农作物抗逆性、提升品质、增加产量;新产品还可以应用到医药产业,其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的这个功能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北京华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彦对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和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2021年签订成果转化协议的时候,正好是新冠疫情时期,成果转化的这几年又处于大环境的转型之中,虽有曲折,也很艰难,但是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质生产力就是降本增效。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可持续核心科技成果支持下,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使用成本,增加单质硒合成菌株的对硒的耐受率,增加菌株对单质硒合成的转化率,增加动物对硒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产业链的价值。

北京华美源将充分发挥在饲料行业20 年积累的资源,加快推进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应用,帮助客户提质、降本、增效;也将紧密与国内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的政府和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新产品毒性低的优势,开发高富硒肉、蛋、奶等畜产品。

2025 年是中国农业大学成立120周年,作为校友企业会继续助力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教育与人才培养,为母校增光添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