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以年均11%的速率增长,远高于畜禽动物2.8%的年增长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水产品贸易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水产养殖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畜禽饲料工业的发展,除挪威等极少数国家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水产动物营养来源主要依赖于有限的天然资源,属于粗放型经营方式。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水产饲料的生产、消费也位居世界首位。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我国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1991年我国水产饲料生产仅有75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的2.1%。2004年,水产饲料产量增至880万吨(产值400亿元),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12.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7%,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同时,人工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养殖单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促进了鳗鲡、对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产业的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产饲料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已开发了二十几个品种,但开口饲料和幼鱼饲料尚未过关,需要从我国台湾或国外进口。由于我国水产饲料质次价高,营养不全面,针对性不强,许多的养殖生产者选择使用小杂鱼,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水产饲料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粗放式水产养殖方式导致资源环境恶化
我国水产养殖以滤食、杂食性种类为主,依次为滤食性种类占50.0%、杂食性种类占26.0%、草食性种类占12.0%、肉食性种类占 7.0%、水生植物占5.0%。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的肉食性种类市场活跃,开发前景看好,海水鱼类养殖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养殖品种生态位高,需要大量的动物营养补充。加之一些品种亲鱼培育及后期育肥或“瘦身”均需鲜活饵料或小杂鱼,造成我国捕捞渔业资源压力加大。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每年直接用于投喂的野杂鱼400-500万吨,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从饲料的利用形式上来看,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在淡水养殖方面,许多渔民直接使用饲料原料、或通过大量施肥培养轮虫等活饵进行养殖;在海水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冰冻或冰鲜鱼作为饲料。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自然生态的食物链,破坏了自然资源,特别是养殖动物“高营养的美餐”消耗了我国近一半的海洋捕捞产量,浪费了大量的经济幼鱼和一些珍贵水生物种,而养殖产品并没有因此提高身价,相反却受到环境污染、养殖病害的困扰,最终以药残、品质等问题受到国内外水产品加工、消费市场的冷遇。试验表明:使用小杂鱼为饲料的养殖方式比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养殖方式的氮、磷排放量高4-5倍,大量未被吸收消化的有机物进入水域,造成了局部环境的恶化,诱发了病害,威胁到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水产品贸易。
(二)水产饲料发展水平低,是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饲料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养殖动物抗病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挪威、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优质饲料的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他们养殖的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其它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而我国除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可达到1.3-2.0的水平,多数品种的饲料系数在2.1-4.0之间。除此之外,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比发达国家晚40年。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严重不足,水产饲料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对养殖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方式的营养性和非营养性添加剂(酶制剂、益生素及促生长剂等)的需要特点和配伍研究较少,成套配方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与生产实际要求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幼鱼开口饲料、高效人工配合饲料较少、以及适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系列饲料多数依靠进口,大大限制了水产养殖效益的发挥。我国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品种的总产量为1120—1320万吨,水产饲料市场潜力1980万吨。如果考虑由于病害和自然灾害平均损失25%计算,实际市场空间为2640万吨。水产饲料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饲料源短缺及浪费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
饲料源短缺是困扰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日益紧迫的重大问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饲料工业蛋白饲料短缺1000万吨,江南全站登录短缺3000万吨。水产饲料的蛋白源主要来自鱼粉,而我国自产鱼粉不足10万吨,且质量较差,大量鱼粉靠进口。近年来,受全球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影响,世界鱼粉产量逐年下降。而日益增长的水产养殖业抬高了鱼粉的价格,使鱼粉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之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鱼粉最大的消费市场,鱼粉进口量直线上升。2004年进口鱼粉112万吨,占世界鱼粉总产量的1/5、占世界鱼粉贸易总量的1/4强。而全球水产饲料用鱼粉占世界鱼粉总量的45%-50%,因此,我国水产饲料实际使用鱼粉量占全球水产饲料鱼粉使用总量近50%。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中鱼粉的使用比例偏高(普通淡水鱼饲料鱼粉占10%左右,淡水名特优种类和海水鱼虾类饲料的鱼粉比例超过50%)。与鱼粉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鱼粉使用中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以大菱鲆饲料为例,国产饲料中鱼粉用量比欧洲高 20%。鳗鱼饲料中鱼粉必须使用白鱼粉,而白鱼粉受世界鳕鱼资源衰退的影响,目前年产量不足5%。日益下降的世界鱼粉资源与日益短缺的供给市场造成水产饲料成本的上升。如不尽快采取措施,不久的将来,世界鱼粉生产将无力支撑以中国为首的、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亚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发新的蛋白源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饲料市场竞争无序、监管不力,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目前,我国水产饲料生产数量、质量、品种、价格都难以满足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饲料企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我国有1000 多家水产饲料企业,年均产出0.8万吨。一些企业既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经营思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缺乏稳定性。二是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 80%以上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是综合型或加工型的。具有水产专业知识的人才少,造成企业自身研发力量不足,产品无竞争力。三是监管失控,水产饲料质量较差。饲料行业中普遍存在代客加工的现象,企业既不问配方、也不管质量,质量监管形同虚设,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四是行业自律性差,导致市场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水产饲料行业普遍存在的赊销行为被养殖户视为无息贷款,称为“第二银行”。这一方面促进养殖生产者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赊销的饲料绝大多数质次价高,造成养殖动物营养缺乏、病害频发,水产饲料吸收利用率不到20%。低质饲料不仅对养殖动物无益,而且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对策建议
“十一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规模和增加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养殖生产布局,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更大贡献。
没有现代的饲料工业就没有现代的水产养殖业,“水、种、饵”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我国水产养殖发展实践证明: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对集约化水产养殖发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和病害发生、保证水产品食用安全,促进水产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水产饲料的科技含量,我们应首先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第一,开展主导品种的营养基础研究
选择在我国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在分类地位、生态分布、食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罗非鱼、河蟹、草鱼、鲫鱼、大黄鱼、鲈鱼和石斑鱼等,对其营养生理、营养代谢以及相关机制问题,特别是对微量营养素的功能与定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各种低成本高效实用饲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约资源、开发新的蛋白源
要在改进配方、节约鱼粉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开发新的蛋白源。我国植物蛋白源丰富,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廉的特点,是替代鱼粉、解决蛋白源的最好选择。因此我们应深入开展水生动物蛋白质代谢与调控机理研究,为提高植物性蛋白源的利用率提供理论根据。减少鱼粉在配方中的使用量。今后5年内,我国应加快水产饲料的研发速度,力争把目前水产饲料配方中的鱼粉用量降低30%—50%。
第三、加强安全、环保饲料的研发
开展水产饲料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对象的毒副作用、体内残留及食用安全性研究,为制定水产饲料和添加剂产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营养免疫学的研究,开发替代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的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抗逆能力,减少经饲料途径导致水产品食用安全问题的危害。开发高效诱食剂,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开发高能低蛋白饲料,降低养殖动物氮的排泄;开发复合酶制剂和中性植酸酶,提高养殖动物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减少水体污染;开发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以保证饲料对水体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限度。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正处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化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水产饲料是关系到我国水产养殖实现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素质和产品的质量。因此,建议如下: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开发高效、安全、环保型水产饲料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扶持政策,设立水产饲料研发基金。一是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鼓励、扶持有实力的大型饲料企业,开展水产饲料研发工作,要将水产饲料工作纳入整个饲料工业体系,推进水产饲料走向品种系列化、多样化、专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对饲料产品的需求。二是对水产饲料研发企业、院所实行奖励制,组织有实力的科研单位或企业,对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鼓励企业利用自由资金、人才进行科研创新;三是加快对国外水产饲料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特点进行创新研究,将水产饲料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引进作为948项目的重点之一,推动水产饲料业科技进步,提高水产饲料的科技含量和安全性。
(二)加强海洋捕捞资源管理,鼓励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执法部门要加大资源执法管理力度,禁止对幼鱼资源破坏严重的渔具渔法,严厉打击违法活动。同时,要加强宣传、示范工作,提高养殖生产者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人工配合饲料的益处。经过3-5年时间,逐步过度到禁止海水网箱养殖使用小杂鱼。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禁渔区、禁渔期间使用小杂鱼进行养殖的进行严格处罚。在过度期内,政府应通过推行“优质水产饲料示范工程”,对主动使用配合饲料的养殖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贴,并结合无公害养殖基地、深水大网箱等示范项目,引导养殖生产者使用配合饲料,使养殖户逐步减少、放弃对天然饵料和小杂鱼资源的依赖。
(三)进一步优化饲料品种结构,促进绿色饲料、环保饲料的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对水产饲料开发的优惠政策,鼓励使用安全环保饲料。首先要协调海关、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降低鱼粉、鱼油等饲料原料进口关税,补充国内水产饲料源不足。其次,为降低饲料的运输成本,建议将质量达标、信誉好的水产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列入农产品绿色通道目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减免水产饲料生产企业所得税,扶持水产饲料企业加快改造升级。
(四)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促进水产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为保证水产饲料与水产养殖业协调发展,应赋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产饲料使用监管理职能,并吸收其参与水产饲料审批及管理工作。各级渔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配合饲料主管部门,加强水产饲料的生产、经营、使用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配套完善工作,推动水产饲料监测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引导、监督水产饲料企业全面执行饲料质量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向养殖用户公布饲料监测结果、质量状况,共同营造一个使用环保、安全的大环境。加强依法管理水产饲料的力度,促进水产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产饲料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已开发了二十几个品种,但开口饲料和幼鱼饲料尚未过关,需要从我国台湾或国外进口。由于我国水产饲料质次价高,营养不全面,针对性不强,许多的养殖生产者选择使用小杂鱼,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水产饲料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粗放式水产养殖方式导致资源环境恶化
我国水产养殖以滤食、杂食性种类为主,依次为滤食性种类占50.0%、杂食性种类占26.0%、草食性种类占12.0%、肉食性种类占 7.0%、水生植物占5.0%。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的肉食性种类市场活跃,开发前景看好,海水鱼类养殖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养殖品种生态位高,需要大量的动物营养补充。加之一些品种亲鱼培育及后期育肥或“瘦身”均需鲜活饵料或小杂鱼,造成我国捕捞渔业资源压力加大。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每年直接用于投喂的野杂鱼400-500万吨,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从饲料的利用形式上来看,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在淡水养殖方面,许多渔民直接使用饲料原料、或通过大量施肥培养轮虫等活饵进行养殖;在海水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冰冻或冰鲜鱼作为饲料。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自然生态的食物链,破坏了自然资源,特别是养殖动物“高营养的美餐”消耗了我国近一半的海洋捕捞产量,浪费了大量的经济幼鱼和一些珍贵水生物种,而养殖产品并没有因此提高身价,相反却受到环境污染、养殖病害的困扰,最终以药残、品质等问题受到国内外水产品加工、消费市场的冷遇。试验表明:使用小杂鱼为饲料的养殖方式比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养殖方式的氮、磷排放量高4-5倍,大量未被吸收消化的有机物进入水域,造成了局部环境的恶化,诱发了病害,威胁到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水产品贸易。
(二)水产饲料发展水平低,是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饲料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养殖动物抗病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挪威、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优质饲料的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他们养殖的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其它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而我国除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可达到1.3-2.0的水平,多数品种的饲料系数在2.1-4.0之间。除此之外,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比发达国家晚40年。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严重不足,水产饲料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对养殖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方式的营养性和非营养性添加剂(酶制剂、益生素及促生长剂等)的需要特点和配伍研究较少,成套配方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与生产实际要求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幼鱼开口饲料、高效人工配合饲料较少、以及适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系列饲料多数依靠进口,大大限制了水产养殖效益的发挥。我国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品种的总产量为1120—1320万吨,水产饲料市场潜力1980万吨。如果考虑由于病害和自然灾害平均损失25%计算,实际市场空间为2640万吨。水产饲料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饲料源短缺及浪费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
饲料源短缺是困扰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日益紧迫的重大问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饲料工业蛋白饲料短缺1000万吨,江南全站登录短缺3000万吨。水产饲料的蛋白源主要来自鱼粉,而我国自产鱼粉不足10万吨,且质量较差,大量鱼粉靠进口。近年来,受全球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影响,世界鱼粉产量逐年下降。而日益增长的水产养殖业抬高了鱼粉的价格,使鱼粉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之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鱼粉最大的消费市场,鱼粉进口量直线上升。2004年进口鱼粉112万吨,占世界鱼粉总产量的1/5、占世界鱼粉贸易总量的1/4强。而全球水产饲料用鱼粉占世界鱼粉总量的45%-50%,因此,我国水产饲料实际使用鱼粉量占全球水产饲料鱼粉使用总量近50%。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中鱼粉的使用比例偏高(普通淡水鱼饲料鱼粉占10%左右,淡水名特优种类和海水鱼虾类饲料的鱼粉比例超过50%)。与鱼粉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鱼粉使用中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以大菱鲆饲料为例,国产饲料中鱼粉用量比欧洲高 20%。鳗鱼饲料中鱼粉必须使用白鱼粉,而白鱼粉受世界鳕鱼资源衰退的影响,目前年产量不足5%。日益下降的世界鱼粉资源与日益短缺的供给市场造成水产饲料成本的上升。如不尽快采取措施,不久的将来,世界鱼粉生产将无力支撑以中国为首的、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亚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发新的蛋白源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饲料市场竞争无序、监管不力,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目前,我国水产饲料生产数量、质量、品种、价格都难以满足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饲料企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我国有1000 多家水产饲料企业,年均产出0.8万吨。一些企业既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经营思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缺乏稳定性。二是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 80%以上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是综合型或加工型的。具有水产专业知识的人才少,造成企业自身研发力量不足,产品无竞争力。三是监管失控,水产饲料质量较差。饲料行业中普遍存在代客加工的现象,企业既不问配方、也不管质量,质量监管形同虚设,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四是行业自律性差,导致市场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水产饲料行业普遍存在的赊销行为被养殖户视为无息贷款,称为“第二银行”。这一方面促进养殖生产者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赊销的饲料绝大多数质次价高,造成养殖动物营养缺乏、病害频发,水产饲料吸收利用率不到20%。低质饲料不仅对养殖动物无益,而且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对策建议
“十一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规模和增加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养殖生产布局,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更大贡献。
没有现代的饲料工业就没有现代的水产养殖业,“水、种、饵”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我国水产养殖发展实践证明: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对集约化水产养殖发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和病害发生、保证水产品食用安全,促进水产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水产饲料的科技含量,我们应首先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第一,开展主导品种的营养基础研究
选择在我国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在分类地位、生态分布、食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罗非鱼、河蟹、草鱼、鲫鱼、大黄鱼、鲈鱼和石斑鱼等,对其营养生理、营养代谢以及相关机制问题,特别是对微量营养素的功能与定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各种低成本高效实用饲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约资源、开发新的蛋白源
要在改进配方、节约鱼粉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开发新的蛋白源。我国植物蛋白源丰富,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廉的特点,是替代鱼粉、解决蛋白源的最好选择。因此我们应深入开展水生动物蛋白质代谢与调控机理研究,为提高植物性蛋白源的利用率提供理论根据。减少鱼粉在配方中的使用量。今后5年内,我国应加快水产饲料的研发速度,力争把目前水产饲料配方中的鱼粉用量降低30%—50%。
第三、加强安全、环保饲料的研发
开展水产饲料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对象的毒副作用、体内残留及食用安全性研究,为制定水产饲料和添加剂产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营养免疫学的研究,开发替代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的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抗逆能力,减少经饲料途径导致水产品食用安全问题的危害。开发高效诱食剂,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开发高能低蛋白饲料,降低养殖动物氮的排泄;开发复合酶制剂和中性植酸酶,提高养殖动物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减少水体污染;开发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以保证饲料对水体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限度。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正处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化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水产饲料是关系到我国水产养殖实现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素质和产品的质量。因此,建议如下: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开发高效、安全、环保型水产饲料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扶持政策,设立水产饲料研发基金。一是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鼓励、扶持有实力的大型饲料企业,开展水产饲料研发工作,要将水产饲料工作纳入整个饲料工业体系,推进水产饲料走向品种系列化、多样化、专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对饲料产品的需求。二是对水产饲料研发企业、院所实行奖励制,组织有实力的科研单位或企业,对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鼓励企业利用自由资金、人才进行科研创新;三是加快对国外水产饲料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特点进行创新研究,将水产饲料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引进作为948项目的重点之一,推动水产饲料业科技进步,提高水产饲料的科技含量和安全性。
(二)加强海洋捕捞资源管理,鼓励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执法部门要加大资源执法管理力度,禁止对幼鱼资源破坏严重的渔具渔法,严厉打击违法活动。同时,要加强宣传、示范工作,提高养殖生产者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人工配合饲料的益处。经过3-5年时间,逐步过度到禁止海水网箱养殖使用小杂鱼。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禁渔区、禁渔期间使用小杂鱼进行养殖的进行严格处罚。在过度期内,政府应通过推行“优质水产饲料示范工程”,对主动使用配合饲料的养殖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贴,并结合无公害养殖基地、深水大网箱等示范项目,引导养殖生产者使用配合饲料,使养殖户逐步减少、放弃对天然饵料和小杂鱼资源的依赖。
(三)进一步优化饲料品种结构,促进绿色饲料、环保饲料的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对水产饲料开发的优惠政策,鼓励使用安全环保饲料。首先要协调海关、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降低鱼粉、鱼油等饲料原料进口关税,补充国内水产饲料源不足。其次,为降低饲料的运输成本,建议将质量达标、信誉好的水产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列入农产品绿色通道目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减免水产饲料生产企业所得税,扶持水产饲料企业加快改造升级。
(四)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促进水产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为保证水产饲料与水产养殖业协调发展,应赋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产饲料使用监管理职能,并吸收其参与水产饲料审批及管理工作。各级渔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配合饲料主管部门,加强水产饲料的生产、经营、使用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配套完善工作,推动水产饲料监测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引导、监督水产饲料企业全面执行饲料质量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向养殖用户公布饲料监测结果、质量状况,共同营造一个使用环保、安全的大环境。加强依法管理水产饲料的力度,促进水产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