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就是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而google收购moto正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魅力演绎。看好也罢,看衰也罢,总之他们俩的联姻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移动互联网还是那么神秘。当然,变化之中永远有不变的东西,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循序渐进的,我们需要关注一些普遍认同趋势:比如说2009年的关键词是免费,2010年的关键词是分享,2011年的关键词是聚合。google收购moto也许就是一种聚合!
有人说,google与moto能够走在一起是因为专利;也有人说是因为google对手机终端的情有独钟;还有人说是一种对未来的危机感使然,希望掌控更多的东西。正所谓观点见仁见智,但是为此事下定论的权利,我们只能留给当事人。我想虽然之前google对终端有过尝试,但是终端相比于Android系统来说却只是副业。所以,收购moto在近期内应该要服务“加快Android规模化推广”这样一个任务。另外,在美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下,两家美国巨头之间的联姻,也不排除有政府推动的因素存在。硬件老厂与软件新贵之间固然有所很大差异,但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也不难寻找。存在即有理,google收购moto自然是各有所需。所以,抛开种种主观的动机,我更希望市场客观的需求出发去谈谈对本次收购事件的看法。
系统可能是个单选题
目前手机的操作系统有十多个之多,包括传统派的Symbian、和PC有很好同步能力的wphone、苹果的iPhoneOS、黑莓OS,还有Linux和Android等等,系统之争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只能怪移动互联网太有吸引力了,稍微有点能力的都会涉足。那么,最终谁会笑到最后,客户的选择会是怎么样的?是封闭的苹果,还是开放的Android?还是史上最强的wphone,我想目前还没有人能下定论。虽然对于客户的选择我没有信心,但对于客户面前的这个选择题我倒是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不管客户最终选择什么系统?这次系统战的赢家只有一个。加上非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未来很有可能形成的是“1 +N”的操作系统市场格局,即一个大众主流系统,N个因特殊需要而保留的小众操作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从产品的特点来看,系统是价值难以判定的基础设施。对于普通客户来说,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客户真正需要的是基于系统之上的应用,而不是系统本身,系统的价值必须依赖于终端去呈现。所以,操作系统和网络接入一样,都可以说只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它不会直接影响到客户聚合服务体验。就好比天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空调,而不是电;而客户能感知到的是凉爽,而不是空调的材质。另外,手机作为系统普及的渠道,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手机诞生之日起,他就被赋予更多的社交元素,手机就是一个人,是一张名片。客户需要自己的应用能够得到随意的分享,自己与外界保持无障碍的沟通。所以,客户对系统的选择会更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更多地去看别人的选择,而不是看系统本身,所以系统此时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又有几何?另外,系统与终端还有一点不同,系统并不需要客户直接花钱去购买的。当然可能终端商已经算了这部分的费用了,但至少从客户感知层面,自己并没有付费,也很少有人愿意为系统付费。
另一个方面,从客户的需求来看,一个系统更有利于客户聚合需求的满足。前面提到,聚合是2011年的关键词。其实这也是客户的最大的需求,客户希望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用最少的成本去得获取和分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这就是大家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与期待,也是移动互联网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所以,在客户对聚合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客户所需要的系统是一个安全、稳定、全面兼容的系统。只要系统具备这样的功能,客户就能享受千千万万种应用服务。这样来看,只要这个系统能基本达到自己的要求,客户完全只需要一个操作系统。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因为这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互联、互通的聚合服务需求,才是最符合客户利益的,最低成本的。这也是在PC互联网时代,微软始终能独霸天下的原因。很多行业的产品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产品系列、不同的品牌,那是因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而对于操作系统这种“远离客户需求”的产品,我认为并没有打造差异化的机会。毕竟大部分的客户只对是对应用有差异化的需求,操作系统只要稳定、兼容就差不多了。而要在普通人连了解都很难的系统上打造差异化,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绝大部分人对系统是缺乏认知的,绝大部分人对系统是缺乏差异性需求的,绝大部分人基于互联、互通、以及安全的需要都会选择同样的系统。所以,纵使现在智能手机系统上巨星云集,精彩纷呈。而对于客户来说,不管选项再多,他们最有可能做的却只是一个单选题。所以,在大佬们激情拼杀之后,可能需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除了最终胜者,其他都是血本无归。
一哥的心里有点虚
选择系统就是选择安全、选择分享,选择兼容,就是选择大多数。所以,当这个大多数的基础形成后,必然通过大吃小而实现滚雪球发展,最终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果按照目前的数据来说,google正好通过开放式的平台建立起了这种规模优势。据美国市调机构尼尔森(Nielsen)最新调查显示,Android以39%的市场占有率,稳坐今年第二季北美市场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冠军。那么,凭着开放的联盟google已经获得了老大的位置。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收购moto?因为这很可能影响联盟的稳定性?我想这里面除了大家说可能是为了专利之外,google可能对自己的开发联盟不放心。google现在坐上这个一哥的位置,心里可能还是有点虚的,或者换个说法,google对目前的老大位置还不能过分乐观。
首先,作为一哥,只是在现有智能手机用户中间占据规模优势,而这个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而我们知道,智能手机的规模在手机市场中的比例还非常少。以中国市场为例,根据美国知名市场调查公司无线智能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12年5月,中国手机用户将超过10亿。而到那时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只有十分之一。目前是智能手机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绝大部分的客户却依然没有使用。这个时候的第一可能根本说明不了问题。
其次,作为一哥,最大的终端制造商却没有被收于门下。不管诺基亚的局面再不利,它也是目前手机制造的大哥大,在精英心中的品牌认知度依然高达36%。就算诺基亚真如网上有些观点一样会成为消亡的品牌。但哪个企业要把大家手中的诺基亚换掉,没有几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面对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被收归门下,这是对自己规模化的最大障碍;如果未来只有一个系统,那么google的规模能制衡,能超越诺基亚微软组合吗?我看未必。在可能只有一个幸存者的情况下,没有绝对的规模优势,可能就意味着失败。
再次,作为一哥,无法让手机与PC等其他终端进行有效的链接,无法真正满足客户移动互联的需求,Android系统再好,都只是系统本身的好,我们短时间内能把这个系统移植到PC吗?我能实现移动互联网各类终端的真正互联吗?要打通规模不足所造成的发展障碍,google需要攻克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可能是单选题的操作系统大赛当中,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规模”。有了规模才能给客户选择的安全感和创造聚合服务的体验。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智能手机与非智能手机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操作系统也不存在分智能操作系统和非智能操作系统之分。google要真正成为一哥,必须成为所有手机用户中操作系统中的一哥,而目前首要的事情是要成为换机客户中的一哥。
规模战前需要定心丸
打赢“系统战”的核心是规模,而作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老大的google目前并没有绝对的规模优势。最近小米科技、阿里巴巴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终端,似乎在告诉大家,单纯的软件靠不住,掌握终端毫无疑问会让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有安全感。即将到来的几大阵营的PK,才是google真正完成规模化拓展和积累的开始。而这个时候google需要足够的筹码,一方面,让外界看到自己有持续获得规模优势的能力,建立客户的安全感和获取合作伙伴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强化自身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为规模拓展做准备。而收购moto,无疑对这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先说在增强大众市场的号召力方面的作用。如果说google第一阶段的成功是凭借自身系统的优势以及完全开放的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推力获得成功;那么在第二阶段google要继续成功,不仅仅需要渠道给力,更需要获得客户的支持和拉力,这样才能让终端厂商在众多的诱惑面前有力的支持自己,让自己的规模按照滚雪球的模式发展。所以,Android系统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非常关键。而事实上,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正是Google所欠缺的。Google的影响力再强,Android的用户规模再大,系统毕竟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东西,对于低端智能手机用户来说更是这样。大家可以问问用苹果手机的人,看看有多少人知道ios操作系统的。收购moto正好可以弥补Android系统在知名度不足上的这个缺陷。尽管今天moto已经不再是90年代的“大哥大”。但moto在大众客户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在低端市场还保持着非常高的美誉度。Harris Poll调查了25000名美国消费者,并按照多项标准给不同科技品牌打分,在手机领域,moto高居榜首。而在中国知道moto的一定比知道苹果、知道HTC的人要多。所以,收购moto,谷歌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宣传Android的形象代言人。不管moto这个代言人的品质如何,但至少人家的知名度摆在那里,而Android需要的正式迅速提升知名度,拓展用户规模。
另外,收购对于谷歌在终端渠道信心的保持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作用。在google收购moto后,很多人会担心这样不利于开放联盟的维护,这是逼他们的盟友去脚踏几只船。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主要原因有三:1、现在主流的手机操作系统拥有者基本上同时都与某一手机厂商有特殊关系。你不选择与谷歌合作,就只能选择苹果或者微软,而苹果也生产手机,微软跟诺基亚的合作也更紧密;2、系统本身对于终端之间的竞争影响有限,现在大部分的客户会因为手机选系统,而不是因为系统选手机;moto在收购之前和收购之后的竞争力完全取决于终端营销层面的运作,而不是Android系统对它有特别的照顾;3、Android是完全开放的系统,所以其开放联盟也不可能是完全排他性质的联盟,不管收不收购moto,联盟成员都会根据系统的受欢迎程度选择系统。因为我们要相信,终端厂商之所以选择Android完全是基于他们的利益考虑,除非被人像苹果一样保持封闭,不然谁的操作系统规模大,谁的操作系统主流,谁的操作系统更受客户欢迎,就会植入谁的操作系统。真正的联盟不是开放联盟,而是利益联盟。由此可见,终端厂商之间在操作系统上实际上并不存在竞争。收购moto对渠道没有竞争压力,反而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坚信Android会作为主流操作系统,最终一统江山。他们的选择是对的。Android只要坚持开放的合作模式就行了。
文章的最后重复一下我的观点。系统不同于终端,终端需要外形,需要附加的功能配置,而系统只需要主流就行了。所以未来的主流系统可能只有一个,至少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而真正获胜的操作系统将是完全开放的系统,所有的终端厂商都会选择跟它合作。要成为未来的主流系统,最重要是能确保客户随意互联、互通、确保选择安全的“规模”。google对于moto的收购,正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规模战,以及弥补谷歌内心对现有规模缺少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