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对号入座
清明节的时候,我在吉之岛购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POP牌子,牌子上写着“祭祖用品推介”。一提到“祭祖用品”,你可能会先想到纸钱、香烛之类的东西。如果货架上摆的是这些,那就再也平常不过了,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思维的突破之处。
在这个POP牌下方的货架中,放的却是些苹果、玉米之类的食品。在一个超市里,苹果的选择往往非常多,有蛇果、嘎拉、红富士、金冠、红将军等,有国产烟台苹果、日本苹果、美国苹果、澳洲苹果……甚至会有十几个不同的品牌和品种。消费者该如何决策?其实,每个苹果品牌都在等待着仅有的百分之几的购买运气。
这家商家的卖法很聪明,没有宣扬这些苹果是哪里产的,有些什么特色,而是准确地描述了消费者当下的购买需求——“要买祭祖用品”,从而让这些普通的商品脱离了所在类别的竞争圈,让它们的被购买几率最大化。其实,商家的此举就是我们所说的让消费者对号入座。
卖功能不如卖时机
让消费者对号入座的本质是让商品和消费者对上号,从而让商品具备主动去找寻消费者的能力,而非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中寂寞地等待消费者的选择!
苹果只是一个品类的缩影。如何让这些苹果不再等待,掌握主动?“祭祖用品”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先忽略它时间上的阶段性),苹果忘记了自己是苹果,先想到的是消费者的需要,主动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产生了直接关联。苹果获得了新生,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苹果和消费者对上了号。
同样,红极一时的王老吉也不是卖功能的成功,因为王老吉并未承诺过什么功能。王老吉的诉求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其目的是告诉消费者“怕上火”的时候要喝王老吉,而绝非承诺王老吉有“下火”的具体功能。
如果王老吉当初卖的是“下火”的功能,那它不可能有红遍中国的今天了。因为只有真正上火的人才要去下火,而上火的人群是有限的。况且他们上火了就要看医生或者吃药,喝饮料自然也成为了边缘选择。相反,没有人不“怕上火”。消费者在看到火锅,看到烧烤时就会产生“怕上火”的担忧,王老吉在这个“怕上火”的时刻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王老吉成功的本质就是在卖消费时机。
红牛、佳得乐也属于卖消费时机的饮料。他们看似有功能,但本质上都不是在卖产品的功能。红牛的价值在于消费者困了、累了的时候。佳得乐寄生在消费者运动的时候。其实有经验的消费者都知道,困了、累了,一瓶饮料是无济于事的,不论是什么功能饮料,喝了以后,想不出来的还是想不出来,忙不过来的还是忙不过来,但红牛、佳得乐就是恰如其分地符合了消费者的状态。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王老吉“怕”的智慧,一个“怕”字将承诺化于无形,一个“怕”字将功能转化为消费时机。
消费者不需要导演
有位诗人讲过:“我们看别人时是哲学家,看自己时是诗人!”说的是我们看待别人时是客观理性的,而看待自己时总是浪漫感性的。所以一定要知道你的消费者是谁,他能对自己的状态清楚到什么地步,或者说他对自己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别让消费者难于识别自己,因为消费者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思考你含沙射影的表述。
假如我们针对醉汉的诉求,不要告诉他醉酒时该用我们的产品,因为他无法知道自己是否醉酒,或者即便他知道自己醉酒,但出于对尊严的维护否认醉酒,同样会拒绝使用你的产品。所以对应的状态不是醉酒,而是饮酒,因为他可以拒绝承认醉酒,但无法否认饮酒的事实。
事实上多数人对自己状态的了解比醉汉强不到哪里。我们如果擅自帮消费者做主说“根据您的个人状况,你需要这样一款产品”,消费者多半会说“不,那并不是我想要的!”你不能越俎代庖替消费者分析决策。这就像把“减肥药”卖给胖子一样,你的潜台词就是“你是个胖子”。消费者当然不会接受你对他的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必须是他自己愿意接受的,而不是你充当导演为消费者安排的,你只能暗示引诱其充当某个角色。
“你买一款,还是买两款?”而不是“你买不买?”前者的暗示是“你一定是个购买者”,而后者的暗示是“你可能不是购买者”。当顾客领会了自己的角色后,他就会扮演自己的角色,决定买或者不买。同样,当减肥药变成“瘦身产品”,购买者的角色就不是“胖子”,而是一个“更爱美”者。
人对自己身份的确认、状态的评判、行为的判断取决的并非是事实,而是人的感受,你可能认为某人非常富有、非常成功,但就其个人来说因为不好的情绪会认为自己很失败。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我们评判他人成功与否时,我们会用左半脑去评判,依据硬性指标去判别,比如是否有豪宅、名车、产业等,而我们评判自己时却习惯用右半脑,并且我们极易因情绪波动来评判自己。
进入消费者的右脑
我们都知道,人的左脑掌管逻辑、分类,右脑则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提到好空调,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格力,如果是要购物,许多人的第一想法便是上淘宝。前者是传统的分辨式思考,后者是对号入座式的感受思考。“好空调,格力造”是针对左脑的营销,“要购物,上淘宝”是针对右脑的传播。
你的产品只要进入了消费者右脑,根本不需要投入更高频次的传播,就能使得消费者记住,相反那些靠天文数字费用打品牌的做法只是针对“左脑”的红海战。一个品牌一旦在“左脑”分辨式思维下第一时间抢得“第一”,无论你投入多大费用都很难改变。正如海飞丝抢占了“去屑”的第一位置,无论清扬投入多少费用都是无法抢占的。
幼鹅刚从蛋壳里孵出来时,无论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动物,都会永远把它当作母亲。我们人类的右脑同样具有“幼鹅效应”,尽管经历多年的沧桑,我们可能已经记不住某人的名字(左脑记忆),但至死都不会忘记那人的长相(右脑记忆)。
进入了消费者的右脑,你就可能在消费者的“瞬间决策”里获胜。因为在决策时间不够或者很难做出决策的情况下,左脑来不及思索,消费者往往会凭借右半脑的感受,选择和自己感觉对应的品牌。
要找到右脑“记忆检索”的工具,就要找到右脑能接受的方式,右脑代表的是感受、潜意识、冲动,所以强生找到了“稚嫩的宝宝”作为“记忆检索”来激发母亲的天性,力士找到了美女明星来焕发女人们爱美的天性,耐克和阿迪达斯找到了“强势”来触动人天性中的挑战精神。但右脑没有分辨力,无法区隔耐克和阿迪达斯,所以我们很难分辨耐克跟阿迪达斯的品牌有什么大的不同。谁能同时征服消费者的情感和理智,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同样,如果王老吉定位于“喝凉茶,选王老吉”,就是针对左脑的营销。消费者要有下火的需要,凉茶的品类才有存在的意义。王老吉代表了凉茶的品类,但它并没有为“凉茶”做嫁衣,而是聪明地选择了右脑的“消费感受”来建立品牌,才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经典案例。
即便倡导“关注消费者”,传统营销的重点仍然在“消费者如何看我们的产品”上,“对号入座”抛弃了对产品的关注,恰如其分去协助消费者决策,让消费者能够很准确地识别到自己在购买时的状态需求,从而选择我们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商品。
让消费者对号入座,就是让商品与消费者的状态匹配,这种匹配并不是像“一对一”营销一样,而是着眼于满足不同人的特殊需求。通过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辨别,和对自身状态的识别,产生恰当的对接,由此产生对号入座,进而主动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
一周热点
- 2022-09-09关于再次延期举办2022中国饲料工业博览会的紧急通知
- 2022-09-092022年各主产省大豆产情及气象形势分析
- 2022-09-092022年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及市场形势展望
- 2022-09-08海关总署:8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同比降低24.5%
- 2022-09-072022年新季国内玉米市场分析与展望
- 2022-09-05玉米上蹿下铁 新粮上市后还会深跌吗?
- 2022-09-05局地新豆收购价高达6000元 什么情况?
- 2022-09-05黑海聚焦:乌克兰谷物出口加快 而俄罗斯小麦出口步伐迟缓
- 2022-09-019月份豆粕展望:大概率维持高位运行
- 2022-08-31中国大豆扩种见成效 USDA调低中方需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