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
我本来是来学习的,听说这次一千多个创始人聚在一起,我特别想听听大家怎么说。这次让我跟大家分享,自我觉得其实是很讽刺的,我没有创过业,在一群有激情有智慧正在创业的人面前讲怎么创业?这有点荒诞。好在这些年不停地在跟创始人接触,目睹了很多真实的创业案例,有些案例看得比较真切。血淋淋的事实也接触了不少,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叫“真实的创业有多难”。
在座的各位可能有的在为钱奔忙,有的已经拿到自己想要的投资。不管拿到钱,还是没拿到钱,应该记住一句很俗的话“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真实的创业到底有多难?
美国有一个调查,不仅仅在硅谷,在全美国范围内对创始人、CEO做了一个调查。他们设计了一个问卷,内容包括作为一个CEO你必须具备的那些素质,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需要拥有的一些基本技能。这个问卷总分是100分,最后得出来的平均分大家可能猜不到,22分。这是有点荒诞的一个职业。为什么?
没有人教过你该怎么做,你只能通过做一个创业者而成为一个创始人。
就像我们不能学会了游泳再下水,想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你必须要在不断被水呛得面红耳赤,甚至遭遇生命危险的情况下,逐渐学会游泳。所以作为一个创业企业的CEO,当你拿到钱以后,应该迅速意识到这一点,创业的“3C”。第一个C是性格,第二个C是能力,第三个C是资本,资本是排在最后的。
我们常常因为拿到钱以后,觉得自己一下子不缺什么了,我们可以不欠债务,但从这一刻起你开始欠债,欠会计账目上没法衡量的债。
“卯榫”
今天微链主办方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卯榫之创业”,什么叫“卯榫”?比如建造天坛。在天坛上找不到一个钉子,在古人眼里钉子是不详之物,**才会用钉子。整个建筑物支撑起来,必须是木头和木头密切咬合,咬合要非常紧密,同时不至于紧到把接口的地方顶破。所以做榫头用卯接的时候,需要非常难以言明隐性的知识。
稻盛和夫曾讲过一个木匠的故事。这个木匠给日本修神庙,日本建筑是木头建筑,在神庙修复过程中,把新的木头放到旧的建筑里经常出问题。木匠说:“一个木头既有脾气也有秉性,对它在春分前砍伐的或春分后砍伐的,放多长时间,在水里泡多长时间等等,必须有清晰的了解。一个木头和另外一块木头接在一起的时候,它们脾气要是相合就能够一直紧紧地接在一起;如果脾气秉性不一样,做出来好像接上了,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裂痕,变得非常松驰。”
因此,做一个杰出的木匠真的很难,就像做一个杰出的CEO也非常难。这个木匠说,只有他意识到这些木头的秉性以后,最后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木匠。
如何做一个杰出的CEO?
尽管你现在很菜鸟,完全不知道做一个CEO应该具备哪些东西,但你要像一个笨拙的木匠,像学徒工一样开始做,做你的木工。而且时间给你的并不多,因为资金和机会的成本都是非常昂贵的。
第一,懂得管人,不要“混蛋”;
大家一说到做领导者,首先是管人。人如果管不好,后面的产品和利润都难以实现,所以管人这件事,大家认为好像是最简单的,产品开发是简单的,实现利润更加难。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自己觉得人容易管,是因为有很多隐性的指标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犯了错误,但不知道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甚至会自以为是地用一种非常错误的方式,在公司从事一种你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破坏活动。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年做调查时,总结一个新创企业最重要的十条规则。最后大家一致选出的第一条规则叫“不要混蛋”。如果一个公司里出现“混蛋”,引进来多少资金都没有用。一个“混蛋”资产值负多少,你很难说。你融进来5个亿,可能一个“混蛋”或一个“混蛋”带出来一群“混蛋”会把你的5个亿像黑洞一样悄然吞食掉。
想一想,你可以引进所有东西,你可以防范,你可以用笔写下来清晰意识到的显而易见的风险,但你的公司有“混蛋”这个风险却没办法。这个“混蛋”也许是别人,或许更有可能是自己。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会面对一个经常欠下一笔债的问题,暂且把它叫隐性债务。这个债务会计记载,你突然招到两个非常满意的、一直在找的人,本来只想找一个,结果竟然找到了两个,而且这两个人能力相当,都非常优秀,你很得意。你可能想,我把这两个人都放在公司里,哪怕是两个人干一个人的活,也值得,因为他们如果被竞争对手招过去就麻烦了。两个人,如果处理得当“1+1=11”,就更好了。
但这两个人放在公司时,下面的人立即产生疑问,我到底跟谁汇报?到底谁说了算?两个人之间也会互相较量,我在公司的地位到底比他高还是比他低?最后“政治”就来了。
所谓“政治”是存量思维在现有空间里如何获得更多的空间,如果两个人最后陷入“政治”都没办法干事,而且底下的人也没法做事,让整个公司拖入办公室政治的漩涡当中。
因此,你觉得找到了两个很优秀的人,相对于找到钱,那些创始人是非常看重这个天赐良机的机会,但你要是处理不当就是“欠债”,这个债你自己还不明白它是高利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会让你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这是一种隐性债务。
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个人,即使他不是那么优秀,但这个时候你离不开他,他突然拿出一份别的公司提供的Offer,跟你说他们给我多高的工资,我现在要走。你觉得公司现在刚刚成立,他一走不仅事情被耽误,而且会引发一些不好的事情,一些不好的暗示,你就把他留下来了。这件事好像就过去了。
其实这里又欠下了债,当一个人拿到Offer时,一定会跟周围的人说,不管出于虚荣还是其它动机。如果他又留下来,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他话里话外透露出来。这一下子要不是所有人最后都去拿Offer跟你要挟,让你加薪,要不就是其他人都会不自觉、有意无意地把工作的重担放在他身上,你既然拿了两倍的工资活都归你。这个时候引发的债务,它也是开始在驴打滚式、高利贷式地索要利息,而你不知道。
第二,不要“大白兔”;
一团和气对初创公司很好。所谓创业,所谓创新是一群人的浪漫,创业就是玩,要好好地玩,不好玩就不要在一起玩。
但是,只有那些没创过业或创了业以后,想忽悠别人的人才会相信这种话。一个管理完善的公司,一个真正实现高速成长的公司,绝对不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它常常是沉闷的、艰辛的,不可能是一团和气的。
一团和气的结果就是很多绩效指标没有考核的依据,你只是每天在这样一种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种氛围中欠债。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可能在打折扣,你引进来的钱,你非常珍惜,你希望两年之内花完的绝对不会一年之内花完。但由于你想营造一团和气会多花钱,这一团和气值多少钱你可能没算过。
当创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团队时,就会面临“杀人游戏”这个问题。前几天马云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这个问题。他说“杀人”就是开除,在一个公司艰难时期跟你一块创业的人,有的是你特别看重的人,把他挖过来,跟着你一起打拼,但你逐渐发现他正在变成一个混蛋,或者他正在变成一个特别讨人喜欢、特别好的“混蛋”,马云把他叫“大白兔”,“大白兔”人缘特别好,干活越来越好。
但如果“大白兔”不杀掉,他会养出一群“小白兔”,这个时候你杀不杀他?开不开除他?很多时候这真的是让一个创业领导人犯难的事情,找人真的很难,有的时候“杀”掉一个人更难,因为害怕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把整个公司氛围一下子变坏了。
比如有些人想裁员了,由于钱不够用了,觉得一定不能养这么多人的时候,他会很犹豫,甚至经常跟别人讨论。如果全公司都知道要裁员了,每个人都处在这种恐惧中,这会滋生出无数事端。
一般有一个原则,当你决定裁员或决定开除某一部分人时,不要走露风声,说干就干,如果时间拖得过长,会引发特别大的事端,让整个公司氛围陷入很糟糕的局面。你要开除人千万不要自己躲到一个地方去,让人力资源经理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不能直面这个问题,其实你一定要坦荡、磊落面对他们,跟他们谈话,而且所有人要坐在一起,你要做一个非常磊落的演讲,而且要注意你的演讲不是给走的人听的,是给留下的人听的。
第三,注意自己的话语权重系数;
作为一个老板,我们经常会在一个产品的开发的过程当中特别积极发言,因为你觉得这样才是一个领导者必须担当的一个责任。但你忘了一点:“话语权重”,或者说你的话语权重系数,别人是1或1。2,你可能是10和12甚至是20,同样一句话,你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时,你已经忘记自己的系数是非常非常大的。当你率先发言的时候,你会把整个调子定下来,别人会无话可说。在产品问题上,很多乐于发言的CEO最后会忘记自己有可能是把这个产品搞死的最大的一个罪魁祸首。
第四,防止“虚荣指标”的出现;
创业的过程中,出于鼓舞士气,你会特别愿意听到一些没有什么用但听起来很好听、看起来很美的指标,你会去张扬、去跟外面人或在里面人说。只要你稍稍有这种偏好,下面的人一定会把无数的虚荣指标汇聚起来给你看,最后整个公司变成以虚荣指标为主,而不是为实际真正管用的指标去打拼的。
不断修炼,做一个杰出的“木匠”
大家研究发现,一般有两类CEO,一种是抬头看路型,一种是埋头拉车型。两种没有明显优劣,在某些时期可能抬头看路人更重要,另外一些时期埋头拉车的人更重要。但一定要弄清楚,每个人很难做到既抬头看路又埋头拉车的。在你需要抬头的时候,你要又能拉车。通过拉车回避做决断,或者不断高瞻远瞩回避做艰苦执行时,你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CEO,可能是大家悄悄说的一个“混蛋”。
我简单总结一下,真实的创业有多难?
比融资起码要难上5倍、10倍,不断作为一个创始人,不断在制造债务,不断在公司里制造价值黑洞,悄悄吞噬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有时候还不小心会招进来“混蛋”,但这种“混蛋”造成的危害你可能意识不到,他比你想象中的破坏性要大得多,然而最重大的“混蛋”最重大的破坏力,可能来自于你毫无觉察。
因此,我们作为一个创业人,从技法到心法的修炼,要做一个杰出的木匠,去接榫,不动声色地把不同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搭起一座大厦,这是一个杰出CEO要具备的能力。当然这非常非常难,希望跟各位CEO、创始人一起共勉。
谢谢大家!
演讲者:吴伯凡: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