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在商务活动上与人侃侃而谈的人,积极的外表下隐藏着羞愧和自我厌弃的心。在他们身上,社交是一种被迫行为。
“害羞”、“恐惧”、“羞愧”是常常与社交焦虑症联系在一起的。但不热衷于建立社会联系的人并不是非得有什么“症”。尤其是千禧一代,个性鲜明、表达率真,他们不把名片当传单发、不主动跟人套近乎有些时候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另一些时候,目的性强的社交行为让他们感到不适,这种不适用我们熟悉的表达情绪的词语表达出来最接近的就是“害羞”、“恐惧”或者“羞愧”。
2014年哈佛商业学院通过分析人类社交行为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相同的交友心理,大家对有目的性的交往都感到羞耻,但是你的知识储备量越大,交际技能就越纯熟,这种反感也会逐渐降低。例如,研究人员调查了北美一家律所的雇员。结果表明,该公司的高级律师并不像资历较浅的成员那样容易反思自己的交友目的,也不像初级成员那样把自己的社交行为与诸如“羞愧”、“不纯洁”之类的词联系起来。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这种现象是有逻辑的,“当人们相信自己能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更明智的建议、指导或资源,社交行为就会降低功利目的,变得更单纯”。所以当你在与人交往时,更多地把自己当成信息输出者,会让你对社交行为感到更加舒适。
为他人提供信息和帮助与你的社会地位、身份背景和工作目的无关。而且越是真实、放松的表达,对信息接收方来说价值越大。例如,对合伙人和同事称赞你的老板,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在老板的帮助下获得事业的成长。你是不是觉得说这样的话很阿谀奉承?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这种表达会让你的老板在办公室、在合伙人面前树立威信。同时,只要你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态度是真诚的,你提供的信息就有助于同事跟合伙人了解你的老板。
研究人员还指出,年轻人或许比高级别的同事更了解时代方向、市场趋势和技术更迭。比如,作为策划你比主管更早知道什么是“友谊的小船”,作为开发工程师你比前辈更熟悉HTML5技能,因此你在与职场前辈交流时没必要心存负担。审视自己的专长所在以及如何向他人分享你的知识。同时考虑如如何回馈那些帮助过你的人。
“我曾看过一篇心理学大师的文章,简单来讲他的观点就是,如果想加深关系就不要怕麻烦对方。”李卓汐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适当的麻烦才能产生交换, 不断的交换才能促进情感的加深。”AD领导力研究院课程总监李卓汐拥有18年管理经验,专注于将心理学运用于管理实践的课程研发。
李卓汐介绍,心理学定义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交换行为,这种交换内容包括信息、情感以及利益,所以不必对始于利益的交往有过多心理负担。但李卓汐也强调,不要在付出后立即期待回报,这样会使关系疏远;相反不要透支自己做过多的付出,这样也会给对方带来无法回报的压力而选择逃离。
搞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是帮助你突破交际束缚的重要环节。Likeable Local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夫·科本(Dave Kerpen)说,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当你遇到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要分析自己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到他。戴夫创立的Likeable Local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企业进行社会媒体运营服务,帮助露得清、GrubHub、Verizon等公司管理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
在交流中还要最大限度体现你的真诚,科本说:“即使对方不认可你提供的信息的价值,也会为你的真诚而打动。那么在你日后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更愿意施以援手。”
来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