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艺术 » 正文

360走过十年 周鸿祎蜕变:很少公开骂人(深度长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08-08  

  一个敏感、追求“速胜”的周鸿祎,可能会更关注如何在外在气势和个体的口头争锋上压倒你,以及如何找到那些“毕其功于一役”的支点与你进行殊死搏斗和决战

  (一)

  2016年7月,作为国内用户体量最大的产品之一,以及360公司的核心拳头产品,“360安全卫士”这款桌面杀毒安全软件,迎来了它发布10周年的日子。

  至此,周鸿祎i和他所创办的360,也已经走过了10年有余。

  有心者可能会注意到,相较于最风光的2010-2013年,近几年来,360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时间和吸引到的关注,是越来越少的。并且,这几年来,硬件、手机都未能大火,花椒这样的产品也尚还前路未卜,360也鲜少能看到如此前杀毒、搜索这样的“拳头产品”。

  换句话说,这几年来,面向媒体、大众和用户的360,是一个略显弱势的360。

  以老周一贯的“大炮”风格,这一局面初看起来,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然而,低调、式弱的表象之下,未必不是蛰伏已久,谋定而后动。

  2015年下半年,360宣布正式启动私有化,着力于回归A股市场。2016年7月,360对外正式宣布私有化完成,即将正式拆分为2家独立的公司,分别专注于提供企业级安全服务和消费者服务。

  这些大刀阔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背后,让人心中难免会有感叹:也许360在一段时间以来的蛰伏和波澜不惊,很可能只是在潜心蓄力厚积薄发而已。

  这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来周鸿祎曾经在2014年年底的360内部邮件上说过的那句名言——

  像我这么倔强的人,总归会回来的。

  某种意义上,我会觉得,360是一家个人色彩浓厚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发展史,其背后,实质上也是周鸿祎个人一些性格、心性的蜕变史。

  所以这一次,我想抛开具体的产品,来聊聊周鸿祎这个人。

  (二)

  在互联网圈内,说到性格倔强,话语尖锐甚至是天生自带“仇恨撕逼”属性的,一般大家都会很容易想到两个人。

  一是罗永浩,二就是周鸿祎。

  这两个人,至少有两个地方是高度相似的——

  1.他们都会对曾经伤害侵犯过自己的人铭记于心,睚眦必报;

  2.他们的性格都过于犀利,爱憎分明,时常会在公众面前毫无先兆地面向某个自己的敌人开炮,也因此往往成为媒体的宠儿。

  如果说罗永浩的尖锐可能更多源自于自己某些内在坚定的“信仰”以及或多或少的一些自大+目中无人,那周鸿祎的尖锐则可能更多来源于他潜藏在心内的一些“危机感”与“不安”。

  2005年,奇虎公司成立。

  在那一年之前,周鸿祎经历过的事情已经很多—

  他带领3721与百度打过了三年仗,后来眼看着百度从自己身后做大,全面超越了自己,而3721也卖给了雅虎;他因为3721臭名昭著的“强制安装”,而普遍受到一大群用户们的唾弃;此外,在3721卖给雅虎以及自己成为雅虎中国总裁之后,老周的这一段职业经理人生涯也算不上顺利。在执掌雅虎中国18个月后,因为团队文化融合的问题,加上后来阿里巴巴入主雅虎中国,周鸿祎离开雅虎,且离开的方式应该算不上体面——无论是与杨致远还是与马云,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顺畅。

  所有这些经历,都多少属于那种“虽有一个不错的开局,但结尾却不尽如人意”式的。我猜,经历了这些的周鸿祎,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江湖地位,但内心无疑却有了更多的“危机感”与“不安”。

  以当时的状态看,从雅虎中国离开之后的老周,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某种“不甘”的。

  此时的他,最渴望的事,很可能是希望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也能够做出来一款赢得用户认可的产品,证明自己也可以做出来一家不逊于百度、阿里和雅虎的公司,以及证明自己不仅可以开创一个不错的开局,也完全有能力引领一个圆满成功的结局。

  而2005年周鸿祎离开雅虎后所创办的“奇虎”,正是老周在这一心境下的产物。

  (三)

  2005年的周鸿祎,35岁。这个年龄的男人,已过而立,尚未不惑,往往极度渴望证明自己。

  对当时的周鸿祎,正是如此,他自认不比李彦宏、马云差,为此前3721在收入比百度要好的情况下“贱卖”给了雅虎而感到懊悔。所以,当时已经手握雅虎核心技术和团队的他,特别希望打一场“速胜”的仗。

  2005年成立的奇虎,本意是要做“搜索”,背后影射着的,是周鸿祎希望同时斗败百度和雅虎——两个与他此前恩怨不断的对手。

  而当时的“360安全卫士”,还叫做“流氓克星”,基本是个不入周鸿祎法眼的东西,其本意只不过是一个想要用来推广“奇虎搜索”的插件而已。背后的逻 辑是:当时用户浏览器上已经被强制插满了各种插件,于是奇虎就想做一个叫“流氓克星”的东西,先把那些烦人的插件干掉,再给用户推荐奇虎搜索插件。

  此时的老周,在行事风格上,多少沿袭了3721/雅虎时代的“取巧”心态,更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捷径,然后迅速战胜和超越对手。

  然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超过200人的团队,每月上百万推广费用的奇虎搜索始终不见起色。而本来只是从属角色,仅有10几人团队的360安全卫士却获得了迅速发展,到2007年,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已经达到了几千万。

  我感觉,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周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蜕变。

  蜕变的助推力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自己全力主推,投入重兵且布局完整的奇虎搜索(当时的奇虎,同时在做火车票、衣食住行、BBS等各种垂直搜索),居然在内部会完败于一个10几 人的小团队——只是把“安全”和“杀毒”这么两件事做到了极致的桌面软件安全卫士。两相对比之下,他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可能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周 开始深刻感受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力量。

  一般来讲,我认为存在两个角色侧重各自不同的周鸿祎,一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周鸿祎;二是作为一家公司CEO的周鸿祎。

  前者,借由3721萌芽,到360安全卫士的一统江湖而臻至大成。在此后周鸿祎出版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中亦可看到,差不多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周鸿祎开始大谈“要尊重用户”、“要做减法”、“微创新”等等理念。

  而后者,也即作为一个CEO的周鸿祎,从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可能才刚刚开始自己的成长。

  这与我们将要讲到的老周在此阶段发生蜕变的第二个推动力也有关,那就是:他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与傅盛的决裂。

  (四)

  老周与傅盛之间的故事,堪称过去10年的互联网世界内最引人瞩目的恩怨情仇之一。

  我试图为这个故事梳理出了一个较为为简洁的版本,大体是这样的——

  2003年,时年25岁的傅盛加入了3721,同年,老周把3721**给雅虎。

  2005年,老周从雅虎出来,要做奇虎,老周给当时还在3721团队的傅盛打了3个小时电话,邀请其加盟,傅盛权衡下,拒绝了包括百度在内的许多公司的邀请,同意加入奇虎。

  2005年开始,傅盛在奇虎开始作为产品经理负责“360安全卫士”(据说这个名字都是傅盛取的),而老周则亲自负责搜索。然而,2年之内,搜索烧钱无 数,进展寥寥,而360安全卫士则在傅盛的带领下出人意料地取得了飞速成长,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数千万用户,并延伸出来了360杀毒、360安全浏览器等 一系列重要的产品线,傅盛本人在360内部的威望和影响力也开始扶摇直上。

  2008年,奇虎的搜索业务迟迟不见起色,而360的用户突破一亿。老周终于下定决心砍掉搜索,专注于安全,甚至公司对外的形象和品牌也开始主打 “360”。恰从此时开始,老周与时年30岁的傅盛之间的问题开始凸显——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傅盛身上潜在的“功高震主”,以及“360到底是姓傅还是姓 周”的问题。

  2008年5月,老周某次与傅盛探讨产品,说起360半年都未加新功能,傅盛反问:奇虎之前做了那么多垂直搜索,但做起来了吗?这句话无疑激怒了周鸿祎。他说:傅盛,你做好了360,我没做好搜索,你就可以跳起来跟我争了吗?此事开始成为二人间决裂的***。

  2008年9月,时任奇虎360总 经理的傅盛从360离职。离职时,360与他签了一个极为严苛的协议,包括18个月内不能做任何与360有竞争关系的产品,不能加入跟奇虎有竞争关系的公 司(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互联网公司),日后傅盛创业的公司不能接受360员工加入,永远不能公开讲对奇虎不利的话,等等。

  从奇虎离开后,傅盛在经纬中国做了2年副总裁,日后又接受了雷军的投资做了可牛,期间无论市经纬的张颖,还是雷军,都收到过周鸿祎的带话:不要接收傅盛,接收就是作对。

  2010年,傅盛创办的可牛推出可牛杀毒,上线第一天开始就被360全面拦截。自此开始,傅盛打破沉默,开始公开在媒体上指责360和老周,此后可牛与金山网络合并,傅盛任CEO,开始正面与360对抗,甚至2011年,360状告傅盛盗取360技术机密开发可牛杀毒,周傅二人的反目成仇,自那时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与傅盛之间的这段恩怨,是非暂且不论,但对于周鸿祎当时心中的“脆弱”和“不安全”,无疑是一次凸显和放大。无论中间谁对谁错,他显然在整个过程中最担心的事,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傅盛会从自己手中夺走些宝贵的东西,即便在奇虎内部老周本人占据着绝对控股权,且傅盛基本没什么太高份额的股份。

  另一方面看,这一段经历对于周鸿祎本人的价值和意义可能也既深且远。

  傅盛走后,周鸿祎全面接手360,自那时开始,周鸿祎开始真正从3721/雅虎时代的主打合作/取巧的运营思路,转向了扎实产品/赢取用户的口碑路线,并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了团队,带领360实现了极其强悍的商业模式。

  前文所提到的“身为一个产品经理的周鸿祎,在这一阶段才真正臻至大成”,正是指此。

  而另一个周鸿祎,也即“身为一个CEO”的他,经历了与傅盛这名左膀右臂及心腹大将的反目,无论其表面上如何强硬和强悍,其内心受到的冲击也势必是巨大的,这种冲击,很可能进而促成了他的一些反思和改变。

  我隐隐觉得,差不多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老周身上的某些尖锐开始逐渐淡化下来。

  以2011年为界,在此之前,老周在圈内树敌无数,从李彦宏到杨致远到马云再到傅盛、马化腾和雷军。而自此之后,老周在圈内甚少再树新敌,这一方面可能是360江湖地位已成,另一方面,也许多少也与周鸿祎内在的某些变化相关。

  (五)

  2011年3月,360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

  到了2012年,360的PC端产品和服务的月活跃用户数更是达到了4.25亿,这意味着360已经成为了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对老周而言,这是身为一名CEO的关键性胜利。

  在过去3年里,他主导下的360以一系列极为强悍的打法击败了无数“安全”和“杀毒”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并开创性地构建起了一套以安全和浏览器占据用 户流量入口,再依靠广告、软件**分发等业务获得盈利的全新商业模式——在此之前,国内安全市场中没有人采用过类似的商业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节点,他也终于成为了互联网圈内数一数二,在网民和媒体口中可以与李彦宏、马化腾等人相提并论的大佬——证明自己不输给李彦宏等人,这正是当初老周创业的核心初衷。

  2012年的周鸿祎,42岁,刚刚步入“不惑”之年。

  这一时期的老周,巨大的成功也带给了他巨大的自信,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不安”和“尖锐”已经越来越少显露出来,相反,他开始可以在公众面前更多流露出来某些“坦然”和“大度”。比如说,在2012年间,周鸿祎曾经先后数次公开赞扬过微信,称赞微信的创新性,称“腾讯布局移动互联网的50个产品,都比不上一个微信”等等。

  以一个远观者的身份看,一个人的一生从低往高走,很可能会经历一个决定性的节点,一旦可以成功度过这一节点,你可能会在气度、魄力、势能等各方面都完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而这个节点很可能是——一件你曾经摔过跟斗,并对之执着无比的事,你终于成功实现了它,证明了自己,并在此中名利双收。

  对老周而言,这个时期,他可能就正是刚刚度过了这一节点,让自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和状态中。

  然而,2012年的老周,也并非完全就安静了下来。

  (六)

  2012年的周鸿祎,所扮演的角色,已经更多是一个CEO,而不再是一个产品经理。他开始更多需要去关注战略和策略,关注自身影响力的构建与输出,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变化。

  从2005年到2011年,360的胜利,是其在PC端的胜利。

  然而,这期间,互联网格局已经又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移动端在开始全面兴起,移动市场成为了一个面向未来更加举足轻重的市场。

  360在移动端的脚步不能说不快,早在2010年前后,360就推出了“手机360安全卫士”,其包含短信、骚扰电话拦截、垃圾**、防隐私泄漏等各类功能,并迅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看起来,360在桌面时代以“安全”和“杀毒”占据用户入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凭借应用分发、广告和增值服务等构建商业逻辑的模式,在移动端又将重演。

  然而,互联网世界中的敌人总是容易从无声无息中袭来,对360,也是如此。

  2011年8月,雷军创办的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手机,此后短短1年内,小米手机的销量就达到了近1000万台。

  因为其出货量的巨大,加上原生的MIUI系统,小米开始渐渐拥有了移动端的“入口”,成为了360等软件工具的“上游”。坊间传闻,当时的小米手机上,曾经连续收到过警告手机360“不安全”,提醒卸载的消息。

  这样的境况,也让已经是一方大佬的周鸿祎再一次感受到了危机——他决不能真正让小米完全成为自己的“上游”。

  由此,从2012年开始,老周的“炮口”开始对准了小米,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公开抨击小米手机,称小米是“骗子”,“看不惯他们的做法”等等。

  并且,老周也迅速行动起来,联合阿尔卡特推出了一款自己的名为“**47”的360特供手机,而后360又分别联合海尔等厂商推出了数款特供手机。

  看起来,“手机”这个移动端的核心入口之争,是被老周视作一场硬仗来看待,决计不肯落下的。

  可能老周也没想到,这一仗,一打就是4年,且过程中的曲折远超想象。

  (七)

  2013年,小米势头不减,全年出货量接近2000万台。相反,360推出的几款特供机,似乎都反响平平。这让周鸿祎新一轮的危机感更甚。

  同期,资本市场对于360遭遇的威胁也给出了反馈,在2014年中,360的股价从2013年最高的120多美元掉到了60美元左右,市值掉到70亿美元,退出了百亿美元俱乐部。

  2014年12月,周鸿祎祭出了更大的动作:360与酷派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奇酷“大神”手机,周鸿祎任CEO,酷派集团董事长郭德英任新公司董事长,周鸿祎长驻深圳。

  为此,2014年底周鸿祎甚至在360内部发布全员邮件,号召360员工:拿上**47,跟我到南方去做手机!邮件中对于为什么360需要做手机也首次给出了公开回应,称“手机上的安全威胁是指数级别的,要在移动互联网做安全,必须自己做手机。”

  而前文中提到的“像我这么倔强的人,总归会回来的”这一名言,也正出自这封邮件。

  我觉得,这一时期,小米对360所带来的危机,可能已经开始让老周渐渐意识到:互联网江湖内波澜起伏实在太快,与其图一时之快,或许不如隐匿蛰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八)

  2014年,对于周鸿祎可能是另一个蜕变的重要关口。

  如果说,2008年与傅盛反目后带领360成功上市的这段经历,让老周从一位“江湖枭雄”成功蜕变为互联网圈内懂产品懂用户的一名一 线高手,那么2012年到2014年这一时期,从公司发展受阻,到感受到移动端的威胁,再到反复对抗小米始终占据下风的这一系列经历,则可能让老周真正在 气度、魄力、谋略、眼界等各方面都再进一层,真正成为了一名内外合一,更加通透的大佬和大师。

  2014年底,程苓峰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周鸿祎是不是老了”的问题,其中有过这样的表述:

  “一个人生的成长和蜕变,可能会走两条曲线。第一条曲线是能力曲线。也就是把自己先天后天积累的势能都释放出来,逐步学会更多的东西,具有更大的能量,然 后在职业上划出一条美丽的增长曲线,一条上扬的抛物线。 周鸿祎做的产品越多人用,普及越快,市值越高,这就是一条增长曲线。

  但一条曲线一定有下落的时候,或者一定有进入瓶颈期的时候。这就体现为qihu的股价许久不动了,甚至还在跌。

  当这第一条能力曲线到达瓶颈时,另一条曲线就开始了。我称之为性格曲线。人总是在意识到自己能力的瓶颈时,开始反思自己的内核。一般而言,敏感一点、通透一点的人,就会从性格里去找原因,其他人,就止步了。

  回到那个问题——周鸿祎老了吗?我的远距离观测是,他可能处在第一条能力曲线的末端,也就是产品、市值、势能遇到瓶颈。与此同时,他很可能已经处于第二条性格曲线的起始端,也就是外在似乎没变化,但内在的反思和否定机制已经启动,正在加速进化的时期。”

  恰是在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时候,周鸿祎开始公开感叹——互联网世界里的商业,就是冲浪。没有人可以永居潮头。

  也是在2015年年初,周鸿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始公开反思:

  “我也许太贪心了”

  “我跟马云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领导力,更懂人性。所以马云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

  也是在这次采访中,周鸿祎坦然,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无异于一次“痛苦蜕变”,他用“Growth Pain”来形容自己当前的感受。

  就是在这样的阵痛和思考中,周鸿祎和酷派联手的“奇酷手机”也没能在市场上赢得更大的认可。

  (九)

  虽然没能带领360成功逆袭小米,但进入到2015年之后的周鸿祎,却未必不是在变得更好。

  还是站在外部远观,我的感受是,2015年之后的老周,开始变得更加深入浅出,公开骂人更少,更加沉稳,也更加平和。

  那个身为CEO的周鸿祎,也许到了这个阶段后,经历了公司上市,名利加身的巅峰和此后的市场变幻对手威胁之后,才开始能够把一切变化和威胁视作是常态,可以从容思考和应对,而不再如此前与傅盛反目时一般,表面强权在手呼风唤雨,内在却可能极度敏感与脆弱。

  一个敏感、追求“速胜”的周鸿祎,可能会更关注如何在外在气势和个体的口头争锋上压倒你,以及如何找到那些“毕其功于一役”的支点与你进行殊死搏斗和决战;而一个更加沉稳的周鸿祎,可能会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更加长远的布局和谋划让自己在时间的赛跑中可以处于一个相对的优势位置,天然就能够对你形成威慑。

  我认为,恰恰是有了这个变化之后,老周面对外界的非议,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忍气吞声,更多开始蛰伏,去布局和谋划。

  然后,才会有像推动360私有化回归A股,以及把360一分为二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

  从1998年创办3721至今,周鸿祎在互联网江湖中,已经走过了18年。

  如前所言,我认为360这家公司的发展史,其背后,实质上是周鸿祎个人一些性格、心性的蜕变史。

  本质上来讲,我认为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在特质都是两面性的,就像一个人可能处事沉稳,但也时而会体现得缺乏魄力;一个人雷厉风行,但也时而会体现为急躁冒进。

  但,假如能够有幸遍历人生事业中的各种高低起伏成败兴亡后,一个人可能会有机会臻至一种更加圆融通达的状态,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更加看透外部世界的变化,也更加认得清自己的局限与边界,从而能够学会尽可能规避掉自己性格特质中负向的部分,而是更多让自己不同的特质可以出现在合适的场景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说,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老周可能才真正可以把自己性格中天然“尖锐”的那一部分,转化为遇到对手**和逼近时的“百折不挠”,可以更多把自己“取巧”的部分转化成了一些“局部战略谋划方面的出色”,可以把自己原本“急躁”的部分,转化为在面对取舍决策时的果敢。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老周可能真正开始把他潜意识里的那种“不安全感”和“脆弱”,转化成了更多在面对大环境变化时的居安思危,以及某种绝不甘于人后的倔强。

  这样的老周,可能不会再像以往那般频繁成为媒体的宠儿,但却会是一个更加强大,也更加可怕的对手。

  来源:投资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