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亚洲制造移回欧美真的好吗?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7-26

  我曾在2015年参加了一场由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主办的、十分特殊的物联网(IoT)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是“重新思考科技创新──工厂、制作和设计研究(Rethink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Factories, Fabrication & Design Research)”。这个论坛的特殊之处,在于参加者只有来自全球各地的14位专家学者和14位博士生,再加上主办单位的教授4人,总共也只有32人,整个三天的论坛,我们就像学生时代的一个“班级体”,“同学”之间有许多的互动,非常有趣。

  在这次的论坛主题里,“制造”用的英文字是“Fabrication”,有别于代表大量生产制造的“Manufacturing”。在字义上,“Fabrication”比较偏重于相对小量的制作或装配。因此,从这个字眼的选择可以看出,主题更偏向于创客阶段的“Making”和小量的“Fabrication”,但是讨论当中也包含了关于“Manufacturing”的相关内容。

如何将制造业移回欧美?

  当时我参与的一个论坛主题,和现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的热门话题不谋而合——“如何将制造业移回美国和欧洲国家”。当时的奥巴马总统正在努力寻求把生产制造移回美国本土,而欧洲国家也正积极地往这个方向进行。因此,论坛从工业4.0一直谈到了制造业的转变,以及如何将制造业重新移回欧美等发达国家。

  “将制造搬回美国”是特朗普竞选时的主要政见,他希望为美国创造本土就业机会,使美国“再次伟大”。这样的政见逼得许多亚洲国家政府和企业纷纷表态,声称会配合把生产迁移到美国本土。因此,我觉得当时论坛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特别值得分享。

  在讨论中,与会者普遍认为将制造由亚洲移回欧美,是降低失业率和工业再复兴的一个好方法。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找不到把制造移往欧美的方法,那么亚洲制造业似乎就会被归咎为造成欧美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不得不站出来,从产业的观点提出我的看法,来讨论这个假设的正确性。

不同类型的制造业

  首先,我需要解释生产制造的不同方法:根据产品的种类、特性、数量和生命周期的不同,制造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依生产数量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生产方式:极少量的作坊生产(Job Shop Making)、少量多样的批量生产(Batch Process)、多量少样的装配线生产(Assembly Line)、单一大量的流水线生产(Continuous Flow)。

  接着我要讲解“生产自动化”的概念。以上四种方式都需要自动化、也都可以进行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分成两种成分,一种是计算机化,另一种是机械化。不论何种生产方式的生产线自动化,都是搭配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的组合。举例来说,作坊生产通常是数量极少的、而且是客制化的生产(例如飞机或轮船),因此自动化可能需要90%的计算机化加上10%的机械化。随着产品种类的改变和生产数量的增加,计算机化百分比随之降低、机械化百分比随之增高,到达流水线生产(例如食品、药品、化妆保养品)时,可能需要的是10%计算机化和90%机械化。

  在用人数量方面,在四种生产方式中,以装配线用人数量最多,而大部分电子产品的组装都是“异形零组件组装”,很难实现自动化。而且,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需要弹性更大、更容易改变的生产线,因此大多是采用“装配线”作业。到了流水线生产,由于能够实现高度机械化,用人数反而会变得非常少,而欧美制造业移至亚洲的,大部分是批量生产线和大量用人的装配生产线。

人工与自动化

  事实上,欧美并非完全没有制造业。而是需要高度计算机化、高科技含量的作坊生产和批量生产,以及需要高度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大部分仍然留在欧美本土。并且欧美由于在高科技方面较为领先,所以其实享有更大的优势。

  我以富士康为某主要客户生产的手机为例:一条主装配线(不包含配套的准备线和重工线),从头到尾需要约200个作业员各司其职。每个作业流程都被拆解成简单重复的动作和需要严格执行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而且制造工程师要设计每个作业员的动作,以达到“防呆”的目标。而什么叫做“防呆”?就是连呆子都不可能犯错。因此,在大量生产的装配线工作的作业员,一定要遵守作业守则和动作程序,绝对不可以自作主张、自作聪明去做任何改变。而我认为,这正是扼杀创新的地方。

  福特汽车的创办人亨利·福特,在19世纪末就说过一句名言:“为什么当我真正想要的只是一双手时,却总是得到一整个人?”他的无奈来自“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人往往不会百分之百照着要求去执行,而这就是制造业最大的挑战。

  另外,我也请与会者想象,生产线分日夜班,24小时开工提高设备稼动率和生产效率,以达到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竞争力的效果,使消费者能够得到物美价廉、质量高又可靠的产品。然而如果夜班结束日班开线时,发现有二三十个作业员因为昨晚去网吧玩太晚、或是早上因为交通堵塞没有办法赶到,那怎么办?这种高科技产品生产在线的作业员,都需要长达一周的培训,才能上线参加生产作业,所以没办法临时找未经培训的人来补上缺席的员工。如此一来,整条生产线就没有办法开动了。

  因此,大量生产工厂作业员一定要集中管理、遵守纪律。欧美的工人能够适应吗?我甚至都还没有提到供应链、加班和工资的问题呢!

技术与人力的取舍

  欧美国家今天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居主导地位,并且享受科技红利,有诸多优势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将这些扼杀创新、重复乏味、低工资的大量生产制造工作移到亚洲,多少也能把人力和资源用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上,间接加快了欧美产业的创新速度。

  而亚洲制造占用了庞大的人力和资源,也相对减缓了科技创新的速度;而且严格的说,欧美仍然保留了许多具有核心技术、高附加价值的制造工作。如果因此误导大众,说是“亚洲抢了制造工作”,岂不是欧美国家得了便宜还卖乖?在我发表完这些观点之后,我再问这些学者,是否还认为应该把亚洲使用人力最多的装配线搬回欧美本土?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所有学者一致摇头,不再提制造移回欧美的事了。

  制造有许多不同的类型,除了人员、资金这些看得到的生产要素以外,看不到的关键技术、制程和自动化的技术甚至更重要,也更昂贵。如果只着眼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那么这和工业4.0的发展在思维上岂不是背道而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