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也强调不预不立,但也恰如中国的文化一样,感性大于理性,缺乏数据和分目标的支撑,总是让你感觉是这么回事,但真实施起来确又无法形成合力并最终实现战略规划。
最好的例子,其实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定下了三分天下和一统天下的战略,在开始阶段因为初期规划是建立在现有环境和人力资源模型的基础上,于是基本顺利地实现了三分天下。可是相对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规划无法与企业发展相匹配,导致全员目标不一致,各阶段分目标不清晰,实现目标后个人价值无法实现,最终仅少数人参与实现战略,于是一统天下的战略规划也变成了空中楼阁。
西方的近现代战略规划的定型来源于两个人的理论基础。一是迈克尔.波特的战略三部曲,主要讲的是分析环境、确定顾客、制定目标,分步实现;一是哈默尔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述,主要讲的是建立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契合所服务的顾客,并非常不易被模仿。后来在惠普之道(关于目标的制定方法)的基础上由韦尔奇归纳综合,就变成了今天的企业战略制定方法。也就是大家常能看的固定格式:你是谁?为谁服务?他们为什么选择你?等等。但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大多数企业无法真正建立战略管理?
首先,现有的战略管理方式,是大企业的特权。
其次,中国企业必须在克服小农意识后,才会有战略管理。
再次,战略管理是要有相应企业精神相配套的。
最后,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建立在企业领导者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上的。
以上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提过,就不在多说了。现在又流行起来把战略管理和经营计划相混合的战略制定方法。我想可能我的学识太过于浅薄,有几个疑问无法释怀:1、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指导性的经营指标;经营计划是一个短期的相对硬性的经营指标,是纳入日常绩效管理的指标。2、经营计划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是在企业使命相对稳定基础上制定的。
以上这些都是题外话,现在要解决的是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战略规划管理。
首先,企业的领导者指出企业方向时,不能只拍自己的脑袋,应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其次,企业要有全员合作机制,鼓励全员参与、全员创业,当把老板的事变成全员的事,才能动态管理好企业战略。否则我们经常会看到的老大老二打仗,老三死了;老大老二打仗,看热闹的赢了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
再次,企业方向性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精神的调整应保持慎重,不能看到王寡妇和李寡妇打仗,你就把门锁上了。
最后,中国的企业是建立在中国的人文基础上的企业。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并不是几个命令就能解决的,中国是理学思想指导下的小农意识占主体的国家,勤劳、智慧、勇敢是相对于家来说的,家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因为允许优秀者更优秀。
这篇就这样吧,因完成时间跨度过长,逻辑性较差,但真正思考过的人会明白的,我也不想邯郸学步,仅想对已有理论不适合部分或个人认为需提出部分赘述,以郷陷入按现有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