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诺基亚曾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企业该如何解决?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9-11-22
一家全球顶尖企业,从鼎盛状态折翼而下,再竭力转型,继而再次扶摇直上。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数不清的焦虑、纠结和惊心动魄

诺基亚公司自2011年以来,就是经历的这样一段历程。

而这样的经历能给我们的科技企业带来怎样的启示?

01

一家全球顶尖企业,从鼎盛状态折翼而下,凋落到危崖之边,再竭力转型,继而再次扶摇直上。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数不清的焦虑、纠结、惊心动魄。

诺基亚公司自2011年以来,就是经历的这样一段历程。

大企业病是全球各个领先企业都在寻求治愈的顽疾,但是正如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必然有差异一样,很多时候,管理者并不能很好的判断某些不理想的管理方式到底是必须治疗的“病症”还是大规模企业管理的最优选择。

这对于《偏执乐观》一书的作者,诺基亚董事长李思拓(Risto Siilasmaa)同样是一个难题。

作为多家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进入仰慕已久的诺基亚董事会之后,才发现这头“巨象”的治理方式与想象中差异巨大,但是在一开始,他并不敢挑战现有的治理结构,毕竟自己曾经管理的企业是中小型公司,而像诺基亚这样的巨型企业的管理发展已经演化多年,有着自己的成熟运行轨道。

然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亲眼目睹了诺基亚在固有的管理模式下,漏洞百出,处处爆雷,在全球技术变革的时代,迅速被其他攀登者赶超。这样的结果验证了李思拓之前关注到的管理问题——大企业病,而诺基亚的病症已经到了必须及时治疗的地步。随后,在李思拓执掌管理的年月里,他开始重新梳理架构,改善管理方式,这才为诺基亚的新生带来了基础。

其实,机构庞大必然带来层级管理的低效率,这不仅是大型企业面临的困境,很多官方机构和组织同样面临这一难题。书中描述的众多管理不善的症状,相信在机构和组织中的管理者也会感同身受。

从这个角度上说,诺基亚企业转型的经验对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高层级政府管理者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我作为产业和宏观经济研究者,发现诺基亚的兴衰历程对于中国当前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02

那么当前中国最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是谁呢?

大多数人心里会迅速冒出一个名字“华为”。

那么华为的最强项在哪里呢?

与诺基亚相比如何?

路径是否类似?

在中美贸易摩擦逐渐深化并向多方面延展的当下,未来的路径在哪里?

华为的扎实研发、步步为营战略与小米等新兴企业从诞生时就广铺生态的道路,哪一种战略更加合理?

从诺基亚的曲折经历来看,很多问题都会有所解答。

在企业层面,毫无疑问,李思拓先生的壮举值得学习。他从企业文化上对诺基亚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进行转型,提出“黄金准则”,改变了以往董事会被动的治理模式,让“情景思维”,“备选方案”贯穿到企业各个层级的战略规划中。

在著名的社会学研究著作《乌合之众》中,古斯塔夫·勒庞向人们阐述了“羊群效应”的社会普遍性,如果从公司治理层面考虑这一点,企业越庞大,员工数量越多,“羊群效应”的发生概率就越大,一旦缺乏领袖务实的领导,员工数量庞大的企业极易变成一群“乌合之众”。

但是企业领导者事必躬亲同样是企业管理的大忌。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诺基亚的解决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剂良方。

企业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经。

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步伐不断加快,跨国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企业经历了并购的失败,部分企业虽然实现了并购,但双方管理层的融合情况并不理想,很多企业的并购案例被国内媒体形容为蛇吞象之后的消化不良。

诺基亚的并购也是一波三折。

李思拓在实际操作中渗透了很多细节,包括并购对象的选择,并购的时间选择,谈判代表的个人性格,乃至沟通过程中一些细节带来的影响,都描述的非常到位,这样宝贵的经历描述对每一个要参与并购行为的企业而言,都是难以寻觅的知识财富。

在产业层面,近年来,我国在高技术产业上频频发力,扶持政策不断升级,社会资源投足持续增长,集成电路专项基金、筹备的先进制造业扶持基金,大型央企的海外并购,都凸显出国家层面对科技研发进步的迫切心情。但是这些做法也引起了传统发达国家的警惕和不适应。

从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受到的一系列干扰来看,中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被包围的险地。

之所以说是险地,并不是说中国缺乏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而是当前产业技术领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全球创新格局和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正如书中所描述,诺基亚的领先优势已经被技术创新模式的变革所弱化,现在的巨型企业竞争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在某一领域的技术优势来保持固有地位,而更多的是采用开放创新的方式,引领产业生态,吸引创新资源,以互利合作的方式带动产业群体共同进步。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短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诺基亚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新的警醒。软件体系的薄弱更加需要行业管理者的重视,否则这些“硬科技”都会面临釜底抽薪的风险。

软件产业的未来竞争也应当是在良好的开放条件下,基于软件底层技术的生态系统塑造能力的比拼。而中国在软件领域的基础更加薄弱,营造怎样的国际环境和氛围,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在未来软件产业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获得话语权和打造影响力,确保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现在亟需谋划的大棋局。

关于作者:程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