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赏罚分明型
僖负羁是曹国人,救过晋文公的命。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向**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否则要处死刑。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想把僖负羁杀死。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命令处罚。大臣赵衰向文公请求:“他们俩人都替国君立下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晋文公说:“功是一回事,过又是一会事,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于是便下令,革去魏平的官职,将颠颉处死。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
赏罚分明型,属于事前分配。分配规则事前定好,每个人都明了做到什么程度会得到怎样的回报;提倡多劳多得,好劳好得。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看,是一种先有回报,后有付出的关系;因为在付出之前,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对应的回报。
赏罚分明型,目标感与规则化强,透明化程度高;对分配制度的设计要求也高,员工拥有选择权。优点是,员工会按照企业所期望的去做事,即奔奖赏而去;缺点是,员工的创造力会降低,即弃惩罚而去。分配制度的好坏,决定了员工工作的好坏;奖罚分明只是一种方式,核心在于赏罚的内容和力度;这也是同样赏罚分明的企业,为什么效果会不同。
打造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赏罚分明型的分配方式。
第二种,论功行赏型
刘邦消灭项羽后,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酂侯。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认为,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却是职责所在,一时的功劳;萧何在与楚军相持的五年中,有缺兵的补兵、有缺粮的补粮,所做之事都是应势而为,没有命令,万世的功勋。于是,刘邦确定萧何为第一位,准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行走。
论功行赏型,属于事后分配。事前没有确定分配规则,每个人事前并不知道付出会获得怎样的回报,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回报。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看,短期没有必然的关系;长期是先付出后回报的关系。
论功行赏型,适用于具有共同的目标甚至是价值观的群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在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因为奖赏而为,也不会因为惩罚而不为。共同的价值观,则有助于目标达成后进行论功论行赏的实现;如果价值观不同,论功行赏很有可能好事变成坏事,成为组织分裂的导火索。
打造事业共同体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赏罚分明型的分配方式。
第三种,坐地分赃型
坐地分赃型的故事,可以自行脑补。
坐地分赃型,属于模糊分配。事前虽没有明确的分配规则,但大多会有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看,是先付出后回报的关系。
坐地分赃型,与论功行赏型;看似有些相近,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适用的群体不同;接受论功行赏的人群不会接受坐地分赃。论功行赏的结果通常是皆大欢喜,正向激励;坐地分赃永远是分赃不均,负向激励。
赏罚分明、论功行赏、坐地分赃,喜不喜欢,总得选一种;至于选哪一种,适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