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不具备深层思维能力,你会永远忙而无果!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09-14  

引子

老胡曾经问过一个问题:

“你的职场生涯中有没有过这样的阶段,当时收入不太高,职位并不高,却渴望上级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工作,对很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都有着极强的兴趣去了解,每天早上醒过来的念头就是要去工作?”

许多人回想一下,然后点头说“有过”。

那么这是什么阶段呢?

往往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刚跳槽到新公司的时候、刚升迁到新岗位的时候、获得上级认可的时候… … 

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状态往往保持不会超过三个月,就陷入一种内心平淡的状态,好奇心没了、兴趣没了、积极性没了… …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获得什么,包括新的技能、更好的职位和薪水、上级的认可等等,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让人最具有动力的

随着拥有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人们却发现动力开始丧失、兴趣与快乐消失,总是稳定在一个状态里,用自己的经验已经足够“掌控”工作,成果虽然有,却没有质的提升。

好比一个人第一次体验到耕种的乐趣时,看到自己能收获蔬菜时,是很有成就感和快乐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就不断复制自己熟悉的方法,不断地获得更多的蔬菜,久而久之,如果这个人认为蔬菜就是这样,自己已经尽力了,这项工作的精神乐趣就会消失,只剩下身体记忆支配的行为。

这个时候,忙就会觉得累,因为成果不再对自己具备激励性。

怎么会被原本同样水平的人甩开?

“谁谁谁发达了,突然就升职了,运气真好,我怎么没有这样的机会,哎!”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慨。

原本是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和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突然就获得了机遇,看看别人的意气风发,看看自己手里千篇一律的工作,越发感受真是人生不公啊,自己何时才能有这样的机遇。

其实,你是没有察觉,别人和你早已不是一个水平了。

市场部有两个年轻人,小L和小K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但小L看起来要机灵一些,形象更好一些,口才溜一些。

刚好公司计划持续开展客户交流会,每次到各地分公司邀请众多客户进行宣讲,为当地市场扩展提供支持。

一开始,领导经常安排小L做主持和品牌宣讲,的确他也做得不错,形象展示非常好,小伙子也经常得到领导表扬。

但第二年全国巡讲的效果就明显不好,毕竟客户很多客户都参加过第一轮,他们对公司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参加这种普及型的宣讲就觉得很没有意思,很多人中途离开了。

部门复盘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要求小L更多地整理行业案例,多讲一些样板工程及典型问题的处理,小L漫不经心地答应了,他总觉得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现场讲得越来越熟练是核心的优势,投入的精力主要在PPT的美观优化上,还有自己的表情、手势等,但宣讲会效果越来越差。

这个时候,貌不惊人的小K提交了一份方案,里面不仅谈到了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特点、标杆案例、还设计在宣讲会现场邀请主要客户进行互动分享,用客户的实际感受来打动更多的客户,客户分享的稿件他都已经准备好了,素材里有很多现场照片,一眼看出使用公司服务前后的差别。

原来,这两年被边缘化,仅仅做现场支撑工作的小K,花费了很多精力进行调研,还经常请教各地销售人员,了解他们的问题、了解客户情况,他认为仅仅像打广告一样的品牌宣传是没有意义的,客户更需要知道能带给他们什么?凭什么证明你的承诺是有效的?用过公司服务和产品的客户情况怎么样?…… 小K把客户交流会定义为可以跟客户进行深度互动的体验会,才能真正地支持各地业务进行增长,会议后,各地销售能够借此机会前往拜访。

并且,这两年里,他也不断学习演讲技巧,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演说,积极参加各种演说活动,已经非常专业了。

领导决定让小K主持一场,小K并没有把工作仅仅局限在了会场这个范围里,而是先到区域与客户经理一起走访了几位主要客户,对产品、服务的应用情况以及客户的实际困难了然于胸。

会议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有的客户都聚精会神听小K讲实际问题案例,尤其是核心客户的分享取得了极大的共鸣,现场签约和咨询的客户达到了一半以上。

从此,小K成为了市场推广的项目负责人,他并没有简单复制自己成功的工作,反而更加认真地不断与各地销售人员保持沟通、不断走访市场客户、甚至请公司技术经理做自己的师傅,用市场化的语言来把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亮点重新归纳整理,不断优化交流素材。

 

三年下来,小K就众望所归成为了高级项目经理,而小L早已经离开,去别的公司做宣讲去了,并且用自己的“一招鲜”不断地跳槽,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他们的区别,不是背景条件的区别,而是对工作是否具有深度思维能力,从而获得不同的成果。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部门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人看似努力着去完成工作,却无法得到能推动自己上升的成果,这叫忙而无果。

 

如何具备深层思维能力

如果你具备深层思维能力,那就等同于打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通关的大bug,甚至可以24小时在线地帮你提升工作效能。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的反复思考都没有获得答案,但过了一晚上,脑海中突然很清晰的有了解决方案,这并不是运气,而是深层思维能力在帮助你。

老胡认为,深层思维能力,就是能够跳离惯性思维的舒服,能够寻找本质,并且不断形成有价值产出的过程,它会让人们的工作成果不断优化,而不是重复。

要具备深层思维能力,老胡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锻炼:

 

第一,体验什么叫做真正的竭尽全力

努力,并不等于竭尽全力,而你没有体会过竭尽全力,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自然也就不会有下一个level的提高。

正如销售大师博恩.崔西说过的话:“即使这个客户已经拒绝了我七八次了,但我还是要再试三次。”

其实每个人对手里的工作,都清楚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够好,但往往我们容易放低标准,把不够好的工作结果提交上去,并指望顺利通过

因此,思维就一次次地放松,逐渐形成习惯,最终造成对自我的放松,难以进入到深层思维的模式。

在一家公司里,财务部每个月都要分发一些报表给到数位高管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这需要财务部安排某位主管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进行整理和编制,但经过调查了解,这些受众并没有觉得财务报告有多好,甚至只看了其中几个数据,大多数内容都没有兴趣去查阅。

原因并非报告不专业,也不是这些高管和部门负责人偷懒,而是他们并不觉得报告是针对自己的, 并不觉得看报告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那就何必浪费时间呢?

而编制报告的人的确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做了一份通用报告,他并没有竭尽全力,因为没有去了解不同的高管和部门负责人,他们最需要什么数据,需要什么财务的建议,而是做了一份站在财务角度来讲很专业的,大而全的报告提交给大家,因此成果并不被认可。

老胡建议:找一项工作,尤其是自认为早已经烂熟于心的工作,用心看待它,并体验一次竭尽全力的感觉,这还需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把内心想随意的念头压抑住,最终做出来的成果未必是完美的,也未必获得别人的称赞,但你自己会体会到提升,会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场景化思考

场景化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知问题、避免站在单方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果你推行一件事情,就必须要在脑海中形成场景,它包括以下的一些问题:

·  谁会关心工作的启动?他们会来参与吗?不参与的理由是什么?

·  相邻部门的负责人听到这个项目的反应会怎么样?

·  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我该如何应答?

·   … … 

如果你不能形成场景化思考,就说明对工作和环境还不够了解,盲目的执行是不会有效果的。

之前提到的市场部小L和小K的例子,就很明显地发现,小L只是站在自己具备优势的角度去努力,只考虑了自己可以做什么,而小K就具备场景化思考能力,他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现场,甚至会有客户听到宣讲时的表情反应,这是一种场景化啊的预想,表明他对工作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来重新优化工作,所以不断丰富案例、了解打动客户的问题点。

 

第三,督促大脑真正运转起来

只要人活着,大脑肯定在发挥着作用,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发挥作用,仅仅是生理反应在大脑中的运作,而没有进行有效的思考。

要知道,我们有很多行为,其实是不需要思考的,例如下班开车回家,你脑袋里可能想着工作,或者用蓝牙耳机在与他人聊天,脑袋里并没有思考该走哪条路线,你依然能驾驶车辆按照最佳路径回到家中,这个时候大脑并没有思考,而仅仅是激发了储藏在里面的记忆,结合你的肌体记忆来帮助你开车回家。

但如果工作上也这样,就会产生忙而无果的情况,身体在忙着,脑袋里仅仅是简单的生理性反应来指导工作,就不会有思考,不会工作变得更好。

为什么很多人有丰富的经验,熟悉各种流程,却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具备做更重要事情的潜力和能力呢?

就在于他们只是在简单应用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经验信息,却没有进行再次加工,经验和流程是很重要的,但他们也被流程所影响形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却丧失了思考能力。

有位人力不断抱怨好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她除了抱怨之外,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在她的思维里,招人就等同于以下流程:

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编制定编----各部门需求确定——确定岗位要求——发布招聘通知——收集与分析简历——邀请面试及评估——入职。

流程上的工作都走了一遍,但结果是没人入职,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把工作局限在了过去的模式中,是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呢?人力是否需要走出去,融入行业圈子呢?

另一方面,缺乏基于结果的有效推动思维,只是在按部就班做事。

例如,需要入职5位产品经理,需要多少份简历?凭什么能收集到这么多简历?候选人凭什么能愿意来面试?如果面试合格人数不够怎么办?… … 

往往事情在做,却没有推动大脑运转起来,出现得最多的情况是这样的:

需要5位产品经理,人力拼命搜简历,邀约,却只来了3位面试,为了应急勉强都要了,或者就继续再去搜简历、邀约。

老胡把很多这样的工作,称之为没有真正运转大脑的工作。

一位候选人的话,可以很好得反映问题,他是这样说的:

“人力打电话来,说公司很好,工作氛围好,可是她都没法讲清楚公司情况,而且更关键的是,我从她的语气里,都能感受到她工作得不快乐,她都是很压抑的,还跟我说工作氛围好,我还是不想去面试了,毕竟现在的工作还不错。”

这值得思考,工作看似都在做,但似乎少了不少东西。

老胡再次强调

你要意识到自己的大脑运转情况,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自己采取的行为是惯性的,还是有思考后形成的。

每个人都有大脑,但未必具备深层思维能力,忙而无果是职场上最遗憾的痛,却往往不被发现原因所在。

思维能力的确是需要训练的。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