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很难?一个工具帮你打开思维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3-11
不做加法做减法

前段期间,读到一则非常让人振奋的新闻:以色列一家公司生产的人造眼角膜,帮助一位已经失明10年的78岁的老人重获光明,手术第二天他就能认出自己的亲人,可以阅读文字。

这项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性手术阶段,但是这种造福人类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正是文明之光。而这家以色列的公司,2015年才成立,是名副其实的创业公司。

01
创新关键在打破思维定势

众所周知,以色列的创新非常厉害。地处中东,却几乎没有石油资源的以色列,把创新变成了它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什么是创新呢?不同的学科对此有不同的定义。

经济学上最早提出创新这个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引入一种新产品、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都叫创新。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相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创新的其他维度。

比如,我在义乌带团队的时候,我们下苦功夫钻研客户服务体系和标准,制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服务2.0体系,成为了很多团队学习的对象,团队成员对此也特别自豪。

所以,创新可以是产品上的一个小改进,可以是流程上的效率创新,服务上的体验创新,等等。而创新的萌发,往往就藏在细节之中。

比如,改变产品颜色这么一个小动作,曾经拯救了东芝电气。

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被生产出来的时候是黑色的。因此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生产的电风扇就都是黑色的。

1952年前后,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积压了大量电扇卖不出去,几万名员工费尽心机也想不出办法。直到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石坂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大获成功,而且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的电扇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所以,创新的关键,是要在思维上去不断打破定势,去刷新自己的大脑。那么如何去激发大脑,突破思维做创新呢?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款思维工具,借助它们来更好地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

02
创新思维工具:SIT

在以色列,有一种创新思维被广泛应用,那就是SIT方法论。SIT是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的缩写,意思是系统创新思维。

以色列的学者们经过对20多万个成功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都具备相同的原理及特色,甚至拥有一些相同的模式,进一步归纳和提炼后,他们提出了著名的SIT理论,其中有五个最基本的策略,分别是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

这套方法论讲究的是不做加法、不从外部要资源,而是聚焦于这个系统当中到底有哪些已有的资源,是否可以充分挖掘其新的价值。

SIT方法论第一次在企业里应用是在1995年。

当时DVD机刚开始流行,但无论在尺寸、形状、外观还是感觉上,都和之前流行的录像机几乎一模一样。

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是飞利浦公司当时思考的问题。他们请来如今担任以色列国家创新研究院常务理事的阿姆农·列瓦夫和他的伙伴,一起做创新研讨会。

研讨会上,启发大家思路的正是减法策略。阿姆农让大家思考:如果要从DVD组件中选择一个组件删除,会选哪个?

第一次,他们删除了操作面板上的按键,因为遥控器上有同样的功能;第二次,他们删除了操作面板上的液晶显示屏,而借助电视机来显示操控信息。

正是这一系列的突破性想法,让设计师们开始关注DVD机操作面板上的其他部件是否能改由遥控器控制或直接在电视上显示。

经过一番删减和替换,飞利浦公司设计出了业内最薄的DVD机。“轻薄”也很快地成为整个DVD行业通用设计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更习惯做加法,就像很多APP,功能越来越多,变得无所不包。而运用减法策略,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角。

03
鼓励创新要包容失败

还记得商鞅舌战群儒的时候讲过一句话:“创新者生,守旧者亡。”这句话也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但是,与创新相伴相随的,是未知、失败。和企业经营一样,创新也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

很多企业提倡创新,但却并不愿意承担在寻求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失败,或者是把容错率设的很低。这很可能就是企业缺乏创新力的原因,因为这会导致员工在创新路上犹豫,甚至不愿去尝试。

以色列国家技术和创新局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举措,他们建立了一个失败博物馆,理念就是要奖励创新过程中90%的失败。以色列人认为,如果不能真正地包容失败,那么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企业要推动创新,需要从文化和制度上,不仅奖励创新,还要包容失败。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当然我们需要控制这个分母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学会从每一次失败中提炼收获,为下一次尝试乃至成功打下基础。

Baidu
map